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治理与“扁鹊之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09:33 《决策》杂志

  -杨 敏

  9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2007年度流域限批第二批解限名单,甘肃白银、安徽巢湖、蚌埠、河北邯郸经 济开发区、山东莘县工业园区等5个地区在经历了长达3个月阵痛之后,终于走出了第四次环保风暴。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面对媒体坦言:每一次,“风暴”其实都是跟在突发事件和被动形势后面的“亡羊补牢”; 每一次,“风暴”都未能如愿变成常规性制度固定下来;每一次,“风暴”能改变的都远远不如人们期待的多。

  被潘岳称为“最大限度的行政手段”,流域限批这根大棒屡屡击中地方政府的“软肋”。回顾4次风暴来临,公众的 叫好声淹没了地方的“限批之痛”,当舆论的洪流将流域限批这剂“猛药”的药力无限放大的时候,“局中人”潘岳却发出了 “告别风暴,寻找新路”的感喟。

  猛药治沉疴,在当前的政府治理过程中,被冠之以“风暴”、“旋风”、“战役”等名词的集中整治活动已经成为常 规性动作,国家层面有“环评风暴”、“

审计风暴”、“土地执法风暴”,地方政府有“打狗风暴”、“治超旋风”、“整治 黑车狂飙行动”等等。“风暴”过后,不仅仅带来了舆论的快感,其政治杀伤力还形成了部门“威权”。但是,“是药三分毒 ”,运动式治理之后,各种病症又故态复萌,而且出现更强的抗药性,当前,在多个领域政府治理就陷入了“治乱循环”。以 环保为例,江河湖海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2007年入夏以来,太湖、滇池、
巢湖
等几大淡水湖同时告急。环评风 暴之后,潘岳言辞恳切地痛陈环保困局,明确表示限批已经是“最后一招”。不可否认,以“环评风暴”为代表的运动式治理 俨然成为了“扁鹊之术”。

  上医医无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扁鹊三兄弟故事里蕴含着朴素的管理学常识,那就是事前控制、过程控制要 比事后控制有效得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常识往往最容易被忽略,所以扁鹊三个兄弟中,老大尽管能医人未病之时,但是 其名声远不及下猛药治沉疴的扁鹊。

  “扁鹊之术”之所以在政府治理领域形成一种路径依赖,三方面原因不容忽视。首先,运动式治理是以极致化的行政 手段为特征,在长期的行政习惯中,各级官员运用行政手段远比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更加得心应手。官员的知识结构缺陷 是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完全模式化的运动式治理更易操作。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实施治理—行政问责—总 结评估,这样的程序要比动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用时短、见效快。

  其次,在日常政府管理活动中,目标导向的价值偏好,使得各级官员对于前馈控制和过程控制重视不够,体现在工作 中就是没有预警机制,管理精细化不足,而粗放式的管理容易沉淀隐患,当矛盾累积到不得不解决的时候,才会引起足够重视 。

  再次,整个社会对于官员的评价也陷入了“下医易出名”的怪圈。发飙、叫停、掀起“风暴”,下猛药出狠招的部门 或者官员,更能够得到媒体的拥趸和舆论的关注,就像“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手术”的扁鹊那样获得盛名。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与其追捧“下医”的疗伤之术,不如相信“上医”的防病之术;与其快慰于治理“风暴 ”的凌厉,不如从精细管理中寻求心安;与其欢呼运动式治理带来的震撼,不如期盼政府活动能够演变成一场“静悄悄的管理 ”。

  一句话,政府治理绝不可偏信“扁鹊之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