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资银行海外拓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0日17:11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张邦松

  一向门槛苛刻的国际金融舞台,迎来了一群来自中国的表演者

  中国银行业的变化像是一场不可思议的魔术表演。

  如果把时光回拨3年,中国的银行业是一番与现在完全不同的面貌。那时候,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都深陷在巨额的不良 资产中不能自拔,多达数千亿人民币的坏账让外界对中国银行业的评价相当悲观。

  然而,几年之后,这些几乎已处于破产边缘的银行,却渐渐长出了锋利的獠牙,摇身一变,成为了国际银行业强悍的 掠食者。从2006年以来,关于中资银行并购外国银行的消息开始见诸报端。在2006年最后的十几天里,国内三家最大 的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几乎同时宣布了对海外银行的收购计划。

  如果说这几次收购还不足以掀起什么风浪的话,那么工商银行在近期完成的一笔交易,则足以颠覆外界对中国银行业 的印象。10月25日,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宣布,工行以约54.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成为后者的第一大 股东。54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国有企业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也是这家目前全球市值最大银行去年IPO募集资金的四 分之一。

  实际上,动辄10亿美元以上的大手笔交易此前已频繁出现。此前不久,中信银行与美国的贝尔斯登公司宣布将互相 投资10亿美元收购对方股份,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国家

开发银行同意向巴克莱银行投资30亿美元。 就连规模相对较小的民生银行也以25亿人民币的代价成为了美国联合银行的股东。

  有迹象表明,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惊奇绝不止于此。一些更具震撼力的收购可能正在酝酿之中。最近坊间流行的传闻将 工行、中行和世界顶尖的商业银行渣打银行联系在了一起。

  “不断会有这样的消息传出的”。中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骆志恒对《新世纪周刊》说。他认为,国内银行 海外收购将会经常化,这表明中国的银行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必然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室主任彭兴韵认为,过去中国的金融开放,只是引进外资的开放,现 在金融全球化,除了对国外金融机构开放国内的市场,国内的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地走出去,这种双向的开放代表了中国金融业 全球化的过程。“应当说这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也是发展的一种趋势。”彭兴韵说。

  如果彭兴韵在几年前抛出这一观点,也许不会有太多人当真。但是依靠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两次强行剥离,以 及随后的的股份制改造,中国银行业的面貌开始焕然一新。特别是2003年以后,国家决定将国有商业银行推向资本市场, 建行、中行、工行以及一些区域性股份制银行相继改制上市,并引进了国外战略投资者。截至2007年9月30日,在全球 前十大上市银行市值排名中,工行、建行、中行分列第一、第五和第六位。

  国有商业银行显然已非当年的吴下阿蒙。

  “这几年中国银行业已发生重大变化”。彭兴韵对《新世纪周刊》说。银行业改革后,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有很大的 提高,资本的实力有很大的增强,已经上市的三大银行不良资产率有大幅度的下降。这样良好的财务状况和财务结构为它们海 外收购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使它们得以轻装上阵。

  虽然有观点认为,中国资银行更应着眼于本国市场,没有必要舍近求远。但是,最近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金融 界一个启示,即在全球分散某个市场的风险正变得日益重要。如果中国银行业囿于既有利益,缺乏国际视角,将很难成为有国 际竞争力的业界龙头。

  “在很大程度上,能否成功完成国际化经营的惊险一跃,决定着中国银行业的未来。”央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研究处 傅勇认为。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国外大银行都是通过大规模的并购迅速壮大的。”骆志恒表示。例如,汇丰银行正是通过并购 重组,从而扩张自己的金融服务领域,使自己由一家注册在香港的地区性银行扩张为全球性银行。

  他认为,现在中国银行业海外扩张适逢其时。人民币升值,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亟需通过海外投资得到缓解。而 资本市场在中国股市大好和外汇储备过剩的大背景下,现在买入国际金融资产,对中国比较“划算”。经济理论认为,如果股 价可能存在高估,那表明市场愿意以较低的成本为企业融资,这正是资产扩张的有利时机。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近日在公开场合表示,银监会将积极鼓励、支持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这是银监会首度对相 关问题作出明确表态。

