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包办相亲是提高婚恋效率还是“开历史倒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30日16:46 观察与思考

  -谭 进 胡一敏

  今年“七夕”节时,带着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众多丰富多彩的相亲盛会在全国许多城市纷纷浪漫上演。说是相亲大会,实际上到场的年轻人很少,大部分替儿女当“红娘“的父母已俨然成了相亲会的主角。对此,很多儿女们却并不领情。

  有人认为:“父母包办相亲”在省了儿女时间的同时扩大了双方的选择面,并可让年轻人更好地投入工作;也有人认为父母此举是“开历史倒车“—长辈不应过多干涉晚辈的恋爱婚姻。那么,“父母包办相亲”究竟是提高婚恋效率还是“开历史倒车”呢?

  相亲者众众 结亲者寥寥

  电影《爱情呼叫转移》中的一场相亲戏一定让很多人仍记忆犹新。男主角孤零零一人坐在中间,面对的是以女方母亲为首的浩浩荡荡十余人的评审团。虽然电影里的场面近乎夸张,但确也反映了社会现实。

  每逢周六,在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结缘的杭州万松书院的相亲会上,便聚集了众多为儿女找对象的父母。两个大妈照面,先“狡黠而默契”地微笑着注视对方3秒钟……然后,一方说:“你儿子还是女儿?”另一方回答:“儿子。”第一个大妈接着问:“有没有房子?多大的?什么地段?”如果这时另一方回答的是“没有”,或者是100平方米以下,或者出现了一个市郊的名字,对话便嘎然而止。这样戏剧性的场景在一场相亲会上反复出现。

  揣着儿女照片、学历证书或护照等证件的父母,早在前几年就已经成为相亲会上的主力军。他们作为未来女婿、儿媳的第一位面试考官,都希望这样做能为忙于工作的儿女减轻负担。

  父母充当儿女的替身,促使了相亲会队伍迅速发展壮大。然而,父母们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一位门当户对的女婿或儿媳的信息,却常常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大部分儿女对父母“开历史倒车”的“包办相亲”,几乎一开始都持否定态度,后来渐渐转为不反对也不理会。

  据了解,虽然每次相亲会都有成千上万的父母来替子女相亲,但成功率一直很低,几乎不到1/10,而相亲后成功结婚的就更少了。相亲者众众,结亲者寥寥,也许是与会者们一周一次的“审美疲劳”,导致了目前颇具人气的相亲会产生如此结果。

  在杭州某公园的一次相亲会上,一位家住萧山的于大伯说,为了儿子的婚姻,他已联系了100多位女孩与儿子相见,但儿子因各种原因还是与这些女孩都无缘定终身。另一位张大伯感叹:“我女儿是海归硕士,在机关工作,还有住房,这样的条件可不能随便找,毕竟是女儿的终身大事啊!”

  遵父母之命是“开历史倒车”吗?

  据有关部门统计,杭州市适婚而未结婚的人数约有20多万,其中男女的比例约为2∶3。人们还将“大龄白领择偶难”的七大因素概括为—选择面太窄、工作太忙、对对方要求较高、对未来婚姻感到恐惧、重视学业事业忽略生活舒适浪漫、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异性交往以及社会环境等。

  在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结缘的杭州万松书院的相亲会上,几乎每期都是女多男少。很多家长苦叹:要找个合适的女婿实在太难了!该相亲会发起人陈建农说:“有些家长问我,优秀的男孩子都跑哪去了,你们怎么不去想办法组织一批优秀的小伙子来这里啊。这种心情我深深理解。现在的情况是女孩家长越来越多,而且女孩的年纪也越来越小。”

