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朱伟(blog)
这一期刊物在编辑中,我一直感到心慌。因为我们决定取消所有栏目,在办刊史上第一次整本120多页内容全部打通都面向汶川。说实在,我的心慌,一是因为前方记者能否支撑这么多有质量的内容;二是担心他们即使有了足够充分的采访,也可能因为通讯问题,难以正常发稿。因为起先一直没有吴琪她们的消息,后来一直没有摄影记者蔡小川的消息。而朱文轶本来计划道路修通周五到汶川,结果道路又重新中断,周六才到汶川。
直到周日下午,没有一篇稿子。第一篇发给我稿子的是袁越,晚上8点多,8千多字。他一路自己坎坷,闯到北川,晚上去参与了救援,目睹了两个救出的生存者,在努力救出后还是死亡的悲伤。之后一直在焦急地等稿,我不敢去催这些本来已经艰难与沉浸在心灵折磨中的记者们。到12点,只能先睡,睡不着——记者们不可能理解我的焦虑,那是一种无法踏实的忐忑不安。
吃了安眠药勉强入睡,早晨5点自己醒了,打开信箱,只有蔡伟发回的一篇稿子,他采访了几位读者服务部提供的读者,所幸都安全。还有尚进在北京采访如何打通震区通讯的稿子,4页,做得很深入、全面。但主菜显然都没出现。发完这两篇稿子,赶紧赶到编辑部——不管怎样,可以省去堵车的时间。
很意外的是,7点多钟,朱文轶在汶川发出了1万多字的稿子,他总是很准时地保证在周一早上让我见到他的稿子,每期如此。他全面写清了汶川为什么一开始难以进入,采访到了交通管理局的负责人,军方和各种从各方面努力的人。更重要是做了一个在与外界隔绝时指挥自救的副县长的专访。读到这篇稿子,我的心开始踏实。我给他发了一条短信,谢他在困难的条件下准时做出了可成为头条的稿子。他是这次去汶川所走的线路最长的。
9点多,收到王恺发出的两篇附文,一篇是他进北川四天详尽的日记,另一篇是他对带着71个孩子走出灾区的校长与老师的采访。然后又收到蔡伟的两篇,他跟着部队在什邡的一支医疗队,另外,他居然进入空降兵部队,还采访了一位黑鹰直升机的飞行员。
吴琪与李翊的稿子是中午发来的,一篇用3千字记录她们用10小时走进映秀镇的所见。其实,这次我们许多记者都是走进的现场——蔡小川背着摄影器材,也是用10小时走进的映秀。王恺用两小时走进北川,李伟跟着救援队每天都在深山里走。吴琪、李翊的另一篇一万多字的主文,通过采访从救援部队军长、师长到各种志愿者、普通市民几十人,非常细致地描述了映秀镇从自救到部队进入救援的全过程。读到这篇稿子,我知道这一期的分量了。
李伟的稿子下午4点多收到,他跟民政部组织的一支专业救援队到彭州,近9千字。王恺的主文近6点才发过来,也是近9千字。他写了北川许多特别感人的故事,比如他写了在北川幼儿园找孩子的两个坚强的女性,一位每天在废墟上找她的儿子,她说,找不到丈夫与孩子,她绝对不哭。还有一位年轻志愿者,因为听到废墟下一声妈妈的呼唤,便每天绝不离开,她到指挥部找首长批了个字条,首长在纸条上说,所有见到这张纸条的部队,跟着她去执行任务,于是一批批各部战士就都被带到幼儿园的废墟上。
也许我是一个情感脆弱的人,从袁越的稿子发稿起,我为发这些稿子真不知流了多少次眼泪。王恺这个稿子是让我流泪最多的,我控制不住自己。发稿后,也给他发了条短信,我说,感谢你写了一篇牵人心弦的稿子。
除前方记者,鲁伊在后方主动发了两篇稿子,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一篇说到对遗体的关怀,她说,遗体的细菌传播其实并不如人们所说那样可怕,所以应该做好遗体的善后处理,我注意到国家今天就出台了遗体处理意见,提到保护遗体的尊严问题。另一篇说到为什么许多人救出后会死去,因为压迫坏死部分的毒素会蔓延全身。
这些能写出这么好文章的记者,真是周刊的财富。我真为他们感到骄傲!
