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奶粉事件的“阶层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7日15:03  南风窗

  本刊记者 田 磊

  2008年8月底9月初,三鹿奶粉出事被曝光前,记者刚刚结束了在内蒙古各地奶牛村的采访,并以《锡林浩特奶 牛风波》为题发在本刊第19期杂志上。奶牛村在中国的大规模出现源于内蒙古自治区,时间大约是2000年左右。从澳大 利亚进口的奶牛、村里有关系、有门路的人所把持的奶站,大的乳制品企业每天来回运奶的奶车,以及日夜辛苦的奶农,是这 类奶牛村的普遍构成。

  如今,内蒙古大小城市郊区几乎遍布着这类大同小异的奶牛村,经历了大约8年时间的发展,奶牛村里积累下来的矛 盾也都大同小异:奶制品企业收购原料奶的价格低于饲料成本;奶农的互助组织被地方政府部门百般刁难,村子周围的工厂越 来越多;进口的澳大利亚奶牛产奶量越来越少,与当初购买时,奶牛贩子的承诺差距太远。

  这些问题已经几乎将奶农们的生活逼到了绝路。在找到记者诉苦之前,锡林浩特的奶农们已经想了各种办法希望改变 这种状态,开始时是找企业负责收奶的人、政府部门负责监管的人“公关”,希望能够提高收购价格,或者对自家兑了水、加 了化工料的原料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个办法一部分人确实成功了,但大多数奶农还是被倒置的价格逼得走投无路。

  后来,奶农们大都改变了方法,他们开始打电话到有关部门投诉,揭发那些大的乳制品企业的奶源被污染,比如打抗 生素、兑水,加化工料,奶牛吃垃圾等等。可他们的生活一如既往,胆子大的奶农和脑子活的奶站老板活得一天比一天好,而 那些老实的奶农则只能把牛干脆杀掉,自己则随之慢慢消失。

  后来,记者多方联系,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乳制品企业的老板采访,最终都被一一拒绝。只有通过朋友认识的一家奶粉 企业的高管人员私下里诉苦:国产奶粉不好做,这个行业是开放的,那些国外的大品牌已经把我们的利润空间挤压得很低了, 广告费用还要占我们成本相当大的部分,你说,我们能怎么办?只能是尽可能地压低原料奶的收购价格,对付那些毫无议价能 力的奶农比对付强大的国外品牌和挑剔的消费者容易多了。

  而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当他知道原料奶的收购价还不抵养牛的饲料钱时,冷静下来想想,在奶里发现什么都不应感到 意外。当然,这并非为往原料奶中掺水掺药的违法行为开脱,而是说,一个健康而理性的社会应该知道,持续要求一个阶层或 群体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选择做好人还是坏人,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如果这个社会一定要这么做,那么事故频发的时候所有 人就都不必那么惊讶。

  市场法则原本就是弱肉强食,国外品牌——国产奶粉——底层奶农,在这样一条食物链上,最强的国外品牌自然拿走 了最高端的利润,而最弱的奶农则在微薄利润的驱使下被逼铤而走险,终于酿成了三鹿奶粉这样举国震惊的公共危机。而这场 危机,反过来打击最大的仍然是那些食物链上的弱势者,受益最大的目前看显然包括那些洋品牌,危机尚未远去,洋品牌奶粉 涨价的冲动就已经显现。

  最苦的莫过于中国的消费者,经历这样一场风波,即使是极端的经济民族主义者,估计在为自己的孩子购买奶粉时, 有经济实力的也多半会忍痛选择国外品牌。那些给孩子买国产奶制品的消费者,当年的阜阳劣质奶粉受害者,多是中国社会结 构中乡镇的底层民众;此番的三鹿奶粉受害者,大抵是生存状况略好过前者的人群,毕竟他们还有能力为孩子购买“国产名牌 ”。都说市场经济是培育中产阶级的温床,或许,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员曾经是三鹿奶粉的消费者们的梦想。可是在中国特色的 市场经济里,可能的中产阶级分子总是被压得过于接近社会底层。有钱的人可以为自己的孩子买进口品牌,更有钱的人可以把 孩子送到国外去。至于那些奶农们,在本次事件至今为止引发的舆论风潮中,尚未听到任何表示关切的声音。

  奶农也好、奶业公司也罢,作为参与市场的主体,他们基于逐利而生出种种恶迹。然而若要问责,监管部门责任之大 首当其冲。山西省长孟学农为垮坝事件引咎辞职,是难得的近在手边的好例子。

  在农产品领域,如今,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另外一场产业革命,各农业大省都在鼓励产业链的延伸,希望把农产品深 加工的各个环节都留在本地,再不甘心只做国外品牌的原料供应地和代工地。水果、小麦、猪肉、食用油这些食品以后将越来 越多地留在中国广袤的县城和乡村生产,这也正是政府、学者和企业希望看到的景象,生产环节留在本地越多,监管的责任和 复杂程度就越高。奶粉之后,我们未来还能够对这些深加工的农产品放心吗?

  而对那群最不被关注的人——产业链最低端的奶农,以及未来各类农产品深加工环节的原料供应农户们,一个更为根 本的建议或许是,为公民组织“解套”,切实落实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允许、鼓励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成立互助组织,在 市场竞争中增强议价能力,抵御农业固有的经营风险。一个以人民利益为宗旨的政府,监管的宽松与不作为永远不应成为扶持 民族品牌的手段之一,更不该努力作为,去为既得利益而维持农民原子化的现状。只有让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不只是被监管者 ,而成为自我管理者,他们的生产行为才能更有效地被监管。否则,民族品牌的希望在哪里?民族的希望又在哪里?(责任编 辑/刘阳)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专题 南风窗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