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在汶川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9日13:54 财经文摘

  —访香港乐施会四川震区统筹段德峰

  本刊记者 齐介仑

  汶川大地震牵动着亿万国人,也使众多的NGO(非政府组织)迅速行动起来。奋战在赈灾一线的香港乐施会四川震区统筹段德峰,通过电话连线,接受了《财经文摘》的专访。接受采访时,他即将离开成都去青川发放救灾物资。

  《财经文摘》:依据你的观察、了解,目前在四川、甘肃、陕西等地震重灾区,大约有多少境内外的NGO在展开救援工作?

  段德峰:目前,国内的NGO组织基本上都跑到四川来了,当然还有一些国际性救援组织。具体数字没有统计,但就我们所熟悉的NGO来说,基本上都有人过来,80%-90%的比例应该是有的。其中有一些国际组织,如“保护国际”和“小母牛”,另有其他大量松散的民间组织。

  《财经文摘》:各NGO的组织架构与专业特长如何?就你了解,目前NGO在四川开展的工作主要有哪些?

  段德峰:不管是境外还是本土NGO,组织架构大同小异。“小母牛”属国际组织,但它的中国总部在成都,“保护国际”在北京和成都都有办事处。这些境外机构也在大陆做扶贫项目,其工作内容里便有救援这一项。

  感受比较独特的是,在这次地震灾害中,大量原本并不涉及灾害救援的NGO也介入进来,据我所知,他们之前是从来不做灾害性事务的。

  这次四川灾难不像去年的云南普洱地震,人员伤亡有限,而且这次地震释放出来的庞大公共需求是空前的,教育、卫生、建设、食品,莫不如此。因此,这些NGO分别分布在建筑、教育、心理干预、社区文化等领域,方方面面,不同的机构有各自不同的专长,较为多样化。

  《财经文摘》:自地震至今,乐施会是如何同政府机构展开合作的?

  段德峰:明天(5月24日)我们会发放价值700万元的物资下去,其中有600万元是和四川省政府扶贫办合作的,可以直接发到镇、村一级。

  我们同政府的合作其实是很紧密的,就目前而言也很顺畅。我们在最初酝酿灾区援助的时候,就已计划确定一个非常恰当的政府合作部门,在此之前,我们与国务院扶贫办以及其他各级政府扶贫办都有较好的合作,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是专业做扶贫的。

  《财经文摘》:就目前NGO的生存现状来说,中央政府应给予NGO怎样的空间,以实现其在地震救援中的独特价值?

  段德峰:关于某些NGO受到政府限制进入灾区的说法,我也听说过。我想,其核心的原因可能是,这些NGO不够主动。应该更主动一些,尝试寻找可靠的政府部门合作。

  我接触过一些政府官员,其实他们对民间力量还是很欢迎的。他们也觉得,有些公共需求需借助NGO组织,来做一些补充性工作。

  当然,除了四川省政府扶贫办,我们还有其他一些合作伙伴,比如某些县市里的妇联、党委、其他的NGO组织,以及一些大学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可以说,这个工作需要很多不同的团体密切合作,才能做好。

  《财经文摘》:那么,NGO都可以发挥哪些方面的作用?

  段德峰:在这次灾难事故中,乐施会并没有参与生命救援,主要切入灾后,比如食物、药品等必需品供应以及家园重建等。

  你可以看到,在紧急救援的时候,政府有直升机等独占性专业设备,而NGO没有;在生命救援环节,政府的专业设备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都比我们多,具备先天性优势。所以,这些事情我们暂时都干不了。

  但随着灾后重建进程逐步向前推进,NGO发挥作用的可能空间正越来越大,可以分工合作,发挥一些特长。比如,有专门做假肢的,有专门做骨折处理的,有负责心理干预的,等等。

  《财经文摘》:截至目前,乐施会已经收到涉及四川地震灾区的款项有多少?

  段德峰:5月12日我们进入讨论环节,13日最终定下来方案。第一次预算是拿出1200万港币做震区援助,后来看到情况不断恶化,又追加2500万港币。现在,乐施会针对此次地震的专项预算投入,已超过4000万港币。

  对于这些款项,我们已经对捐款人承诺,将直接捐赠到四川及甘肃等地震灾区中去,未来我们会继续跟进,将这些钱更好地用出去。

  《财经文摘》:乐施会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具体工作?

  段德峰:一开始,我们主要是提供一些方便食品、大米、油、帐篷;到现在,则可提供一些简易的厕所;下一步,我们将给当地受困群众提供一些镰刀、锄头等农具,因农民已基本失去了劳动工具,农作物马上又要收割了。我们会一直不断地做下去。

  而未来,我们对灾后重建的捐赠会进一步加大,社区重建、公共设施、教育、医疗等,我们都在参与。今天,我们有15个同事在四川,其中4名为女性,另有5个同事在甘肃的文县和武都县。

  救灾工作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了,我们后期会有大量物资运往四川。所以要休整一下,把下一步的工作做实。乐施会在成都有一个基地,明天早上,我们又将有3个车队出去。

  《财经文摘》:依据你的观察,政府与NGO组织该如何沟通,以化解屏障、更好地协调配合,从而实现人道价值最大化?

