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创造共同的“城市公民”身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09:46 《小康》杂志
文/周睿睿 为自己争取一个“城市公民”是每一位德国市长的目标之一。 慕尼黑市是德国这方面的先锋模范。如果问一个在慕尼黑生活了一年的外国人是不是德国人,他会回答:“不,我还 是要保持我自己的国籍。”,但如果问“您是慕尼黑人吗?”,则多数外国人会肯定地说“是”。 在这里首先要区分“国家公民”和“城市公民”的含义。承认自己是一个“国家”的公民说的是“国籍”,而国籍只 使人想起条条框框的制度法规。世界正处在全球一体化中,国家在“地球村”里丧失了它们的地界意义。而“城市公民”的身 份认同关系着城市的发展。慕尼黑显然把圣经中先知的箴言“请为这城市寻找最好的东西!”用到了今天,变成“做一个城市 模范的居民,小心保护自己的信仰和文化并用它们使这个城市变得更加丰饶,但不是建立一个与之平行对抗的小社会,而是要 同时尊重并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 把一个人的身份同他所在的城市联系起来,也符合现代精神:我们处在一个移民规模空前的时代。MamielCa stell在《信息时代》中指出“人们越来越少地受到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当大家面临着精神,生态等方面相同的 威胁,他们就会不约而同地建起一片自己的天空,在那里闪着他们共同的理想的光芒。” 一个城市要使自己的“城市公民”同时成为“世界公民”,它就应该使外来人群也感觉到有所收获。如同在宗教问题 上,人们就已知道单一地只认同一种教义是不行的。德国城市的解决方案就是,承认每个人都有他的独到之处,因此一切行为 都以“整体”居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它们主要采取两点措施:1)做所有文化的工作,成果分给所有人;2)建立新的“集 体”,在那里各种文化都有一席之地,使每个人在代表自己文化的同时也从其他文化那里有所收获。这样把“文化为所有人” (破除对文化“弱势群体”的偏见)和“所有人的文化”(以文教为纲,鼓励人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文化)二者的精神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所有人的需求。 一段德国文化政策说得很明确: “……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城市将鼓励他们,发展各自所带来的文化,并且认识和了解其他居民 的文化,用于改变自己的生活。这将是全体‘城市公民’,同时也作为‘世界公民’的身份。” 这样的文化政策将会发扬共同点,使对立的双方融合,变不同为补充。 “一个城市有的不只是单一的一种身份,它有的是许许多多的身份,这些身份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来 自各种各样人们的要求和呼声。”WolfgangWelsch教授也力主每个城市都应鼓励它的居民在城市中展示并传播 自己所带来的那一份文化,这样使所有人都能从中学到点什么。“21世纪的欧洲文化”网页上的记录表明,不是别的,正是 40年以来这样的政策与措施造就了今天成熟的欧洲城市(《21世纪大宣言》)。 有着20%外来人口的慕尼黑就是这样借助丰富多彩的外来文化为它的居民找到了一个共同的身份。这个身份被慕尼 黑人很骄傲地用这句话表达出来:“慕尼黑不是处在德国南部,而是处在布拉格,维也纳,米兰和威尼斯中间。”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