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19期:设立体改委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4日10:43  新京报

  体改委 “尖刀”插上改革前线

  中国30年的经济体制变革中,有两个机构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一个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一个是原国家经济体制 改革委员会。

  1982年3月8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同意设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体改委成立后 就犹如一把尖刀插在改革的前沿阵地。

  “体改委主要是参与组织和推动了各项大的经济改革。”杨启先说。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的他,19 81年进入体改办(体改委前身),见证了体改办在各个节点上的作用。

  从承认价值规律到承认商品经济;从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后定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推 进国企改革到确立股份制,体改委无不充当了先锋和重要参谋的角色。

  杨启先说,哪方面的改革都不容易,一是观念转变难,二是权力、利益的调整难。

  而国务院当初设立体改部门,就是希望有个超脱部门利益的机构,能从全局出发,对改革进行总体规划与协调。

  埋葬计划经济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定了方向。杨启先说,在这次会议上,提出过去的体制 不行,非改不可。但具体怎么操作却没有人知道。

  于是,国务院在1979年成立了体改调研小组,经过差不多一年时间的调研,提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想 法》。

  但当时感觉以调研小组的名义提出不合适,于是,一个具体机构———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便在1980年 应运而生。

  《意见》第一句话就提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以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经济。 ”

  但座谈会上,对于《意见》提出的商品经济概念,许多书记、省长都提出反对看法。体改办的文件没有发下去。

  体改办跑了好几个国家,调研了几个月之后给中央的建议,提出“市场取向”概念,要求发挥市场作用,扩大市场范 围。

  最终,中央同意了这一提法,在1982年十二大时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在此期间,河北大学经济系副主任杨启先调入体改办。他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在原国家计委工作,已有20多年, 进入体改办后担任规划组组长。

  杨启先说,国家是逐渐地摆脱计划经济,期间还曾提过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商品经济。直到1993年,《中共中 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颁布,中国才真正开始市场经济的发展。

  油灯罩启动小商品市场

  体改办诞生后面临许多困扰,它推进改革就必须协调各方的利益,但体改办只是国务院的一个办事机构,不是国务院 的组成部门,许多工作不好推进。

  1982年,体改办升格成体改委,成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并且由当时的国务院总理亲自兼任体改委主任。杨启先担 任规划局局长。

  体改委成立后,在一些地方进行各种经济试点。杨启先作为体改委工作组成员到江苏常州,帮助常州开展城市综合改 革试点。

  当时的农村改革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未全面启动,各地的商品全都由国家统一定价。

  常州每个煤油灯罩统一定价为6分。因价格太低,生产厂家没有积极性,灯罩紧缺,于是这样“小小的灯罩”也成了 计划供应品。

  试点时,他们将部分小商品价格放开,灯罩由6分涨到了2角,起初担心消费者反感,但结果相反,当地人很欢迎, 说:“没有涨价呢,因为过去三个鸡蛋卖6分,现在也都涨到了2角。而且我们可以随时买灯罩。”

  “看来老百姓比我们懂得价值规律。”杨启先说,回到北京给中央写了个调查报告,胡耀邦批示“小商品价格可以逐 步放开”,第二年国家放开了几百种小商品价格,由此小商品市场开始扩大。

  杨启先他们还发现,为省煤,当地人喝水自己不烧,而是由街上的公共烧水点用老虎灶来烧,一壶一分钱,有时候为 了买壶水,要跑几条街,不方便。他们大胆尝试将老虎灶由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改为允许个人经营,效果很好,老虎灶多了, 群众喝水也方便了。

  这一情况汇报给中央后,带来了个体经济的解放。

  论战股份制“姓资姓社”

  “体改委是个参谋机构。”杨启先说,有人说它是决策机构那是不准确的,体改委确实是为推进改革才设立的,但改 革的最终决策在党中央国务院,改革的进度也不取决于体改委的意愿。

  体改委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与其他部门发生认识不一致的地方,通常协商一下就过去了,因为大家都有改革的愿望,也 有少数协商不成的只能请中央决定。

  杨启先说,这里有利益的冲突,特别是有些还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就更麻烦。所以改革首先要改意识形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体改委主张搞股份制,这是根据世界银行北京办事处1984年的一份工作报告受到的启发, 报告对1983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作了一个分析,说最好是借鉴股份制,搞好了也不违背公有制原则。

  但阻力很大,很多人认为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要。甚至人大常委会还为此向国家体改委提出 了质询。

  实际上,中央领导当时很重视股份制改革,但也害怕理论上站不住,便让体改委组织人手到马恩文集中寻找理论依据 ,找到了“股份制不是传统的私有制,是对私有制的扬弃”,“股份制是通向社会主义的金桥”这样的话。

  杨启先说,当时反对的人往往不用实践来反驳,经常就凭一两句谁说过的或者习惯的话来反驳体改委提出的一个想法 ,所以经常要到马克思著作中去寻找理论支撑。

  关于股份制,最后是体改办派出了一位副主任到人大常委解释,取得了多数人的理解之后才算通过。

  为国企松绑

  虽然上世纪80年代有了股份制,但真正给予股份制明确肯定的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股份制是现代 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而要让国家上下接受股份制概念,体改委从中历经曲折。

  80年代,对如何搞好国企有很多争论,许多人主张实行承包制。体改委对承包制持怀疑态度。但承包制依旧在国企 中推行。

  1986年底,国企效益普遍不好,天津用压担子的方法让企业全面承包,其他地方跟着学习,过了四年总体效益大 幅度下滑。

  1991年中央开会指出承包不行,要解决经营机制问题,1992年发出《国企转换机制条例》。

  这时体改委又提出股份制,1992年,体改委等5部委发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等文件。

