|
|
|
于今:从战士到学者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16:43 《人物》杂志
他是军人出身,曾经的梦想是成为“横刀立马”的将军,却在另一种力量的推动下不知不觉中成为学者;他是如此矛 盾,表面看来豪放粗犷如漠北洌洌风沙,却也会在不经意之间露出江南细雨般的丰富内敛。 □文/王海珍 于今研究的领域很广泛,从科学发展观至区域经济、再至城市更新和宏观战略与政策分析等等都有涉足。新近,他又 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家战略与国家哲学的研究上。 这些看似庞杂的领域在于今脑海中都有一个脉络分明的纲与目,他的纲便是他时时强调的“宏观战略”与“哲学思想 ”,目则是他时下研究的一个个领域,他站在制高点上,极目下望,这些领域也就不再诸侯争霸、各居一方,而是一个条缕清 晰的有机整体。于今就在这些领域之间穿梭游走,跨界整合,然后,用自己的思想将其统筹,继而推广,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 力量。 后知后觉的战士 如同每颗成熟的果实都能追溯到光合作用的原理一样,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似乎也都能成为此时“你之所以为你”的底 片版本。粗略地看一下于今的成长轨迹,就会明白他为何会成为今天的学者于今。 于今出身军人世家,是满族人,一个能征善战民族中的一分子。用于今的话说;“祖上不超过两代,就会有一个军人 ,家族系谱可追踪百年以上。”父母都是把自己一生交给军队、交给党和国家的老一辈革命军人,为了不耽误工作,将出生仅 两个月的于今送至姥姥处,从此,“爸爸”“妈妈”对于于今就成为陌生的词汇,陌生的面孔。渐渐长大的于今知道了父母是 在戍守边关,理解了父母的不得已。在父母几年一次的探望中感受到了成为军人的光荣:当身着戎装的父母从千里之外的玉门 关赶往中原探亲时,小小的院落总会热闹几天,那是邻居羡慕的目光。虽然于今看父母的眼光是怯怯的,但他看着那身戎装眼 神中还是充满向往:长大了,我也要当军人,要当将军。 然而,人生的轨道并非完全由着自己所想。人生的选择,有时是被时代洪流挟裹着隆隆向前,有时又是不经意的几个 小小故事推动,当时以为是蜻蜓点水,后来却发现那是决定自己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后来年轻的于今心随所愿穿上了军装,脑海中都是疆场拼杀,军事战略。可是在他16岁那年,接到一项任务,被调 去帮一位叫高平叔的南开大学老教授整理资料。高平叔何许人也?当时的于今并不知道。但是,当他推开高教授小小书斋的一 刹那,还是有些吃惊——他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书!此后的几个月,于今就跟着这位老教授整理资料,给书籍分类,一个满 脑子都是打仗的少年似乎一下子跨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查资料,加注释,写稿件,在书斋里汲取营养,虽然只是几个月,虽然 当时于今以为只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却很意外地成为于今此后常常回想的画面。这位高教授曾任蔡元培先生的秘书,早在1 6岁时就受知于蔡先生,后来去美国从事经济学研究,颇有建树。后于1952年舍弃专业从美国归来,专门以研究蔡元培和 整理蔡先生著作为主要工作,为的是“要完成蔡先生1935年的一句嘱托”。这样一位执著的研究学者不小心闯入了16岁 于今的心中,影响之深自不待言。不能不说,高平叔的出现,为于今此后转向研究工作埋下了伏笔,高平叔不计较个人得失, 无私奉献的研究精神也成为此后于今咀嚼回味的精神食粮。 于汝波,军事科学院著名的军事战略研究专家、军事谋略专家和孙子兵法研究专家,是于今生命中另一位值得记忆的 老师,于老先生的大智慧、大思维令于今敬仰而受益匪浅。于老积劳成疾,最终在工作中阖然长逝,让于今深引为憾。老先生 这份献身研究工作的精神也一直深深感染着于今。 提起这两位老师,于今总喜欢用“后知后觉”来描述对他的影响。现在,走过30多年,于今渐渐明白了曾经一心向 武的自己缘何走上学术研究之道路,也渐渐明白了应该如何往前走。他说,值得庆幸的是,他的生命中依然有成思危、董辅、 陈栋生、李君如这些学界前辈如同一盏盏悬在他前路的指路灯,照耀着他慢慢前行。 跨界研究 于今总是能够在看似不同的领域内做得如鱼得水,如同金庸笔下张无忌施展“乾坤大挪移”,在腾转迂回之间,徐徐 出招,招招见效:虽然常常需要做跨行业、跨领域、多学科综合类的前沿性研究探索,但他总能很快找准其中穴位,埋头钻研 ,继而便会有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性建议或结论推出。 历数他的诸多研究成果,由他负责编撰的《科学发展观丛书·五个统筹》总也略不过去。