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城与成都新画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09:33 《决策》杂志

  -本刊记者 吴明华

  从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国际芯片巨头英特尔的落户,到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一幅气势恢宏的成都 新画卷渐露雏型。李春城是怎样带领成都人在天府之国挥毫泼墨?

  “我的脑中时常描着一幅画。”在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的心中,想得最美好的那幅画,是让成都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 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和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李春城的雄心与梦想,让一贯安逸休闲的成都人颇为惊讶 :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偏居一隅的成都何来如此的自信和气魄?

  自2001年调任成都以来,作风强势、敢抓敢管的李春城每天想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如何一点一滴地去做好这幅画 。从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国际芯片巨头英特尔的落户,到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一幅气势恢宏的成都新画卷 渐露雏型。

  英雄往往与时势相伴相生。2001年,李春城刚任成都市长时,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成都 雄心勃勃地抢占西部中心城市地位时,英特尔斥巨资在成都建基地;2007年,在“新特区”的群雄争夺中,成都意外夺魁 ,为成都未来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李春城是怎样带领着成都人在天府之国挥毫泼墨?

  旧城改造

  到成都上任后的第二天,李春城就到当地低洼棚户区调查情况,迎接他的是一座堆积了30多年、让周围居民苦不堪 言的垃圾山。李春城二话没说,立即叫人来清运,并且说5天后再来检查。

  垃圾很快被运走,但此时李春城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这一座“山”,还有500余万平方米的危旧房屋,狭窄、拥挤的 道路,污染严重的城市水环境,以及产业结构落后的东郊老工业区等。显然,在这样脏乱差的城市里不可能画出美丽的画卷。

  “在整治中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2002年,李春城亲自挂帅,全城总动员进行大刀阔斧的旧城改造计划 。短短3年后,近500万平方米的危旧房在成都消失,新生的是60万平方米的道路、500万平方米的绿地。全市城区人 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平方米。

  旧城改造是一项系统的拆迁工程,最为敏感和复杂,很容易引发社会冲突,而成都却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这么大的 拆迁总量。一时间,“成都模式”引领了全国旧城改造的风潮。然而其中的过程并没有这么简单。

  改造之初,李春城不但挨骂是最集中的,而且被起外号为“李拆城”,更有甚者叫他“李乱拆”。但几个月之后,当 市民看到城市变美、变整洁了,很多人改口称他为“李美城”或“城市美容师”。

  “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有时挨点骂是必然的,但关键是什么人在骂你,骂你什么。如果没人骂你,可能你的工作并未 做好。”听到这些外号后,李春城

幽默地自我解嘲。对于他来说,实施这样大规模的拆迁改造,一方面要有雷厉风行的铁腕作 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策略去平衡被拆迁者的利益,解决资金难题。如果没有很好的策略来解决这两大关键问题,挨骂 的结果是必然的。

  在成都模式中,一个得意之笔就是被称为“拼盘政策”的政策体系。即在拆迁过程中实施“阳光拆迁”政策,同时建 立拆迁安置扶困救助备用金制度,实施

廉租房政策,而且帮助购房户引入银行按揭机制,在拆迁货币化补偿过程中引入虚拟安 置补偿形式等。李春城的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有力地缓解了拆迁安置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从而保证了拆迁的顺利推进 。

  在旧城改造中,光危旧房改造就需要投入150多亿,加上环境综合治理、东郊工业调整等总投入超过600亿。为 了解决资金瓶颈,2002年,成都市成立了土地储备管理委员会,首任主任就是时任市长的李春城。通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 ,将土地级差、土地增值及土地的隐性收入等都掌握在政府手中。土地的收入成为成都旧城改造的主要资金来源,这一经营城 市的策略也为很多城市所采用。

  内外兼修

  在旧城改造“一拆到底”之后,李春城的雄心并没有止步,他又开始实施下一个大胆计划。2003年9月,成都开 始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计划将市区面积扩大到3681平方公里,由中心城按“发展轴”向以外的广大区域延伸。而且,成都 还将在城南兴建一片“总部经济区”。

  “像这么庞大的计划,需要通盘考虑,要在整体经济状况良好的时候推出,这样投资者不仅愿意投资现在,更愿意投 资未来。”李春城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和判断,和全球顶尖级企业英特尔的入驻有着直接的联系。

  2001年初,英特尔准备斥巨资建新的芯片封装工厂,对于这个诱人的机遇,世界各地的10多个城市展开了激烈 的竞争。2003年8月,英特尔最终花落蓉城,其曲折的过程和复杂的因素一度成为媒体追踪的焦点。

  现在看来,当时成都并不为很多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大公司所熟悉,却能得到英特尔的青睐,这其中既有借西部大开 发的东风,又有国家和四川省高层的全力支持,更有成都自身投资环境和投资成本的有利条件,以及英特尔自身发展战略的考 量等。但在诸多原因中,李春城和他的团队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双方多次的沟通和谈判中,李春城的真诚、果敢和睿智, 以及他高效务实的团队都给英特尔高层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李春诚用“一剑封喉,志在必得”,来形容这次“战役”中他们的 团队精神。

  随着芯片封装二期项目的竣工,英特尔在成都的总投资额已达5.25亿美元,而英特尔给成都带来的意义远远超过 了项目本身。英特尔入驻短短几年时间内,不仅迅速积聚了大批芯片上下游企业,给成都带来的招商引资效应也被无限放大。 对于李春城来说,他所勾画的新成都中,最重要的是工业,没有强大的工业,成都的崛起就缺少了脊梁,英特尔的到来确实是 “雪中送炭”。

  通过几年的苦练“内功”,成都新画卷有了厚实的基础。但深谙城市营销的李春城知道,新世纪城市间的竞争,不仅 是自身实力的比拼,城市的定位和外在的形象同样至关重要。“成都下一步到底怎么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还没有统一起 来,应该有一套系统的城市经营的基本理念以凝聚、感召干群。”李春城深感成都未来能在中国城市化和西部大开发热潮中扮 演更重要的角色,但应怎样去诠释和演绎这个角色?

