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首届百种优秀青春读物评选揭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1日14:08 青年参考

  推动“青春阅读”,“首届百种优秀青春读物评选”揭晓第二届评选启动

  本报讯(记者米艾尼)7月26日,“我最喜爱的一本书·首届百种优秀青春读物”评选活动颁奖会暨第二届百种优 秀青春读物评选启动仪式,在中国青年报社隆重举行。这项活动是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年报》、中国版协青年工作 委员会联合发起的。团中央书记尔肯江·吐拉洪出席,中宣部图书局图书处处长张拥军、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审读处处长孔德 龙、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可为、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青年读物工作委员会主任张景岩、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 明清,中宣部原出版局局长、青年读物研究专家伍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中国青年报 社党组书记王宏猷、中国青年报副总编潘平等也出席了颁奖会。此外,来自全国53家出版机构的获奖出版社负责人和近20 家媒体记者也出席了颁奖会。

  会上,中国青年报副总编潘平首先向大会报告了百种优秀青春读物评选活动的过程。此次评奖活动自2006年4月 23日正式启动,至2007年5月结束。评选过程中得到了全国74家出版机构的大力支持,送来参评图书164种。此外 ,组委会还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社会各界推荐的优秀青春读物,并择优刊登推荐书评和

读后感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青年读物工作委员会主任张景岩,随后宣读了获奖图书名单。在获奖的百种图书中,一些启迪心 灵的成长励志类图书,成为一个亮点。

  中宣部原出版局局长、中国青年读物研究专家伍杰说:“这次活动是一个良好的平台,说明‘青年读物’是有市场的 。”伍杰还向与会的各出版社提出建议——把“青年读物”努力做成图书市场的品牌。他说,“青年读物”一直没有奋斗出品 牌来,只有致力于把“青年读物”做成打不败的品牌,才是对发展青少年阅读事业更长远的考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提出: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更需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他说,现 在,很多青少年在网络上通常只对信息进行简单浏览,这样的阅读是“快餐”式的,缺乏深度。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道德发 展水平,通常与看电视和上网时间成反比,与对于知识和文学的偏好程度成正比,所以,要指导青少年“读一流的书”。

  本次评选活动为出版社和青少年读者搭建了一个沟通平台。正如中国青年报副总编潘平所说:“指导青年人多读书, 读好书,推动‘青春阅读‘的发展,是我们的职责。”

  在会议的最后,中国青年报社党组书记王宏猷宣布,自7月26日起,“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第二届百种优秀青春读 物”的评选活动正式启动。他希望各相关机构、社会各界继续支持这一活动。

  第一届百种优秀青春读物入选名单

  《阿凡提故事精选》电子工业出版社 《爱上红楼梦》陕西人民出版社 《暗算》人民文学出版社 《八荣八耻—— 话说身边事》海天出版社 《爸爸妈妈请放心——15岁女孩孤身留学美国的日子》北京出版社 《不过如此》华艺出版社  《不再疲惫——战胜疲劳和不良感觉的十种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长征:细节决定历史》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成长 1+1》电子工业出版社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成功心理素质训练》复旦大学出版社 《穿越艺术 》团结出版社 《丛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杰出典范》广东人民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大众哲学》新华出版社 《动物王国里的100个精灵》陕西人民出版社 《都是英语惹的 火》团结出版社 《放慢生活的脚步

  ——全球化的减速运动如何挑战速度崇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父亲的礼物——男人的生活如何因孩子而改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傅雷家书》辽宁教育出版社 《富爸爸、穷爸爸》电子工业出版社 《改变一生的健康计划》广西 科技出版社 《感动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 《告诉世界,我能行!》中国少年出版社 《给青年的12封信》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 《孤独行走》天津人民出版社 《孩子都有向上的心》湖南人民出版社 《红底金子——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中 国青年出版社 《红色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华文出版社 《假如我能行走三天》漓江出版社  《经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精灵女生》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居里夫人传》商务出版社 《巨翼勋章·龙骑士》 天津人民出版社 《亮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600个提高IQ的益智游戏》中国纺织出版社 《没有人不可代替》东方 出版社 《美丽的英语》作家出版社 《梦想风暴》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明白为谁读书》浙江人民出版社 《你的形象价值 百万》中国青年出版社 《你应该了解的100个西方名画故事》中国青年出版社 《挪威的森林》上海译文出版社 《培养 孩子好习惯的150个成长故事》中国纺织出版社 《谦君一发》上海人民出版社 《亲爱的女儿,爸爸想对你说》

