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家的救国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0日10:28 新世纪周刊

  -傅国涌

  “我觉得社会中有三种事业非常重要:一种是银行,一种是报馆、一种是书业。这三种事业与国家社会民族极有关系 ,力足以移转国家社会的成败、兴衰或进退。”我很喜欢商务印书馆元老高凤池的这番话,在古老的中国,银行、报馆、书局 ,再加上工厂和大学,就是最具有近代特征的新生事物。

  先说银行,自1897年第一家银行在上海出现,到1927年,中国人自办了近60家银行,历经30年的风雨沧 桑,其中有18家生存下来,包括1907年诞生于杭州的浙江兴业银行(以后总部迁到上海)、1915年开创的上海商业 储蓄银行以及浙江实业银行(其前身浙江银行出现于1909年),这三家私营商业银行合称为“南三行”,其中兴业银行在 较长一段时间居“南三行”之首。与此同时,北方有号称“北四行”的盐业银行(1915年)、金城银行(1917年)、 大陆银行(1919年)、中南银行(1921),与这些银行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第一代银行家蒋抑卮、陈光甫、叶揆初、 张公权、吴鼎昌、徐新六??这是一串长长的名单,他们的命运、道路有所不同,但都曾做着相同的“金融报国”梦。陈光甫 以七八万元凑集的资本起家,不到10年的时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就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他本人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摩 根”。他们的创业故事、职业伦理、人格胸怀,包括他们性格上的缺点、人性中的弱点,这一切都或大或小地影响了近代中国 的进程。

  自晚清以来,经过第一代银行家筚路蓝缕的努力,和第二代银行家的专业提升,近代金融业逐渐替代传统的票号、钱 庄,静悄悄地改变了国人的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方式,这是一场无声的金融革命。银行的重要性,实业家们的体会可能会更 深,一代“棉纱大王”穆藕初在《藕初五十自述》中说:“实业虽为社会所需要,然在在赖金融之调剂。纵览各国历史,农工 商百业发展之主因,无不以金融机关为入手先著。金融与百业发生之关系,无异乎血脉与人体。血脉旺,则人体健;金融流通 无滞,而后百业始有发挥之余地。余因之而有组织银行之计划。”因为有这样的认识,他在创办多家纺织厂之后,1921年 集资在上海开办中华劝工银行。

  如果说,晚清的状元实业家张謇,修铁路的汤寿潜,办电报局的经元善,在上海白手起家的虞洽卿、荣氏兄弟等人是 第一代具有近代性质的实业家,他们已经和官商盛宣怀等不同,那么从穆藕初、卢作孚、范旭东、李烛尘、吴蕴初、杜重远乃 至“火柴大王”刘鸿生身上,我们已可以看到另外的东西,他们是第二代实业家,他们是更纯粹的实业救国的实践者,他们中 有些人即使从政,也脱不了实业家的习惯。

  他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起步,在民族浪潮不断高涨的呼声中赢得市场,本着服务社会的宗旨,他们不苟且 ,不虚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些品格在大大小小的实业家身上都能看到。被誉为“工业先导”的范旭东于辛亥革命后从日本 归国,立志工业救国,1914年在天津塘沽集资创办久大精盐公司,1917年创办永利制碱公司,1922年创立黄海化 学工业研究所,30年代初建立南京永利硫酸氨厂。1926年,卢作孚创立民生公司时只有一艘小客轮,十几年后发展到上 百艘船只,成为当时最大的民营航运公司。

  从根本上说,这些实业家本身都富有真正的知识分子气质,与蝇营狗苟、脑满肠肥的暴发户、大款不可同日而言,那 是两种不同的人,不在同一精神层面上。他们身上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什么风都吹不走的梦想。

  在动荡的乱世,外有外国资本的压力,内有军阀混战、暴力纷争,可就是在这样的夹缝中,民族工商业得到了长足的 发展,攀到了相当的高度。我们常说1927年到1937年是一个黄金时代,这个时限其实可以往前推十来年,从第一次世 界大战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部沿海大批企业被迫西迁或抛弃,遭到巨大挫折。在这个过程中,卢作孚的船队显示出坚韧 的力量,曾经承担了难以替代的角色。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