2004年,由他主编的《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一书刚刚问世即在党政干部中引起反响,此后随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继出版,接连受到了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成思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的重视和批示,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和各省市领导人手一册,作为中央党校基层干部培训学习教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亲自作序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套丛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论点结合实例的特点,有助于各级领导 干部全面、深入、切实地理解‘五个统筹’,提高理论水平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年来,于今一直在努力探求着理论通俗化的最佳途径,2006年“两会”期间,他主编的简编普及本《落实科学 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一书作为代表、委员读物,深受代表委员们的欢迎。于今很清楚,要让每个人从客观上理解、接受政治 ,就要讲求效果,让严肃的政治活泼起来,让枯燥的理论通俗起来,理论只有被大众熟知、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正因为如此,他今年即将出版的两本专著《城市更新研究》、《和谐管理之道》更加深入浅出、举重若轻。 今年他还将完成剩下的《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课题,十七大前后,《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学习型社会 》、《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四本读本将和已经出版的前五本修订本一起面向 全国发行。而以此为蓝本的大型电视片《科学发展观大学堂》也正在筹拍中,该片已经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 出版规划。 正如外界评价,于今做学术研究,起步不算早,但是起点很高。2003年,他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从中、西 文化(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国家战略的构建这两个层面和领域,来探讨当前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建设,而不仅仅局 限于就(国家)哲学谈哲学,即用文化的扬弃、战略的构建来探讨、丰富(国家)哲学的内涵。”就这一理论创新观点,他于 2005年在中科院《科学新闻》上先后发表了《论国家哲学的地位与作用——在扬弃传统文化与构建国家战略中构建当前的 社会主义国家哲学》和《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两篇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争鸣,被政学两界和媒体认为是 “国家哲学新思路”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创新观点”,成果被相继转载、引用或评论。 于今很清楚,真正的学者最可贵的品质是创新,他自己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在工作中,于今可以投入到整日整月不休息,周末的概念是什么?在忙碌的时候他常常忘记。夸张的一次是,带领小 组的人编撰《五个统筹》系列时,连续四天五夜不合眼。不过在工作闲余时间,他亦会用自己的方式享受生活的美好。他最喜 欢的运动是网球和登山;也会在兴致所致时,为自己或朋友烧制一桌好菜——一个小时拿出十几个美味可口的菜对他而言是小 事一桩。心情或酣畅或郁闷时,会邀一两个好友,在后海某个僻静的地方坐一下午,或高谈阔论,或品茶小酬,感受心与心交 流的默契。 他从不赞成一味埋首书斋做学问,所以上网冲浪成为他生活中必要的一部分,新浪、人民网和军网都开有他的博客。 他说:“在网上可以了解天下事,从网友提出的问题,可以知道好的建议,并且可以节约调研成本。” 