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肩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3日15:13 瞭望东方周刊

  《望东方周刊》记者杨天/上海报道

  一个肩膀、一次抚摸、一次倾听,改变一生

  “爸妈很快就会来找我,姐姐说他们正在翻山过来,山好高,所以还要等一段时间。”一位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双亲 的小女孩,至今仍不愿面对父母已经永远离开的事实,执拗地认为亲人仍能回到自己的身边。

  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汶川大地震之后,由全国300多位心理专家组成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进入灾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抚慰受 灾群众心灵的哭泣,帮助人们从心理上走出灾难阴霾。

  “快把我身上的石头搬开!”

  “神经高度紧张,随时都觉得大地在摇晃,闭上眼睛浮现的就是房屋倒塌的情景。”很多震后幸存者从地震发生以来 就没睡过安稳觉,他们深深陷入地震的噩梦之中。

  灾难过后,相对于身体上的伤痛,人们心灵上的创伤往往更难愈合。中国心理健康协会的教授肖水源认为:“心理创 伤如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一生,改变病人的性格,甚至导致极端行为,如自杀和暴力。”

  “5·12”地震后,一名妇女被埋3天后获救,她被送到医院时情绪很激动,时常向人们哭诉,讲话声音很高。夜 里不时会在梦中大叫:“快把我身上的石头搬开!”

  类似的情况在重大灾难之后不乏先例。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令至少800名泰国幸存者患上 了后海啸恐惧症。有些患者总是担心海啸还会卷土重来;有些患者为同伴死去而自己存活感到负罪,产生自杀念头;有些患者 不时忆起灾情场面,或是幻听到海啸警报声。

  “悲痛、愤怒、绝望、焦虑、麻木,这都是人们在经历灾难后可能出现的正常心理反应,也叫急性应激反应。”华东 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说,“大部分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会慢慢恢复。但是也有一些人症状比较强烈,如果不及 时疏导,很可能会诱发更为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往往在人们遭受 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多年。多数是由于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未能得到有效及时地消除,超过个人的感 受和耐受阈值,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这种疾病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其持续性,灾难的梦魇在日常生活中就像挥之不去的幽灵 ,不断折磨着患者。

  一个曾在唐山大地震废墟中被困4小时的人,一次到外地出差,住处忽然停电。黑暗中,他顿时感觉呼吸窘迫,巨大 的恐惧感袭来,如同又被埋在了废墟下。此后这种恐惧如影随形,他不能呆在封闭的环境里,到哪儿都要把门打开。经历过的 恐怖画面不断在脑海中出现,是PTSD患者的一个典型症状,被专家称为“闪回”。

  开滦矿务局精神卫生中心的张本教授和他的课题组所做的关于“唐山大地震对人类心身健康远期影响”的调查显示: 震后余生的人中,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正常人3到5倍。很多人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容易触 景伤情。在PTSD患者中,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

  我最想要“一个肩膀”

  “对于PTSD的防治,目前最有效的办法是心理危机干预。它的目的是帮助遇难、受害者家属和相关人员宣泄心中 的悲伤,恢复心理平衡,开始新的生活。”叶斌说。

  2004年8月的一天,一位 “9·11”遇难者家属接受了采访。

  “你当时最想要的是什么?”

  这位女士不假思索地说:“一个肩膀……”

  在危难时刻,也许只要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一次轻轻的抚摸、一双悉心倾听的耳朵,就可以帮助受灾的人们渡过难 关。

  美国的越战老兵是最早接受心理危机干预的群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一部分参加越战的老兵,在回国几个月至 几年间,产生不明原因的焦虑,甚至出现自杀、酗酒、吸毒、药物依赖、抑郁、杀人等情况。这些行为往往源于他们在战场上 所受的刺激。美国的志愿者组织和心理学专家及时采取心理救助,帮助大部分老兵摆脱了精神痛苦。

  近年来,心理危机干预在国外有了很大发展。不少发达国家建立起完整的灾后心理干预体系,组建了反应迅速的心理 干预专业队伍。一旦灾难发生,他们会和其他医护人员同时到达灾区,第一时间对灾区民众进行心理治疗。

