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搞已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0日10:28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汤涌

  我在追悼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死了,他的名字叫“恶搞”。在他向xx总局、名导演、撒谎者、热爱暴力的城管队员 开火的时候,他曾经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一网友博客

  恶搞死了。短短几年中,它从草根精英到庙堂精英的讽刺,转变成普通人对普通人的集体暴力,它死了。

  “恶搞“一词来自日本(KUSO),意思是可恶,或者粪便。这是一个动漫界的词汇,意思是带滑稽色彩的模仿和 发挥。尽管该词来自日本,恶搞却在各个国家都存在。

  美国的许多电影,都恶搞了其他的电影,比如《反斗神鹰》系列,从头到尾都在恶搞好莱坞大片的俗套(甚至连《卡 萨布兰卡》和《星球大战》也没放过),片中的萨达姆出现时,就拿起了激光剑,突然变成星战口音。

  中国古代也有恶搞,清朝文学家袁枚就曾经记录他的朋友恶搞《诗经》,模仿《采采》写了一篇《点点蜡烛》:“点 点蜡烛,薄言点之。点点蜡烛,薄言剪之。”后面还煞有介事地加注:“剪,把蜡烛捻儿剪短点。”这种“恶搞”一般无伤大 雅,是讽刺一些学者做学问的呆板无趣。

  这种无伤大雅讽刺权威的传统在网络上迅速消失:有趣——无聊——暴力。恶搞行为在短短的几年当中,走完了生命 的全程。突破底线的那一刻,恶搞已死,更为致命的是,恶搞曾经具有的优秀精神不复存在。

  《馒头》和恶搞的开始

  在21世纪,这个舶来词汇一度被人们寄予厚望。尽管“恶搞”一词早于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一词汇 的普及仍然和《馒头》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许多网民眼中,陈凯歌代表的是这个社会已经成功、掌握权势的一个群体。而胡 戈作为一个当时无甚名气的网民恶搞他,正是一位平民英雄。

  胡戈之前也曾经发生过一些恶搞,比如网络小胖(这也是猫扑网友掀起的一次恶搞),这个当时还在上初中的孩子因 为一张斜着眼睛看人的照片被挂上了网而引发了一次恶搞。

  小胖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曾经觉得“挺难过”,不过后来明白其实网友不是针对他。他仅仅是恶搞素材,而并非恶搞 对象。后来小胖结束了学业,加入了娱乐圈。

  恶搞的另一尊丰碑是CCTV内部的一系列恶搞影片,最著名的是《分家在十月》。这部影片在本世纪初(片内台词 提到:“四环路还没开通呢”)流传于各高校。该片的视频制作技术属于专业水准,粉丝无数。

  胡戈在《馒头》之后继续推出自己的视频:《春运帝国》(讽刺春运买票难)、《鸟笼山剿匪记》(讽刺布什、萨哈 夫等国际名人)等。

  另一位“恶搞英雄”则是安迪,这位油画家不断推出自己的明星系列:徐静蕾、郭德纲和赵本山、李宇春、李安、杨 二车娜姆??

  梨花体和防恶搞运动

  另一位被网民恶搞而出名的人物是女诗人赵丽华。2006年她的一系列作品被搬上网络,除了不断出现“梨花体” 作品之外,还有歌唱版的“毫无疑问我的馅饼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署名为“菜花妹妹,不靠谱乐队。”

  梨花体恶搞风潮中,一些反对声音也开始出现,比如一些作家同行认为,这样对待一位作家和诗人是不公平的,同属 于廊坊作协的作家李宏志对赵丽华表示支持,说赵是诗坛的一位圣斗士。李宏志曾说赵丽华当时“说几句话眼泪就下来了”。 另外网友中也有人认为,不应该欺负“赵丽华老师”这样的弱女子。

