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激辩汶川原址重建与外迁两套方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7日09:36 央视《新闻调查》
专家激辩汶川原址重建与外迁两套方案
张信宝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专家激辩汶川原址重建与外迁两套方案
尹稚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

专家激辩汶川原址重建与外迁两套方案
汶川地震前后全景图

  央视《新闻调查》2008年7月5日播出:“汶川:重建的选择”,以下为节目内容。

  采访对象:

  尹稚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

  张信宝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陶遂贵 四川路桥公路二分公司副总经理

  尚贤禄 四川省汶川县雁门乡麦地村 党支部书记

  张通荣 四川省汶川县常务副县长

  周密 四川省建设厅抗震救灾小组阿坝组

  叶明勇 四川省汶川县中医院院长

  张勇 四川省汶川县中医院医生

  杨文勇 四川省汶川县布兰村 民兵连长

  陈文兵 四川省汶川县龙溪村 村支书

  陈明军 四川省汶川县龙溪村 村委会主任

  周光辉 四川省汶川县龙溪乡 乡长

  吴光旭 四川省汶川县副县长

  【演播室】:

  汶川大地震以来,作为震中的汶川县重建工作一直倍受瞩目。但是汶川县城究竟应该在原址重建还是需要外迁,这个问题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那么争议的焦点和依据分别是什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来审视这项事关十万汶川人安全与发展的重大抉策?我们去往汶川实地调查。

  【第一部分】

  解说:这是同一地点拍摄到的汶川县城震前和震后全景对比图,可以看到震后汶川周边山体塌方严重,烟尘弥漫,面貌已经大不相同。

  记者:尹教授,汶川县城究竟能不能原址重建?

  尹稚(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从现在情况看,已经越来越多的证据在证明它不宜原址重建?

  记者:您觉得他的这个观点站不住脚吗?

  张信宝(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你在北京这个大城市待着,说我们这个地方到处不适合人居,我们一起都到中原去?

  解说:尹稚,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曾主持过国内多座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目前他率领的工作组已经分别完成汶川、理县和茂县的调查工作。张信宝,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是山地侵蚀、脆弱生态环境及其整治。尹稚倾向于汶川应该部分异地重建,而他的观点遭到张信宝教授的强烈反对。

  张信宝(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我们人类要跟这种灾害的环境想办法和谐相处,这是我的观点,那么怎么和谐相处?首先要找到安全岛,汶川县城是几十年来,我们的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找寻到的安全岛。现在的城区面积3.54平方公里现在把危险区划掉了以后,(剩余)两个平方公里是绰绰有余的。

  记者:从你们现在的调查来看,汶川还能不能有这样一个两平方公里左右的安全的建筑用地?

  尹稚(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没有了。

  记者:能不能够容纳两三万人支撑起一个县城?

  尹稚(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应该不可能。

  解说:张信宝在谈到汶川重建的问题时显得有些激动,他借用卫星地图向记者说明汶川可以原址重建的理由。

  张信宝(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这个地方是一个老滑坡,这个地方就是建围城,这个地方好好的,房子都没有倒,也没有泥石流,现在也没有发生,起码有地震房子没有垮。

  记者:所以你觉得汶川县城现在有必要异地重建吗?

  张信宝(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没有必要。

  解说:两位专家的争议和分歧很大,而最终决策会影响到十万汶川人究竟该何去何从,我们去往汶川实地调查。地震后,身处震中汶川县最初两天和外界中断了一切联系,单从航拍的画面来看,汶川还可以看到大量的建筑物,灾情似乎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恢复重建似乎也并不困难。

  周密(四川省建设厅抗震救灾小组阿坝组):就像金庸小说里的化骨绵掌一般,这个掌打过去以后,实际上你看外面没什么事,实际上它内在的筋骨已经遭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所以虽然这个人没有马上死掉,或者这个房子没有马上倒掉,但是它不能正常使用,这个是确切的。

  记者:这是您家?

  解说:我们在一栋危楼里面看到一户居民正在收拾东西。

  市民:这是承重墙,外面看这个房子还挺不错的,但实际已经破坏完了。

  记者:这种房子的话,你要说维修一下再住可能吗。

  市民:不行。

  记者:现在你邻居家怎么样?