  但也不行,因为股份制涉及产权制度改革,产权不改革,无法落实真正的股份制。

  1993年十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国企改革的重点不是转换机制,而是制度创新。

  直到1997年十五大才明确提出:股份制是一切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到现在为止,中小型国企已经开始 基本放开,但大型国企下一步应当如何改革,还是个问题。

  杨启先说国企仍是改革的最大难点之一,看似是经济问题,实质是政治问题。

  改革任重道远

  1998年机构改革中,国家体改委由政府组成部门降格为国务院体改办。原来制定企业综合性经济法规的职能移交 给国务院法制办和国家经贸委;组织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审批中央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职能移交给国家经贸委;指导和 协调地区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职能下放给地方政府。

  随后,体改办仅仅是做一些国务院交办的与改革有关的调研项目。

  2003年,体改办被并入发改委,终结了23年的历史。

  但是改革并未就此完成。

  杨启先说,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综合市场度会在85%以上。我们目前市场度是60%多一点。

  他说改革没有完成的另一个依据就是,目前还有几个领域没有完成放开。首先,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还没有对外开放 ,人民币不能自由浮动等。其次,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比如国企职工就不能按实际计划需求自由雇用解雇。再次,技 术市场的有些技术还由国家控制。最后还有土地市场,所以离真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一定距离。

  现在不少人认为,改革已经差不多了,所以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大不如前。但实际是“改革任务依然繁重,可谓 任重道远。”杨启先说。

  □本报记者钱昊平北京报道

  -新观察

  发展不能代替改革

  为了集中力量推进改革,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负责改制的机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成立,体改委主任 由国务院总理兼任。

  在那一段时间,改革成为整个时代思考和行动的主题。体改委麾下聚集了一大批海外和本土的专家,为中国的体制改 革探索出路。许多大的改革举措就是从这个机构制定出来的,如国有企业承包制、市场定价、股份制,组建国有资产管理局等 ,都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但随着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步伐加快,基本市场经济规则的确立,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慢慢浮现出来,原本激情推进的 体制改革也渐渐进入一种静止的状态,大范围、深入的体制改革在最近几年已经非常罕见。中国似乎进入了一个“发展热,改 革冷”的时期,各个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在强调经济总量上的增长,而曾经被视为最重要发展动力的改革却被放到了第二位。也 正是在此过程中,体改委起的作用越来越弱,直到最后被废除。

  最近几年的体制改革无疑是进入平台期,难道是因为体制改革本身已经到位了吗?恐怕并非如此,实际上我们国家的 经济体制改革至今都没有完成,如国有垄断企业的问题、资本市场的监管问题、服务型政府缺位等,这些历史遗留的问题迟迟 难以突破;而市场经济所急需的政治体制改革,更是多年都无法深入推进;至于从原来的计划部门脱胎而来的发展和改革委员 会,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中,综合的体制性的改革举措却鲜有出台。

  我们注意到,体改委被撤销的这十年,虽然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十年,但也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问题突显的十年, 其中经济增长质量欠佳、环境污染、资源不堪重负、经济增长模式落后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产生其实都是源于改革不 到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上述恶果都与片面追求GDP有关,究其原因,都是由于我们落后的干部选拔机制。实际上,这个 问题最能集中地体现出现代的市场经济和传统的计划政治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虽然在发展,但过去长期积累的矛盾会显现出来,而且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在极端 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吞没经济发展的成果。

  正如发展不能替代改革一样,改革终究是发展的动力。

  今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二中全会上,已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摆上日程。毕竟社会发展中深层次 矛盾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来完成。

  □唐昊

  一日三十年--3月8日

  ●1982年全国人大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报告,国务院现有副总理13人,减为2人;工作人员由49000人减 为32000人。同年人大常委会批准体改委成立

  ●1985年国务院就上海进一步对外开放问题作出批复,提出要逐步把上海建设成为对国外客商具有巨大吸引力的 创汇基地

  ●1992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

  ●2004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00号国务院令,颁布《基金会管理条例》

  温故知新

  埋葬包办买卖婚姻

  在最新出版的《农村青年》杂志(女青年专号)上,刊有女青年杨玉桦愤怒控诉包办买卖婚姻的来信,同时登载了全 国妇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特此撰写的文章,题为《必须埋葬包办、买卖婚姻》。

  文章摘要如下: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广大农村青年男女婚姻自主、以爱情为基础的婚 姻家庭正与日俱增。但是,由于几千年封建传统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农村中包办、买卖婚姻依然存在,在一些边远地区更为突 出。

  文章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推翻封建剥削制度后,腐朽、没落的封建思想,并没有、也不可能统统被埋葬 。因包办、买卖婚姻,有的家庭负债累累,有的青年铤而走险,有的甚至酿成悲剧。当然,也有众多青年男女奋起反抗、斗争 ,赢得了婚姻自主。

  文章最后号召:为了我国亿万青年男女的幸福,为了我们四化建设的胜利进行,必须埋葬包办、买卖婚姻。

  ———摘编自新华社 1985年3月8日电

  那时流行

  黑猫白猫

  流行时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指数:★★★★★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邓小平最早在正式场合阐述这一重要观点,是在1962年。在讨论到包产到户问题时,邓小平说:“所有形式中, 农业是单干搞得好。不管白猫黑猫,在过渡时期,哪一种方法有利于恢复农业,就用哪一种方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中国将社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

  1985年,邓小平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猫论”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其影响扩大到世界。

  1992年,邓小平南巡,猫论再次成为坊间流行话语。

  “猫论”贯穿改革开放各个阶段,在乡镇企业、特区、私营经济、证券……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猫论”开启了思想之门。

  邓小平家中挂有一幅《双猫图》,白猫、黑猫各一只。画上方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画者 是被誉为“江南猫王”的著名画家陈莲涛。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