  段德峰: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应该说,每个时期、每个阶段都不一样。我们机构有个比较一贯的观点:在发生大的灾难时,要以政府为主导,因为它是一个宏观的管理者,或者说是大局的把握者。

  乐施会一直有清晰的定位,我们只是做补充性的工作。这个定位对其他NGO来讲,应该是普遍的。因为不管在哪个国家,政府一定是社会服务的最大提供者,而NGO其实只是针对政府没有顾及到的地方进行润色,在中国也是一样。

  所以,NGO之间如能加强合作,挖掘到自己的特色,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与政府合作的状态,对受灾人群来说,便是最好的结果。至于政府对NGO的一些偏见,暂时是很难评价的,以后可以慢慢交流。

  《财经文摘》:对于公众参与,你有怎样的观察与分析?在此次灾害救援中,针对与政府部门合作,乐施会是否有较为独特的呼吁或诉求?

  段德峰:我的感觉是,这次四川地震的公众参与程度非常高,投入也非常大。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专业性NGO加入进来。

  我们看到,其实公众对NGO的工作还是很赞同的,但是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参与或者没有舞台,这也促使我们思考,比如在志愿者队伍建设上,是否需要更进一步成熟与专业起来。很多志愿者跑到这边,其实是非常盲目的,救援工作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不是单纯靠热情就能做得来的。

  对于政府,我们目前还没有更多的请求。因为我们此次与四川省政府扶贫办的合作非常好。

  《财经文摘》:诸多慈善人士较为关注善款去向与监督,乐施会对此是如何运作以增进财务透明度的?

  段德峰:针对这个问题,我之前讲了很多,讲得也比较详细了,主要涉及基金会的运作以及善款的监督、如何增加通明度以确保善款的合理利用等。

  简言之,主要是两点,第一,我们有内部制衡机制。比如说买一斤大米,我们有三个甚至五个不同职位的人参与,去询问价格的,可能是两个不同岗位的同事,最后订立合同的,又是另外两个同事,审计又是另外两个同事。

  第二,外部监督。我们对捐款人也好,对受益群体也好,都是开放的。灾民可以参与进来,捐款人可以不断地到我们的项目点上来,看看受益人有没有切实受益。

  在政府层面,乐施会是一个免税机构,税务系统会来查账,我们也聘请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对我们的财务进行审计。在香港我们聘请的是德勤,做第三方独立审计。

  一个是内部,一个是外部,一个是政府,还有一个是第三方独立审计,基本是这样一个框架。

  《财经文摘》:近日有传言,说某地红十字会扣款比例过高,依据你的理解,慈善组织以多高的比例扣取内部组织必需款项为宜?

  段德峰:关于慈善组织扣取善款相应的比例问题,这是有法律规定的。我觉得,只要在法律框架允许的范围内操作,应该说就是合适的,至于百分之十六七还是更多,可以查阅相关条例。

  因为有法律存在,只要按照法律的要求,遵守了法律的起码底线,就应该是合乎规范的。

  《财经文摘》:那么,机构制定合理的善款管理制度就很重要了?

  段德峰:若建设一个专业化的公益、公共机构,而且需要提供社会服务的话,那么,它就需要有很多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一个合理的工资标准,是确保这个组织机构继续健康存在的最基本条件。

  可以想像,如果你把钱捐给一个不具备专业技能的机构,也许他们真的不需要支付工资,但善款的使用效率往往很差:可能不懂管理,可能会计也不行,可能没法监督。

  做农村扶贫,如果一个机构对农村的生产经营不了解,就没有办法扶贫。同样的,对于灾害管理,比如灾后重建,如果对社区概念没有一个基本的理解,不懂得在社区里设置一个财务制衡的体系,便一定会导致执行效率低下。

  《财经文摘》:慈善组织员工工资及相关必要费用是需要从捐赠款项中抽取的,因此,机构扣取相应比例也可理解。

  段德峰:我的意思是,制定一个合理的行政支出和员工工资水平,对任何一个NGO来说,都是有好处的,而且对捐款人也是比较有价值的。

  对NGO来说,员工都是从业者,首先是做服务,但这也是一份工作,起码需要维持他基本的生计。所以,这个问题理解起来是没有问题的。NGO本来就是一个职业化组织,而不仅仅是一个志愿者团体。

  以乐施会为例,我们的行政支出和员工工资在年报里、在网站上都是可以查到的,去年,我们的行政费用是8%,这些都是公开的,因为我们每个财年都有一个财报。

  乐施会的行政费用是很稳定的,可能有些波动,但基本上一年下来,都在我们的预算范围之内,而我们的预算是要报告给董事会的,需要得到批准并向公众披露,每一笔预算都有规划。

  《财经文摘》:就灾区现状,灾后重建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段德峰: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让更多的灾民参与进来。村民不但要参与到决策中来,也要监督整个工作过程、监督钱的去处,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如何把钱用好,用到灾民最需要的地方,钱如何用、用到什么地方,由灾民自己决定,这就需要调动灾民的参与热情。

  具体做什么项目,每次灾害都是不同的。我们可能会建一所学校,会铺一条道路,也可能会建一所医院。核心的一点是,协助灾民做自救工作。灾民未来是拥有这个社区的,而我们是外来者,是来帮助他们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