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故知新
经过各方面的细致工作,1983年,上海高等院校186名毕业不服从分配的学生,1984年2月底已全部去工 作单位报到。但是至今还有162名前几届高校毕业生不服从国家分配,不愿到郊区和外省、市工作。
这些不服从分配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得到家长、亲友的支持。这些家长或亲戚,有的到学校吵闹,有的请单位出面 ,打着“公对公”的旗号干预此事。某大学原副校长的一个儿子,1983年从复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航天工业部。
但他连北京也不愿去。复旦大学因他家已有三个子女在沪,坚持原分配方案,这位副校长竟让学校出面派干部多次到 复旦大学说情。
上海外语学院一名英语专业毕业生,拒绝到市郊工作。她在公安局的亲戚竟带着盖公章的介绍信催促高教局取消其分 配资格,以便将她的户口转到街道后给予录用。
高教局同志希望这些毕业生的家长所在单位帮助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支持子女服从国家分配。
——摘编自人民日报
1984.03.03第3版 《上海还有一百多名大学毕业生拒不服从分配》
新闻背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前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几乎没有选择权,所有毕业生的就业都由高校、各省教育 厅按各地区人事编制计划进行统一安排,学校“分配办”将就业指标分配到各院系,再由院系老师安排学生“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