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教育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30日14:15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李梓

  一些父母选择逃避现有的教育体制,但他们的选择余地并不多

  从客厅的阳台看过去,女儿的教室就在20米的窗外。当初买房子的时候,史立红曾满心欢喜地想,女儿将来上学可 方便了。但自从女儿在一年级下学期发出一声呐喊:我不想去学校,窗外的学校就成了她的心病。

  看不到鸟窝的教室

  奚溪不喜欢学校的理由很简单:从窗子里看不到蓝天、树和鸟窝。这被妈妈写进博客里。实际上,奚溪的罢课革命坚 持了不到1小时,又老老实实地去学校了。

  奚溪家窗外有一棵大树,上面有一个鸟窝。奚溪班的教室就在大树旁边,一栋新起的教学楼遮挡了这个教室的视线, 白天也要开灯。为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学校命令学生们即使下课也要呆在教室里。在北京,许多小学都有类似规定。

  奚溪的父母都是醉心于自然和野生动物保护的理想主义者,父亲奚志农认为,孩子对生活的热爱首先来源于童年与自 然界接触的经验。他们把襁褓中的奚溪带到雪山上,一边进行保护研究,一边照看孩子。

  奚溪的父母没有料到女儿的学校会成为一个问题,在他们的记忆中,他们的小学也没有经历过任何特殊选择,轻松而 糊涂就度过了,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他们向来提倡朴素的教育理念。而今天,他们忧虑地看到,奚溪已经近视,而且可能发 展成高度近视。他们开始常背着女儿讨论一些话题,比如转学,或者让女儿换一种教育方式。

  换学校——一个坏的范例

  在北京海淀这个名校汇集的地区,教育竞争从高等教育渗透到最初级的教育——小学。一所好的小学对附近地产的带 动作用非常明显,不仅北京市其他区的家长,还有中国其他省的家长,在这里购买住宅,以便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占据一个优越 的位置。转学,成为考验家长综合能力的一场竞争。

  奚溪就读于中关村三小,海淀的著名小学之一。最近几年,由于附近地产的开发,以及“名校效应”带来的入学压力 ,中关村三小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小学生的父母高价购买或者租用附近小区的楼房,以便能进入这所教学质量过硬的小学。

  鸟巢事件只是一个信号。对于上小学的压力,不仅是孩子,家长也越来越能体会出来。新学期奚溪要上三年级,父母 发誓不给孩子任何额外的学习负担。

  “我只是想让我的女儿快快乐乐地度过她的小学时光,不想让她这么早就参与竞争。”妈妈史立红说。她企图逆势而 动,把女儿从竞争激烈的重点小学转到一所普通、课程相对轻松的小学去。

  这样的想法,在和楼上的邻居李女士谈过之后,被彻底打消了。李是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出于对女儿接受的小学教 育的不满,她在4年里为女儿转了4次学,对附近的学校可谓了如指掌,她的女儿现在就读于人大附小,另一所热门小学。李 女士已经丧失了考察其他学校的兴趣了,“都差不多”,她评价说。

  放洋——逃离或新的竞争

  移民到新西兰之后,董耀辉认为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至少,女儿面临的竞争要弱化很多。除了语言上还稍有不 适,女儿的学习成绩在过去的一年半里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尤其是数学等科目,在班上非常明显。“我觉得主要是一种文化 的差异,老师可能并不提倡你考那么高的分数,考试很简单,让很多人都能考高分。”董耀辉说。

  在中国人看来,欧美的教育体制非常令人羡慕,一些家长因此努力为孩子创造另一条成长的道路,他们往往选择在孩 子上初中,甚至小学的时候移民,一个是为了将来能轻松上大学,另一个是为了学一口好外语。

  一位叫陈朝林的英国移民家长认为,在国外,就算不用功,考一所普通的大学,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然而,这条道 路并不令人羡慕,这和在国内进入一所三流大学并没有什么区别。“在英国,只有考入剑桥或者牛津,通过这条路,你才能被 社会认可为这个国家的精英阶层。”陈说。即使移民到国外,许多志向高远的中国家长仍然选择让孩子进入教学严格的私立学 校,以便将来报考名牌大学。陈朝林的女儿经过5年苦读,考入剑桥,其中的辛苦“决不亚于通过国内竞争激烈的高考考入清 华北大”。

  私塾——可想不可及

  在2006年底,一场关于小学生义务教育权利的官司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里面有一个醒目的词语:私塾。 曾经是医生的侯波认为小学里有很多无用的课程耽误了孩子。他辞职在家,成为儿子的私塾老师,这个案例引起了社会的激烈 的讨论,许多人对其实施的天才式教育感到担心。在此之前,四川泸州市已经有一位叫做李铁军的父亲做过类似的尝试。

  对于私塾,即使个别案例不成功,也有许多家长叫好。“如果到了对学校忍无可忍的时候,也许我也会走那一步。” 奚志农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