他的心可以承纳许多人,许多事,一方面国与家,一直牵系在他心中,那是他的心中依傍,他的理想王国。另一方面 ,他又在尽自己最大努力,用来帮助那些西部贫困学生,他倡议并主持发起了面向全国高校贫困大学生乃至硕博研究生的奖学 金“中国发展百人奖学金”,并捐赠了第一笔资金(他的稿费89700元)。 “我和我的父辈们一样,把人生最好的青春时光,都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提及自己成长道路,于今无限感慨。 在部队度过了人生华彩篇章的他,已经把那段经历深深铭刻在心底——累呵,苦呵,做过最花力气的苦力,承受过最高压的训 练,完成过近乎苛刻的任务,甚至背过一阵尸体,这些都是军人的任务,都是军人成长必经的炼狱。军人的烙印一旦打下,骨 子里便永远流淌着军人的血,“做一个战士”便也成为于今永远的座右铭。 “无情未必真豪杰。”有着铮铮铁骨及雷厉风行硬派作风的于今,在情感世界又常常会不经意流露出他的侠骨柔情。 多少年过去了,他依然会在姥姥的忌日情难自禁;妈妈简简单单的一盘西红柿炒鸡蛋,也仍会让他感怀至深。两个月即被送至 姥姥处,虽然母亲不在身边,但是他身边不乏爱,姥姥的疼爱自不必说,家中三个姨对于今的备至呵护也一直是他心底珍藏的 温暖。“虽然你从小不在妈妈身边长大,但是你一点也不缺乏母爱,你有四个母亲。”某一天,当回家探亲的于今无意间听到 二姨这番话时,心中竟然久久难以平复。三个姨每家都有一个孩子,于今作为大家庭中的老大哥,自然担负起了教育弟弟妹妹 的责任。而慈祥温柔的姥姥,则是他心中永恒的家园,一手将于今带大的姥姥在弭患老年症时,唯一能够回忆起来的名字就是 于今,1998年6月,姥姥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此后每年的6月,于今都会用素食表达自己对姥姥的哀思。至今,姥姥 去世已近10年,他这个习惯也保持了近10年。 家乡在哪里?看过于今简历,心中不禁疑惑,于今到底算是哪里人呢?“在兰州,我说自己是河南人,在河南,我说 自己是东北人,在东北,我说自己是天津人,在天津,我说自己是北京人,在北京,我又会说自己是东北人。”于今绕口令一 般说着自己走过的地方,自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在兰州出生,在河南长大,在天津当兵,在北京奋斗,自己的家族又是远 在东北的满洲人。于今的家乡到底是哪里?他真的不知道。 “如果真要问我是哪里人,我会说我是中国人。”于今表情恢复了凝重。这个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如同浮萍一般的人, 心中却没有一丝经常流浪的漂泊感。那是因为,他将自己的须根,深深植于祖国大地的缘故。 在他心中,已然超出了家乡的概念,心头所系,分量最重的,是国家。是的,多年来,他策马扬鞭,走过全国大大小 小无数个城市,壮美山川在他心中激越,那种对国家,对社会的期望与关心,那般赤子之情,唯有自己能细细端量吧。 于今将自己这份对国、对家的情怀演绎成一篇篇具有建设性意见的文稿,在党政内刊上,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发表 ,想用自己一己之肩,为祖国的发展承担一份力。士大夫的报国情怀,表露无疑。 “秋雨罩香山/故友自飞扬/红妆凌云志/无奈寄情长/半空入觉门/平地把仙降/峰峰英雄在/敢把乾坤量。”这 是于今在游玩香山时,兴致所致写的一首诗,一面是寄情长的浪漫情怀,一面是乾坤量的豪迈气息。 真的很难说清楚于今,这个集士大夫的高尚,游吟诗人的浪漫,革命军人的豪迈于一身的青年学者,矛盾而自然地集 合于一体,用他的笔,他的行动表达着对国家的拳拳真心。 “如果有一天,让别人评价你,你会希望成为大家眼中什么样的人?” “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于今不假思索。 关于于今: 于今,满族,辽宁大连人,1970年6月生于兰州军区一个军人家庭。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东中西部 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央组织部全国公选领导干部面试考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发展观、区域经济、城市更新 和宏观战略与政策分析、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等。主持主编的《科学发展观丛书·五个统筹》在2006年“中国城市持续 、协调、科学发展”高层论坛上荣获优秀学术著作奖。因学术和工作突出,多次受到温家宝、贾庆林、成思危等党和国家领导 人的接见。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