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战争状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8日10:56 新民周刊

  BY 刘绪源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抗震救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对照一下这次汶川大地震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的报道,我们 会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就是当年只准写“英雄事迹”,连惨象也不能多写,更遑论对日常美好、平静生活的向往了。而现在 ,不仅可以批评震区的危房和种种防范不力,可以写灾民的悲惨,也可以写灾难中的人情人性,更有大量有血有肉的真英雄的 感人描述。最令我感动的,是一个教学楼的学生全被压在废墟下,少数几个幸存者在黑暗中等待救援,他们相互呼喊名字,一 起唱流行歌曲,还相约“出去了一定要好好学习……”

  我之所以会把这些和伊斯梅尔·比亚的长篇报告文学《长路漫漫》联系起来,是因为书里也有一段,写一群被卷入残 酷战争的孩子,被联合国和平组织从战火中援救出来,当他们偷偷约好去弗里敦市区看一看时,其中一个心酸地说:“要不是 因为战争,我本来可以到弗里敦上学的……”

  ——在灾难和战争中,渴盼和平的美好的生活,这本是人类的多么正常而健康的心理啊!

  《长路漫漫》写塞拉利昂一个12岁少年比亚的传奇经历。他本来英语学得很好,喜欢唱“说唱”歌曲,还曾结伴上 台表演并录了磁带。可是战争来了,家园毁了,家人大都死于战火,他和几个少年到处逃难,饥饿和恐惧每天追迫着他们。在 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不得不拿起枪,为了复仇,也为了自卫。然而战争是一种吞噬人们灵魂的怪物,他们很快成了杀人恶魔 ,以疯狂杀死对手(通常也是与他们差不多的孩子)为乐,同时也学会吸毒,也会抢劫无辜的百姓了。这一切描写得十分真实 ,但我以为,这本书真正好的地方还不在此,而在它的后半部,即联合国和平组织设法把一批童兵运离战场,为他们医治战争 创伤。这时出现了更加惊心动魄的场面:素不相识的非洲孩子坐在一起,虽然这已是和平环境,但他们发现了对方身份的痕迹 ——原来是来自敌对阵营的,于是立刻大打出手,完全是往死里打,有6个孩子被当场杀死,大多受了重伤,联合国工作人员 或受伤或逃离,场面惨不忍睹。这时我们才发现,让一群阳光男孩走入战争是何等不易,但要让他们从战争中走出来,更是极 为艰难的过程。过去的作品,以这种走出战争、回归人性为题材,并能达到如此生动地步的,实在是太少了!

  我想到了托尔斯泰的《复活》与一些中国作品,有些故事的前半还是颇为相似的,即写地主诱奸或强抢农民女孩等, 真正的不同是在后半。《复活》中的聂赫留道夫想要赎罪,想从火坑中救出玛斯诺娃,却遭到了严酷的失败,不光是因为社会 制度和环境气氛的不人道,更因为玛斯诺娃自己已彻底改变了——要把一个改变了的人变回来,谈何容易!我也想到过去中国 的战争文学,无论写抗战还是国内革命战争,其中都不乏“童兵”。儿童被卷入战争,或积极投身于正义战争,这都是可理解 的。但战争(尤其是“童兵”)毕竟不是正常状态。多少年来,我们把战争渲染为最神圣、最美好的状态,而又从不提及“走 出战争状态”的重要和艰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和教训。“文革”开始时,红卫兵豪迈地宣称:“我们没有赶上长征,没 有赶上抗战,但我们赶上了‘文革’!”他们后来的打砸抢烧杀,与此前的文学对战争状态的神圣化渲染,不能说没有关系。

  正因为此,我郑重推荐这本成功描述“走出战争状态”的《长路漫漫》。我也因今天地震报道中不断出现对平静美好 生活的真诚渴盼而感到深深的欣慰。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抗震救灾!义卖捐款1元起
•易趣热销诺基亚手机Top8
•1元抢拍~索尼T系超薄卡片机
•瑞丽风百搭长款T恤,暴显瘦
•39元抢今春惹眼的包包
•韩版公主款圆头美鞋30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