  (《亲爱的儿子,爸爸想对你说》)电子工业出版社 《亲历可可西里1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亲情 记忆——母女两地书》山东人民出版社 《青春永在——1946~1948北平学生运动风雨录》北京出版社 《青少年知 识库丛书》(5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青铜葵花》江苏儿童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人与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 《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金城出 版社 《360度图解十万个为什么》陕西人民出版社 《少年我心》上海人民出版社 《生活中的经济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狮城舌战》(十年珍藏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时间简史》(普及版)湖南科技出版社 《天下故事诗写成(1~4)》 长春出版社 《天下兄弟》河南文艺出版社 《万物简史》接力出版社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伟 大的民族精神》党建读物出版社 《文思博要丛书》(10种)陕西人民出版社 《我的成长我做主——青少年心灵快乐游戏 10+1》漓江出版社 《我的人生感悟》中国青年出版社 《我的世界我的梦》长江文艺出版社 《我们仨》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我是刘心武》天津人民出版社 《我已出发》北京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物种起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 习惯的力量》当代中国出版社 《细节决定成败》新华出版社 《夏洛的网》上海译文出版社 《向解放军学习——最有效率 组织的管理之道》北京出版社 《向左走向右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 《熊猫虎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选择成功——一位博导与青年学生聊成功之道》上海人民出版社 《燕赵红色之旅 ——青少年读本》河北教育出版社 《阳光下成长——〈家有儿女〉精选集》北京出版社 《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北京大学 出版社 《一只想飞的猫》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余秋雨人生哲言》上海人民出版社 《 藏獒》人民文学出版社 《正说三国》天津人民出版社 《支柱——纪念〈为人民服务〉发表六十周年》重庆出版社 《中国 男孩洪战辉》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女孩文花枝》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华道德名言精粹》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华美德书》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华民族精神颂》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学生 必备的10种素质》中国纺织出版社 《中学生诚信教育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 《著名科学家美文》湖北教育出版社 《自 己就是一座宝藏》云南教育出版社 《左手的掌纹》江苏文艺出版社 《做最好的自己》人民出版社

  名家作序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他使短暂的生命一次次被拉长

  ::文余华

  

  有一位名叫莫里·施瓦茨的美国人在1917年来到了人间,然后在1995年告别而去。这位俄裔犹太人在这个充 满了战争和冷战、革命和动乱、萧条和繁荣的世界上逗留了78年,差不多经历了一个世纪。这是莫里·施瓦茨的时代,也是 很多人的时代,他们在喧嚣的工业革命里度过了童年的岁月,然后在高科技的信息社会里闭上了眼睛。

  这似乎是风平浪静的人生之路,莫里·施瓦茨走过了儿子、丈夫和父亲的历程,他在人生的每一个环节都尽力而为, 就像他长期以来所从事的教授工作那样,认真对待每一天。因此,这是一个优秀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十分普通的人,或者说, 他的优秀之处正是在于,他以一个普通人的普通方式生活着,兢兢业业地承担命运赋予自己的全部责任,并且以同样的态度去 品尝那些绵延不绝的快乐和苦恼。

  因此,当这样一个人在晚年身患绝症之时,来日有限的现实会使残留的生命更加明亮,于是,莫里·施瓦茨的人生价 值在绝症的摧残里闪闪发光,如同暴雨冲淋之后的树林一样焕然一新。在这最后的时刻,这位老人对每一分钟的仔细品味,使 原来短暂的生命一次次地被拉长了,仿佛他一次次地推开了死亡急躁不安的手,仿佛他对生命的体验才刚刚开始。他时常哭泣 ,也时常微笑,这是一个临终老人的哭泣和微笑。

  莫里·施瓦茨来到了生命的尾声,“所以我的对策是哭……哭完了,我就擦干眼泪,并且准备好面对这一天”。在接 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日子里,这位老人选择了独特的活着的方式。这位在心理医院和精神分析医院工作过的老人,早就学会了如 何客观地去面对一切,包括客观地面对自己。因此可以这么说,因为他的勇气,同时也是因为他的脆弱,他不想,可能也不敢 “默默地走进黑夜”,他选择了公开的死亡方式,为此,写下了几十则关于死亡的警句,并且为自己举行了告别仪式,他要亲 耳听到追悼,因为“死亡并不是最后的一刻,最后的一刻是为了哀悼用的”。

  在每一个星期二,在莫里·施瓦茨身体不断的衰落里,关于人生和关于死亡的话题在不断地深入和丰富起来。他逐渐 失去了吞咽的能力,又失去了发音的能力,可他的心脏还在跳动,这“最后的一门课”就会继续下去。莫里·施瓦茨在身体迅 速地背叛里,或者说,当他逐渐失去自己的身体时,他一生的智慧和洞察力、一生的感受和真诚,在这最后的一刻汇聚起来。

  奇迹出现了,这位瘦小和虚弱不堪的老人在生命的深渊里建立了生命的高潮。而且,他在临终之前用口述录音的方式 ,用颤抖的手逐字写下了从深渊到高潮的全部距离。

  (::余华,著名作家。此文有删节)

  

  书名:《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作者:[美]莫里·施瓦茨

  译者:萧亮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7年7月

  定价:20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