  2003年6月,刚升任成都市委书记的李春城,便先后大张旗鼓地请来了张艺谋和王志纲工作室为成都宣传策划, 随后央视《天府记忆》、东方伊甸园·百架包机游、三国文化节、成都大庙会等打造成都形象的各种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成 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第四城”、“休闲之都”、“东方伊甸园”等等,李春城为成都设计的一系列名片让人 目不暇接。

  “在状态”的艺术

  虽然成都的形象宣传热潮一波又一波,但成都的优势何在,在城市坐标系中到底如何定位,这样的命题始终困扰着李 春城,他急于找到能把成都带入一个新起点和新境界的点睛之笔。2003年10月,中央首次提出城乡统筹战略之后,李春 城在成都开始自费改革试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4年后,这将成为成都最大的名片。

  “春江水暖鸭先知”,当人们纷纷猜测成都城乡统筹为何能先知先行时,李春城用这句诗来作答。“我们是做实际工 作的,对某些问题可能比较敏感,就像鸭子在水里面,水温如何是能及时感觉到的。”李春城曾专门做飞机俯瞰成都,他看到 在成都平原上,农村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围绕在城市周围。对于农村人口占2/3的成都来说,不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大问 号,新画卷就无从谈起。

  2004年初,在总结双流县“三集中”经验的基础上,成都开始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试验不是一句简 单的口号,而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利益关系和领导方式方法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对于李春城这个牵涉面太广、 太复杂的大动作,很多干部都有畏难情绪,“决策要真正变成干部的共识,这是要靠手艺的。”

  喜欢“微服私访”的李春城,经常在晚上加班后跟身边的人一起到夜摊上吃小吃,下基层检查工作也总是事先不打招 呼。2004年4月,李春城随机暗访到金堂县淮口镇检查城乡统筹落实情况,发现该镇不仅脏乱差现象严重,而且该镇干部 对于什么是城乡统筹,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等一问三不知。第二天,该镇党委书记就以“工作不在状态”为由被撤职。李春城 形容此举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随后他又在全市发动“官员在不在状态”大讨论和干部整肃风暴。短短几天时间,成都就 先后有15名科级干部被免职或停职,数名干部受到了处分。

  “不少基层干部都怕我”,李春城针对不在状态干部的大规模整治在成都官场引起了强烈震撼。喜欢体育运动,当过 球员和田径运动员的李春城,知道“在状态和不在状态”的区别,“就像赛球,平时实力很强、配合很好,但比赛时如果不在 状态,就会莫名其妙地输给不该输的对手。”

  怎样才能保证基层干部“在状态”,这确实是一门艺术。在李春城看来,一方面思想决定行为,要让干部们觉得自己 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和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良好精神状态最宝贵的基础;另一方面,对于 干得好的就应受到表扬和奖励,得到提拔重用,干得不好就要“背书”,接受批评和必要的组织处理。

  “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最初可能是无奈的,后来变成一个不自觉的选择,甚至最后被固化。体制问题是人为的 ,条件变了,当然也可以人为地破除、改变它。”对于李春城来说,推进城乡统筹试验关键在于人的因素,抓住了这一点就能 纲举目张。

  全域成都

  成都4年的不懈努力和显著的成果得到了中央的肯定。2007年6月,国家在成都设立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成都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上。

  “新特区”成立2个月后,成都市就拿出了实施方案,李春城的速度似乎出人意料。在这个方案中,李春城描绘了“ 全域成都”的概念,意为成都将着眼于推动市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随着城乡一体化进入到全面深入推进的阶段,摆在李春城面前的关键问题还是钱从哪里来。在 自费改革的4年中,成都市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到123.6亿元,而且年年保持成倍以上增长。这些投入主要来源仍是 土地,通过加速城市化提升土地价值,利用城乡土地级差来最大限度地获取土地收益。这种土地经营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说是 不可持续的,面对每年成倍增长的投入,未来成都如何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

  面对资金难题,李春城把目光瞄向了市场,引入外来资本和大型农业投资项目,培育农村市场化主体,这不失为很好 的选择。在获批“新特区”前不久,成都市政府相继组建了政策性的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和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它们将成 为政府撬动市场资金的抓手。

  成都市农发投由市财政首期投入6亿元,并且今后每年都将不低于这个额度继续被注入资金,通过这只“鲶鱼”来对 农业投资进行引导和扶持。成都市农发投成立不到1个月,就获得了四川、成都等地的6家金融机构一共119亿元的资金支 持。而李春城的目标是,农发投争取在3年内,向成都农业提供300亿元左右的投入,使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现 有的3%~5%增加到两位数。

  成都市随后又详尽地开出了一份引导对当地农业投资的投资指南,这份投资清单也意味着成都对于现代农业产业的扶 持,由过去的拨付为主,变成了以市场导向的投资为主。对于支撑和扶持清单中12类重点产业的主要资金和政策平台,正是 由成都市农发投承担。

  当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合力推进城乡统筹,资金问题能得到暂时解决,但对于肩负在改革“深水区”领航使命的成 都来说,资金的背后还有更多的体制障碍急需突破。例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成都目前正在推广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集中 统一由股份公司经营的土地流转模式,但这种模式成效仍有待观察,而且很多政策方面也需要突破。

  对于李春城的成都新画卷来说,“全域成都”并不是终结,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