  23岁女孩小梅的母亲开的基本条件就是对方必须要有房子,必须要176厘米以上,必须年收入在15万以上。小梅大专毕业后在省级医院做护士,人长得很漂亮。她妈妈说:“我们的优势就是年轻漂亮,所以要好好挑一挑。”在父母的介绍下,小梅曾经对上了一个证券公司的分析师,对方的条件基本上都符合,不仅有房有车,年收入几十万,而且小伙子选择对象的标准,就要求年轻漂亮,也似乎“门当户对”。可这小伙子的工作实在太忙,几乎天天加班,让小梅没了心情。虽说两人交往了3个月,可在一起就几次,平时都是通过电话来交流的。最后小梅的妈妈得出一个结论:不要找优秀的事业型男孩,要找个家庭型的优秀男孩。

  传统婚姻中需要“三书六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大部分年轻人并不喜欢繁缛礼节。有的父母为了儿女的终身幸福,去对方小区或单位“调查”;还有一对医生父母要在相亲现场为未来的儿媳验血,说“两人结婚,血型匹配很重要,这个验血关,我要亲自把”。

  父母之命难违,这应该是现代很多单身青年骨子里的传统渊源。在“可怜天下父母心”与“尊重自我感觉”两者之间,很多人常常会感到困惑—一方面是父母,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不去相亲则会让他们伤心;另一方面是自己,自己的喜好感情又没法说个准数,父母找的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如何处理好这一平衡的艺术?不仅是儿女们必须面对的难题,也让每一场父母相亲会平添了更多的戏剧性。

  陈建农强调:“来这里替子女相亲的父母大都将物质放在第一位,但这一点并没有得到子女的认可。也许现在整个社会的虚荣、攀比程度在加深,但从我接触和了解的情况来看,60%的子女仍认为‘感觉’还是最重要的。”

  杭州的一位高级婚姻家庭指导师认为,所有来万松书院的家长都是为子女来谈婚论嫁的,但他们往往忽视儿女的要求。家长过多地关注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与社会地位。作为追求浪漫、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其实更需要的是对人生最美好的体验—那一段花前月下谈情说爱的经历。两代人关注点的不同直接导致他们“审美感受”的差异,于是产生的结果与提高婚恋效率的初衷恰恰相反-家长看重的,子女往往不满意,子女看重的,家长又反对。

  浙江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金主任说,撇开感觉来说,父母与子女在选择上有代沟,子女们有自己的想法,但父母在今后小家庭的位置毕竟是不能取代的。

  相亲会不能以结婚为目的?

  与万松书院同样热闹的,还有浙江红娘网从2006年开始在黄龙洞公园举办的现场相亲。这里每周六举办一场中型相亲咨询会,每月还会有一次大型的“浙江红娘日”活动,平均每次参加人数逾3000人,单场最高人数超过5000人。2007年5月,杭州太子湾公园等也开始举办类似的公益相亲活动。

  杭州本地一位研究社会学的大学教授并不赞同父母相亲的形式,“鞋子合不合脚,只有年轻人自己知道,老人还是不要参与的好。”正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过,这位教授的同事却与他观点不同:父母相亲会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万松书院相亲会发起人陈建农在一篇名叫《一个母亲的忏悔》的手记中提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过去对儿子的婚事干涉太多,不喜欢儿子找的对象,愣是“棒打鸳鸯”。儿子由此对母亲有了逆反心理,对母亲介绍的女孩子,不论对方人品好坏,一律冷淡拒绝。如今,儿子已经快40岁了,还是单身。“这是发生在万松书院相亲会上的典型故事,也许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发生。”陈建农感慨。

  浙江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金主任认为,参加相亲会,不能以一定要找到另一半为目的,而是应以交朋友、拓展交际圈为主。现代青年结婚时间的推迟,不仅仅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婚姻观的改变,也是他们对婚姻的慎重促使的。父母参与的相亲大会是为单身青年牵线搭桥,更是对相亲方式的一种探索。

  陈建农表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相亲会为年长的父母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许这正是包括万松书院在内的相亲会能持续下去的重要原因。而相亲会作为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更应该以公益为主,利益为辅,希望多些真善美,少些金钱欲。 -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