昨天最后一篇发稿的是李鸿谷写的导言,如要总结这一周的大救援,我想,更重要是生命的价值再一次成为了大家心目中最高的价值,生命高于一切,这可能超过了所有价值。为一个哪怕是弱小的、只有一线生机的生命,可以不惜任何昂贵成本,这才是一个强大民族的标志。这次大地震,那么多活生生的同胞失去了生命,映秀、北川,也许已经成为了废墟,但它们没有被击溃。我说,标题就叫“汶川不会消失”吧。
文字拖延了发稿,后期的校对、排版就带来了困难。我们在晚上11点多临时跟广告公司联系,撤掉了开头的两个跨版广告,使第一跨页变成摄影记者于楚众刚从成都发回的成都市民集体默哀的照片,横幅上是黑得惊心的“同胞走好”。第二跨页是广场上市民点着蜡烛的祈祷。我们把震区读者发出的“个人问题”投稿变成地震发生记录的“第一时间”,加上了导演俞钟的口述。在这个栏目前,舒可文建议,我们精心选择了一组震区在地震发生前美好景象的照片。第一张对开页的照片我给它起了个标题:“这里的宁静令人心酸”,它们可能都被这场无情的灾害给毁灭了。在给这些图片配图说时,我发了脾气。我觉得,应该带着感情来对待每一篇文字,哪怕它只是图说。
后期排版直到今天早上才完成。我们的抗震救灾记录可能是晚了出现,在众媒体争先恐后之时,但我们保证了我们能做到的最高质量。这也是我们对这次大地震的一份情感记录,也许挑剔的读者们仍会对它不满足,但我们确实为它尽到了最大的努力。
它是周刊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我们会永远记住令人心酸、令人难眠的这一周。
今天我们将派出新一批记者,替换上周在震区风尘仆仆的同事们。新的一周重新开始。
十名记者深入映秀、汶川、北川、彭州、什邡百名生还者、救援者还原大营救全记录,全部篇幅凝注成抗震救灾专刊——
让我们永远珍藏这段悲情感人的历史
现场追访——映秀:
现场追访——北川:
附:目录
十名记者深入映秀、汶川、北川、彭州、什邡百名生还者、救援者还原大营救全记录,全部篇幅凝注成抗震救灾专刊——
让我们永远珍藏这段悲情感人的历史
抗震救灾专刊
汶川地震举国大救援
44 生命高于一切
6 汶川不会消失
现场追访——映秀
46 到映秀镇去!
52 “孤城”映秀的72小时
现场追访——汶川
66 99小时抵达汶川
68 解救汶川
76 “我们当时是打算苦撑20天的”
汶川常务副县长张通荣讲述汶川重见天日前的48小时
78 空降兵与大飞机
82 汶川,我们来了
86 电话!电话!我要打个电话
现场追访——北川
92 北川四日行程记
100 北川:从死亡到生命
108 一个都没有少:9个老师和71个孩子
112 生命72小时
120 他们为什么会在救出后死亡?
现场追访——彭州
124 龙门山:山岳救援队的80小时
134 从网上的海量信息到有价值拯救
现场追访——什邡
138 四川上空的鹰
汶川地震中的空中救援部队
144 专访“黑鹰”救援直升机飞行员
148 废墟上的直升机
150 北川——映秀:汶川地震的断裂带
152 救灾帐篷大调运
158 大灾与大疫的非必然联系
第一时间
28 俞钟:对生命的尊重,首先是对自己的尊重
32 卢老七:现在我们一家人在一起了
34 5月12日,我们距汶川90公里
36 脱险记
38 震中块肉余生记
寻找读者
40 寻找最熟悉的陌生人
三联生活周刊读者第一现场口述
封面摄影:刘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