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们都要一个家:13亿同胞心灵正被洗涤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9日09:27  国际在线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我们都要一个家:13亿同胞心灵正被洗涤
三联生活周刊抗震救灾专刊封面图。

我们都要一个家:13亿同胞心灵正被洗涤
我们都要一个家。

我们都要一个家:13亿同胞心灵正被洗涤
我们都要一个家。

  抗震救灾专刊之一:三联生活周刊面对汶川大地震的答卷

    第一线独家追踪 抗震救灾专刊之二

    第二批我们的文字加摄影记者共8人,想记录各路志愿者对灾区受伤害的关怀,尤其是针对被伤害的孩子们。刚开始想聚焦在孩子,后来想扩大到家园——家园残破了,如何得以慰籍与重建。这次四位女将基本都从孩子们的记录出发。李菁记录了一个孤儿与一对在地震中伤残的小学生的故事;马戎戎跟踪在一个寺庙里生下的婴儿;贾冬婷跟踪聚源中学一个失去了好友的孩子;葛维缨记录一个乡村老师与他带出的35个孩子的安置。男记者魏一平跟踪了一个村几个在地震中生还的好伙伴。在北京,陈超通过对救助中心的采访,认为孤儿领养,应为孤儿选择合适的家,因为孤儿心理呵护最需慎重。我们这一期,希望多一些在残酷的灾难已发生后的温情。死者已逝去,家园已残破,但幸存者还要活下去,生活还要继续。

  温情与温暖,我以为是两个概念。家已残破,生离死别,如何有温暖可言?我们能表达的实际只是一种无力,温情可能也是虚伪,但不给温情又怎么办呢?但分寸是很难把握的,虚饰阳光下的灿烂与让他们凝注在那悲惨中,可能都是残酷。

  这一期由此在表达难度上要难于上一期,为怕表达不好,我们在上周五专门动员编辑部人自己写,与约一些人写一些小文,表达这次大灾难的感触。收获了30多篇,从中作选择,选了十多篇。我想表达这次灾难对每个个人生活造成的冲击,所以副标题定为“13亿同胞心灵正被洗涤”,想通过这组文章表达这种“洗涤”——同胞的概念可能在这场灾难中变得那样真切,洗的是冷漠。本来想用“被”,因考虑到还有人置之度外,所以改为“正在”。

  第一个专刊我们做了130页,第二个专刊我们做了80多页,就杂志的篇幅而言,我们肯定是遥遥领先,质量上也尽了最大努力。前后方其实都是累残的感觉,但怎么办呢?非常时期,不这样真对不起受难的同胞。今天第二批文字记者撤回,马戎戎要求留下,编辑部决定下午再派出第三批,朱文轶、蔡伟、李伟、袁越、于楚众第二次去,加上邢海洋、王鸿谅、朱步冲、陈超,苗炜也打算去。这样,马戎戎与摄影记者关海彤、黄宇已经在成都,我们将有13人各自单兵作战。

  灾区报道仍然压倒一切,我们还在尽力。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详细报道:人性深处自己割出来的一道痛

              我的5月12日

              席爸爸和他的35个孩子

              我们是一家人

    附目录:

    抗震救灾专刊之二 ——13亿同胞心灵正被洗涤

  第二批八名记者深入考察灾后救助,亲历者与知名人士讨论灾难洗涤心灵,温情再凝注抗震救灾专刊续集——让我们以共同的温情温暖一颗颗破碎的心

  34 我们都要一个家

  第一时间

  40 我想有个家

  42 家园没有消失

  44 漫长的告别

  46 “要的就是这句话”

  50 人性深处自己割出来的一道痛

  52 我的5月12日

  54 眼泪

  56 爱的风险

  58 不管怎样,从善如流

  60 12日到25日,身边的面孔

  62 余震中的民间成都

  64 想让儿子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70 雪门寺:娃在家就在

  78 口述:“地裂缝了,人与人之间的缝合上了”

  82 席爸爸和他的35个孩子

  90 罗汉寺的第30个婴儿

  100 我们是一家人

  108 家,依然在

  112 家没了,校园还在

  116 震后少年的心灵拼图

  120 口述:孩子,老师来了

  122 邓婕眼中的孩子们

  124 为孤儿选择家庭:孩子的利益最高

  128 到都江堰救助孩子的心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三联生活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地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