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袁鸿:剧场是心灵疲劳时的归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2日11:11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余楠 早年通过录像带看到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袁鸿决定投身戏剧。后来,成为“表演工作坊”的制作人 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彻底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戏剧制作人袁鸿就是这样。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刚刚走出大学校门 不久的他通过一盘朋友的录像带,看到了一出台湾话剧,从此以后他决定投身戏剧,直到现在。那出话剧就是赖声川的名作《 暗恋桃花源》。在袁鸿的世界里,还有一部看戏的经历后来对他的人生影响巨大,那是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的告别 演出,那个戏的名字叫做《茶馆》。从那以后,袁鸿一直扎根在戏剧圈,他现在的身份是“表演工作坊”的制作人,目前内地 所有赖声川的作品都由他担任制作。 首先问个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暗恋桃花源》火暴了一年,最后的票房是多少? 这个不瞒你,我们没有一个具体数字,因为合作单位不同,合作方式也不一样。我们的收入主要来自演出收入、分成 和版权,但是我们的版权费很低,利润并不高,分成的标准又不一样。我们一共演了六十场,其中两场是公益演出,而且还是 在做低票价。现在大家只看到《暗恋》赖声川、袁鸿在做商业,在做票房。真是比票房,我们与《西望长安》(注:葛优出演 的一出话剧),或是其他有明星的演出比起来,我们单场没有他(们)高,但是我们的上座率是100%。我其实不太希望人 们关注这些问题。 那你更希望被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的观众或传媒,愿不愿意更多地理解剧场深层的意义,我觉得是没有,他们还是表面的,比较上座率、用哪个明 星。去年《暗恋》开始演,让这个市场有些良性的(改变),让一些愿意做戏剧、剧场演出平台的人恢复信心,让他们有兴趣 关注作品。我们把2007年“带旺”了,这是肯定的。有好演员、好的创作者(被)带出来,然后有一个良性的市场。不惜 一切代价做的就是这个,票房上的成功算什么啊。像我现在简单点也能过日子,赖声川也一样。最让人感动的还是观众,他们 认同,这个最重要。 这一次选择了跟国家话剧院合作,出于什么考虑? 我们现在还是起步,平台和资源没有那些大的剧院、剧团好,也许我们也能办到,用大的剧院的方法,那个做法就不 一样了,可能用百老汇的音乐剧的方法在行销。而现在这样我觉得是良性的,我们可以控制的。良性运转跟电影发行一样,是 靠戏本身。我们在做《暗恋》的同时还推别的戏,完全不是靠关系结交下来,不是靠哪个局、哪个领导,我们回归到一个比较 正常的状态进行合作。 这么多年,你一直乐此不疲地做这些,你的动力来自哪里? 不甘心啊。为什么总是这样呢,可以更好的。剧场让人这么快乐,这些事何必弄得那么没意思,何必呢。现在政策、 环境都比过去好很多,可是创作上,没有。大部分人还是处于一个所谓商业的那种东西里面。 身为制作人,你觉得商业有错吗? 确实,现在的艺术跟商业分不开,有归属关系。但是最重要的前提还是第一个,剧场本身、艺术有没有跟观众形成交 流。我们现在被搅进这个乱局中,很有可能被误会,这是最可惜的。可能有观众会理解赖的创作,理解他和他的演员,但是太 少了。如果面积大一点呢,对整个社会是有好处的。文化一定要成产业吗?我对“文化产业”高度不喜欢,可以有很好的票房 ,有很多观众去看;但那不是第一需求,你要的还是在剧场里文明的、安静的观众。 社会转型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好象是发展中国家必须经历的阶段。 你如果真商业,那也可以,你比如这瓶药,它效果好不好,它走上了市场,价格合理,它就卖得动。那么是这样吗? 我们从那些贪官落马可以看到不是这样的状况。那么如果文化也被这样对待,它不就完蛋了吗?只有一个赖声川不够,只有一 个林兆华不够。林兆华、赖声川这样的人,我觉得很孤单。有杨婷、有林奕华、有孟京辉这些人在成长,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 来推动它? 剧场本身对演员的塑造也非常巨大,好的舞台演员也需要保护。 对,赖声川也希望中国真的有属于剧场的演员存在,他或她可能偶尔去串一下比较重要的电影,但更多的百分百的精 力是在剧场。我们能数得出来的,台北的金士杰,太少了,萧艾,香港的苏玉华、潘灿良,苏玉华偶尔去演一下电视剧,北京 有袁泉,但是她也有影视剧、有其他的压力,然后杨婷,太少了。我们能不能有好的演出,提供相对的、综合的保障,让他们 得到起码的平衡,剧场里起码的尊重。比如说一个戏一年演150场,我每场只有600块钱,一年下来加上排练费可能我拿 到十万块,但是我愿意。十万,能否生活,开不起车,我坐地铁,是吧。为什么有奥拓就要想宝马,买了一单元就想在小汤山 有别墅。比如林奕华,香港“林奕华剧团”,“进念”最主要的创作者,他现在在香港拿一万三千港币,这在香港收入水平里 面是非常低的,那他一样生活有品味。你看他那么朴素的人,可他是荣氏家族的呀,荣毅仁??我们能不能给这样的人一些保 障。 你一直十分坚持改善戏剧生态? 我们要更坚持地去做,但这中间的障碍太多了,宣传的渠道,剧场的门槛。比如一个观众,住城南,到保利要转3趟 车,可能也不上网,不知道随时可以订票、怎么拿票这些信息,那么这些也都是我们要做的、在做的。这些北京目前还做不到 ,外地反而做到一些。 你理想的戏剧生态是个什么样子? 合理的票价,设备完善的剧场,很多原创的剧目,是所有人心灵疲劳时的归宿。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