  这些抗议声在一片狂欢中并没有引起任何反应,相反有人认为,作家协会会员这种“属于体制内”、拿工资的作家, 是有忍受恶搞的义务的。

  万幸的是,赵丽华及时调整了心态,逐渐接受了这一事实,她继续写诗、笑着生活。

  在恶搞最红的2006年,《光明日报》曾经组织了一场“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研讨会。”会上将“恶搞”定 义为:“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 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说白了,就是不好好说话,是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思潮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在这一会议上,中央外宣办网络局副局长彭波提出了恶搞的底线:“有两条线不能突破。一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 德底线不能突破;二是法律的红线不能突破。”

  热爱恶搞的网民却不这么想,多数人认为这是一种合理表达,但是当时的网络调查中,超过六成的人表示:“自己遇 到恶搞会怒火中烧。”

  全民化到暴民化

  馒头事件至少有两个经验提供给了网民:“恶搞能红,恶搞惹几个人也许不是大事,在网民支持下大事可以化小。” 此后的恶搞视频、文字、图片越来越多,质量也开始下滑。

  恶搞的成本不断下降,DC、DV的价格都在下降,清晰度却在不断上升。PS和视频编辑也不是什么难学的技术。 许多普通网民加入到恶搞队伍里来。

  和门槛降低同时发生的是,恶搞的质量开始下降,恶搞精神中最重要的“批判”、“讽刺”精神正逐步丧失,代之以 一种无底线的狂欢。

  2007年,义勇军进行曲旋律配唱的《股歌》不仅出现在网络上,而且在某些电视台出现。

  2007年,长沙一饭店把开国大典的油画改成了:“同志们,大锅饭成立了”。

  有的恶搞则毫无幽默感可言,写一个悲惨的母亲寻找孩子的故事,留一个电话号码让网友提供信息,电话打过去,才 发现电话的所有者是被人愚弄了,根本没有丢孩子。

  《黄金甲》的巩俐露点图出现在网络上,经过鉴定发现是PS出来的,也是一次无趣的恶搞。

  沈殿霞尽管身体一直不好,网友仍然没有放过她。她和女儿都曾被恶搞成了《金刚》里的人物,女儿变成了大猩猩。 该恶搞短片不仅凉薄无情,而且技术粗糙。

  一些企业也加入到制作恶搞视频的队伍中来,除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有的还顺便踩竞争对手一脚,比如网络视频《g oogle新闻联播》中多次出现“百毒公司”,《百度更懂中文》用周星驰电影推广“百度知道”(该短片最后气死了一个 吐血的西洋人)。中国联通则曾经恶搞了《变形金刚》,美国大兵在打不过狂派的情况下,冲进民宅找手机向总部汇报,特别 声明:“要156号段才行。”商业对恶搞精神的独立性,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力量。

  一些长期遭到恶搞的对象还包括:地产商任志强、导演张纪中、广电总局、足协、中国足球队、陈凯歌、张艺谋、中 国职业球员(尤其是李毅,成为了“李毅大帝”)、朱军、城管、芙蓉姐姐、蓝猫。近期被恶搞频率很高的则是杨二车娜姆、 周正龙、关克等人。

  如果说对这些名人或者争议人物的恶搞只是网民的一种意见表达,那么对小学生张殊凡的恶搞,则是恶搞者在践踏底 线。

  一些网民坚持认为,对“很黄很暴力”的恶搞应该停留在对这一文本恶搞、对CCTV恶搞,而不应该针对孩子。

  遗憾的是今天的恶搞者没有遵循这种原则,当色情漫画头像换到张殊凡身上时,人变成了野兽。恶搞也变成了一场虐 待。

  互联网从业者麦田在他的天涯博客中这样评价“很黄很暴力事件”:“铜须门的时候,他们欺负一个普通的大学生, 我没说话;虐猫的时候,他们欺负一个普通的离异女人,我没说话;现在,他们已经开始欺负一个才13岁的女孩了——他们 可真勇敢!”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