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亦须精准卡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15:12 新民周刊

  技术教育出现的种种症状,源自转型社会整体性的功能失调。

  撰稿/汪 伟(记者)

  在人们的记忆中,中级技工教育的贬值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是同时进行的。1990年代末之前,初中中专和技校在农村地区仍然能够吸引到足够多的优秀生源。初中毕业之后,花三年时间学习一门技术,并且能够分配到城镇工作。这是家境贫寒的农村子弟就业的传统出路。在城市里亦然。但是短短几年之后,中专和技校迅速失去了它们的影响力。先是毕业分配政策取消,就业市场化,使它们颁发的中等学历文凭黯然失色;然后是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扩招,优秀生源流失,中专和技校的基础就被动摇了。

  随之而来的是综合性大学的扩张。高等教育在1990年代实行的最大改革,除了大规模地提高学费,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大学合并。担负着培养高等技术人才的专门性院校,纷纷并入综合性大学,要不就是汇入了“

专升本”的浪潮。

  发生在高等技术教育领域的变化,不仅仅是更换校门口的一块牌子那么简单。合并和“专升本”的背后,是教育思路的转变。在2000年以来的最初几年里,高等技术教育越来越边缘化、理论化和心不在焉,并且日渐与现实脱离。学生毕业后抱怨学校教学材料陈旧,学不能致用,企业抱怨现在的毕业生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技术工人抱怨得不到进修的机会,老板们则担心培训的投入会成为员工跳槽的跳板,而老教师们觉得,今天的学生已经丧失了青年人的理想色彩,既世故又急功近利。

  很难说问题出在哪个单独的环节,或许,伴随这一轮教育大跃进而出现的种种症状,是转型社会整体性的功能失调。但这个互相抱怨的怪圈最鲜明不过地显示出,培养中等和高等技术人才的传统体制,部分地丧失了现实基础:技术工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收入优势不复存在,并且在就业和学历竞争中处于劣势;但新的现实又不能被吸收到教育体系中去。

  2005年以来,技术教育的功能失调带来了经济上的恶果。在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民工荒”;而制造业对熟练的技术工人的饥渴,比这次劳动力危机来得更早、更强烈,影响更加深远。人们甚至灵活地运用弹性惊人的汉语,创造了“灰领”这个新词,来指称技术工人,并和传统意义上的“白领”和“蓝领”区别开来。

  然而,语言的增进是和现实的短缺一起出现的。从新兴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到传统的车工、锻工和钳工,所谓“灰领”的短缺已经成了制约制造业的一个瓶颈。

  像从一场梦里醒过来一样,技术工人重新成为一个被备加关注的群体。那些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能的工人,在全球制造业基地非常吃香,不仅迅速和普通工人拉开了收入差距,并且重新获得了久违的体面和尊严。他们跳槽频繁,几乎每一次跳槽,都伴随着收入的上升。

  技术教育仍然沉浸在几年前的变化带来的阵痛之中,现在又远远落在了这个关键性转变后面。各个环节都在呼吁新的模式,但新的模式还在探索之中,这种摸索,与

中国经济寻找自己的路径的过程是重合的。

  北大青鸟APTECH主张“教育改变生活”,并在一开始就把教育培训的对象定位在软件“蓝领”的层面。事实上这样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陷误区,满足了客观存在的丰富需求,卡位精准,其短时间内的迅猛扩张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上一页] [1] [2] [3] [4] [5]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