  杭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赵国秋教授认为,面对灾难,人人都应该接受心理危机干预。就好比下山,你的腿累得 发抖,有人递给你一个拐杖,并不是说你没有力气,下不了山了,但是这个拐杖的帮助是很重要的。

  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心理学教授吕秋云至今对参与的国内第一次灾后心理危机救助记忆 犹新。

  1994年12月8日,发生在新疆克拉玛依的一场大火夺去了300条鲜活的生命,还造成了130多人重伤。当 地医院发现许多重伤员和死难者家属心理上出现了问题,便邀请包括吕秋云在内的一批心理专家到现场支援。专家采取家访、 开设心理门诊、进行科普讲座和培训等方法,进行了国内心理干预的首次尝试。

  此后,1998年的张北地震、2002年的大连“5·7空难”、2003年非典期间,都出现了心理专家的身影 。2002年4月17日,由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发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中,已经将受灾 人群列为特殊人群,提出“从人员、组织和措施上提供保证,降低灾后精神疾病发生率”。

  2004年5月,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创办的心理卫生机构---杭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正式挂牌,被称作“杭州模 式”。随后,北京、上海、武汉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从2005年开始,我国建立的灾后心理干预专家库正 式开始运行。

  让他们大喊大叫,甚至痛哭一场

  “人们在灾后的应激反应是分阶段的,因此心理危机干预也应分步骤进行。”上海心理协会心理学专家曹子策告诉本 刊记者。

  在灾难发生后的一周之内,人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搜寻幸存者上,还无暇顾及自己的痛苦。这个时候,最有效的心理 援助就是安抚。“这是当事人的亲朋好友都可以参与的工作。这时他们不需要说什么,只要默默地陪伴就好。”曹子策说。

  “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时期是灾后的二到六周内。”叶斌说。这一时期,当事人的悲伤情绪会越来越重,严重者或歇 斯底里,或自我封闭,拒绝接收现实。这时专业人员的心理疏导就显得至关重要。

  心理干预的一种有效方式是疏泄治疗。就是心理干预者与接受治疗者一起进行语言交流。干预者首先引导被治疗对象 讲述自己所经历的灾难,让他们逐渐释放心理上的痛苦,再针对患者的心理反应,进行合乎情理的疏导,让他们逐步摆脱痛苦 的阴影。

  “以委婉的语言告诉当事人,家园真的没了,亲人的确走了,事情真的发生了,让他们把悲痛心情表达出来,大喊大 叫,甚至痛哭一场,心理干预就算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叶斌说。

  在一次对于北大山鹰社山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一位遇难学生的父亲执意要求施救人员继续搜救。他说儿子 身高一米八,带着20多公斤的食物,还有铁锹等物,即使陷进雪里,也会在雪里挖一个坑,有东西吃,渴了化雪水喝,等人 们来救他。其实,此时山难已经发生20多天了。

  针对这种情况,心理治疗专家开始心理疏导,轻声问他:“你估计再过多长时间,孩子会背着包、拿着铁锹出现在家 门口,站在您面前呢?”这位父亲顿时大哭起来,边哭边说:“除非观音菩萨显灵……”

  丧子之痛的确沉重,但说出这句压在心头的话,对老人的心理康复是有好处的。

  儿童是心理创伤的“易感人群”。卫生专家给出的保护受灾儿童的口诀是:先急救、供饮食,再远离、保安全,促表 达、多关心,勿批评、给希望。其中后四条都是关于心理康复的。

  灾后心理干预的范围不应仅局限于灾区群众,还应扩大到参与救灾的人员、现场采访的记者、甚至是坐在电视机前观 看报道的观众。今年4月28日发生的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一批心理专家在第一时间赶到了事故现场。“我刚见到那些参 加救援的战士时,发现有的人神情严肃,不愿意说话,情绪沉闷。做完一上午的‘团体晤谈’之后,他们的精神豁然开朗,笑 容满面地走出去,告诉我‘感觉轻松多了’。”一位专家回忆了当时的情形。

  对于媒体,心理专家的建议是:对现场进行报道时,不要过度渲染那些悲惨的场景。“9·11”事件后,心理专家 就对美国媒体提出批评,认为电视等反复播放大楼被撞、人们惊慌逃命的恐怖场面,对电视机前精神比较脆弱的人造成了心灵 创伤。-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