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观察
“发言人”,对中国来说,是个舶来品。
二战之后,物质生活的空前满足,鼓舞着公众日益高涨的“参与欲”和“知情欲”。而政府,为争取大多数之支持, 亦有强烈的“表达欲望”,碍于首脑不便频繁出面,“发言人”制便应运而生,虽然最早诞于西方、专属政府,如今已遍于全 球,用于多业。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非但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大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钱其琛同志只有短短三句话,然而以此肇始,如今的 世界,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中国发出的声音。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出两点:其一,建立发言人制度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中国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老百姓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需要享有越来越多的知情权。因此,中央一再强调“政务公开”,加强透明度,反对暗 箱操作。其二、发言人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时间还不很长,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逐步完善。
外交,有秘密外交和公开外交,公开外交必有媒体参与。一个国家的外交要想搞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果,光有秘密外 交、没有公开外交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发言人制度是有生命力的,中国发言人制度的澎湃生命力更是根植于:一个快速而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要求 更加密集和通畅的信息交换,一个谋求公平公正透明的民主政治,需要公众更多的参与和知情;一个思想活跃、话语活泼的和 谐社会,需要更加活泛的表达空间,一个封闭多年的民族的和平崛起,需要以更积极、更自信、更负责任的姿态,参与到国际 社会中去!
中国那么多人,能够担任发言人的是极少数。好在,北京奥运会离我们只剩下100多天了。很多外国人要来北京看 奥运,其中有些人专门喜欢和老百姓聊天,了解他们对中国变化的反映。所以,每一位百姓的谈话,对世界了解中国是会有影 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位中国的百姓也是中国的发言人。
□吴建民(外交部前发言人外交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