  市民:邻居家都是这样。

  解说:汶川几乎绝大多数的房子都成了这样的危房,这些房子不但无法继续居住,对于居民来说更是一种威胁。

  市民:丢下我们还是不愿意的,但是从长远来说,我们只有放弃。

  记者:但是假如说,最后决定下来说,就要在这个地方重建,你会留在这儿吗?

  市民:如果需要重建,我们愿意留在这儿。

  (余震同期声)

  记者:刚才很明显感到那个楼板在震,如果说这种危楼的话,刚才那个余震发生,很可能发生垮塌了。你们也要小心点,别再轻易进来了。

  市民:你们也要小心,你们要注意安全。

  解说:这是一份经过实地勘测后标识出的汶川县城危楼示意图。红色的代表是危房人不得靠近;黄色的代表经过加固后可以继续使用,绿色的代表可以正常使用。从图上看,95%以上的房子已经成为不可使用的危房。

  尹稚(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只有一个这样的房子,而且你会看到,从理论角度讲,比如说这些房子,像这栋围在一片危楼群里面或者这些房子左右都是危楼,理论上说它加固以后还能用,可实际上这些房子你都得拆了,你才敢加固它才能再用它,这个要相当的时间。

  解说:房屋的重建并不困难,目前争议的焦点是重建的环境到底是否安全。姜维城是汶川县城背靠的台地,县城紧贴山体而建,县城是否安全直接取决于周边山体是否稳固,尹稚带着记者爬上城南的高山了解情况。

  记者:这个地方这种沉降是怎么造成的?

  尹稚(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这种就是裂了,裂完了以后,前边被割离出去这一块,就孤立了这块,下雨往里灌水,水渗下去,这个土本来是疏松的,密实度就加大,它就往下沉。

  记者:如果像这种地质的话,碰到暴雨会怎么样?

  尹稚(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碰到暴雨这一块就全下去。

  记者:就是沿着裂缝这一块全下去?

  尹稚(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对,沿着缝,把水灌下去,取决于一个,灌水量大小,如果渗得很深,裂开以后渗得很深,等于底下就有了一个,土壤里面有一个饱和层,这个饱和层就非常不稳定,而上面是一个重力层。这个重力层压在一个滑板上,整个就滑出去了。

  记者:这个裂缝大概延长到什么地方?

  重建工作者:最大的这个裂缝沿着这个,不断地交错一直到铁塔的那边,这个山全部走完,估计一千多米。

  记者:那你们大概估算过吗?如果说沿着裂缝都下去的话得有多少?

  一亿立方米

  工作者:刚才他初步算了一下。

  工作者:我们算了估计有一亿立方米左右。

  解说:站在山顶能清楚地看到汶川县城周围的山体和植被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山上随处可见大的裂缝,专家形容山体在地震之后变得苏打饼干一样。

  记者:现在这个山上的石头到底有多脆弱。

  工作者:随便拿一块,你可以看一下就行,看着实际上是一块很好的石头,但是……

  记者:哎哟!

  工作者:就是这样的它会粉碎,稍微有一点外力的影响或者是雨水等等对它的侵蚀都会带来这样的后果。

  解说:根据地调队的报告,从这张震前震后汶川县城的全景对比图来看,姜维城前缘滑坡、青土山滑坡已经构成威胁,加上县政府后山,汽车八对、时代广场以及南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一共威胁一万多居民的人身安全。尹稚参考这份报告作出的城市规划结论是可用地已经十分有限。

  记者:这个地方您估计能容纳多少人?

  尹稚(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一千多人,就这一小块。

  记者:主城区也就是震后如果重建的话,也就是一千人左右。

  尹稚(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对,就这一小块地方。

  解说:但山地所的张教授坚持认为,县城境内至少还有两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可以容纳两三万人。

  记者:所以我想知道两平方公里安全概念的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张信宝(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我在图上画出来,在图上可以看出来,这个地方就是两个平方公里,这一块是安全的,这一块是安全的,就是两万平方公里。

  记者:您现在是大概的?

  张信宝(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对。

  记者:所以张教授如果没有经过准确和科学的测算和评估的话,就说出这个数字您觉得负责任吗?

  张信宝(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负责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