  新兴市场的诱惑

  “工行将尤为关注新兴市场,主要因为新兴市场的高成长性及发展的潜力。另外,新兴市场的银行业快速开放,所以 全球并购越来越多地发生在新兴市场。”在谈到为何入股一家非洲的银行时,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

  中国银行海外机构部总经理王立军指出,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银行很少涉足一些业务潜力较大的国家和地区,例 如在南亚、中东、非洲和拉美,对中国商业银行来说,这些地区潜在的业务机会和发展空间是较为可观的。

  “从目前形势来看,亚洲市场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浪潮的主战场。相比于欧美严格的金融市场监管 环境、高昂的并购成本和不明朗的市场机会,亚洲市场作为一个新型的金融市场,既存在巨大的利润机会,同时并购成本又较 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

  郭的观点与大多数中资银行的判断并无出入,新兴市场正成为中资银行收购的首要选择目标。这或许正是中资银行收 购渣打这样的传闻会愈演愈烈的原因。

  “如果价钱合理,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收购。”中银香港董事总经理骆志恒对《新世纪周刊》说。渣打银行业务集中于 亚洲、次大陆、非洲、中东及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在金球拥有600家分支机构,遍布世界56个国家。“谁要是收购了渣 打,很快就会变成全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银行。”在骆志恒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收购。

  “随着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同时中国的对外投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些因素应该为中国商 业银行在跨国并购中予以考虑。”王立军说。中资银行在为本国企业提供投行业务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企业多是中资 银行的客户,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开户行为自己办理业务;中资银行则无须再作繁琐、消耗成本的各项企业调查以了解企业的资 信状况、所处行业状况等,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企业的详细信息。并且由于文化背景的一致,本土的企业与银行的沟通自然更 加有效,因此企业海外并购提供的投行业务会成为中资银行在海外扩张的一个市场机会。

  并非坦途

  但是,对于雄心勃勃的中资银行来说,海外市场可能也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国开行入股巴克莱银行以及国家外汇投资 公司入股黑石基金这两笔投资目前都出现了巨额的亏损,这无疑也给别的银行敲响了警钟。

  骆志恒认为,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最大的问题是出价太高,“即使一些成熟的银行也会犯这个错”。2001年,新 加坡发展银行收购了香港道亨银行,而收购价格高出香港道亨银行的账面价值3倍以上。为此,国际金融市场上称新加坡这种 高价收购行为是“新加坡溢价”。另外,日本在上个世纪泡沫经济时期,在全世界大量购买资产时也出现过所谓“日本溢价” 的情况。目前,在别的一些并购领域已经出现了“中国溢价”,这是否会在银行并购中出现,无疑考验着中资银行的专业水准 。

  另外,海外收购的经验欠缺也会给中资银行的收购带来巨大风险,这在国际银行并购中已有前车之鉴。在1997年 7月巴伐利亚海普联合银行的兼并案例中,在并购宣布后的一年多以后海普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财产抵押贷款才显露出来 ,海普联合银行不得不对前海普银行35亿德国马克的贷款损失进行了核销,同时还要花费巨大的代价修复其在投资者和消费 者心目中的形象。

  “除了经济的风险,面对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全球化的过程,西方国家可能会强化它的政治意图,来煽动这些国家 民族情绪,带来政治或主权上的风险。”彭兴韵说。

  他认为,毋庸讳言的是,银行海外扩张,肯定会有一些政治方面的因素,任何全球化的过程都是跟主权国家的战略有 一定关系的。但是银行作为一个企业,肯定要考虑收购完成之后,对它将来的经营目标有多大的帮助,肯定要做风险收益各方 面的评估。“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还是商业目的。”彭兴韵分析道。

  “我国商业银行并购国外银行是时代的选择,是大势所趋,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从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量力而行。”王立军说。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