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何要学1997香港救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5日17:36  人民网

  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恰恰是他们指责11年前香港特区政府所采取的措施,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吴念鲁 《 人民论坛 》(2008年第21期)

  1997年夏,由泰铢贬值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造成日本、韩国,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货币纷纷贬值,其外汇储备大量流失,股市、房市价格暴跌,使亚洲经济陷入衰退。时隔11年,2007年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风暴席卷了全球。其来势之猛,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并波及了全球,冲击和动摇了全球金融体系。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基本上没有造成冲击和危害。相反,当时我国执行的人民币不贬值的措施,深受国际社会的肯定。受到冲击较大的是香港特区。由于对冲基金和热钱的冲击,港币汇率下跌,股市急剧下挫,恒生指数从14000点跌破7000点。投机资金想在跌破6000点时进行抄底,控股香港重点行业的上市公司,从而在经济上控制香港,并把矛头直指大陆。在此紧迫形势下,香港特区政府动用外汇基金,先用美元兑换成港币,阻止了港币汇率的下跌;同时用港币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阻止股价的继续下滑。此后,由于国际热钱在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家受挫,经过反复较量,香港的股市和汇市终于趋稳。当香港特区政府采取上述干预措施时,遭到西方媒体、经济学界乃至国际社会的非议。他们认为,香港是自由港,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应采取干预措施,而应该让市场进行自我调节。随着恒生指数的回升,香港政府逐步卖出了股票,外汇基金不仅收回了外汇资金,而且还有盈余。后来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了专业公司经营获利的资金,目前香港的盈富基金的成立与此有关。事实证明,这种干预是正确的、及时的。

  让我们看看这场尚未平息的华尔街金融风暴。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央行面对金融危机也没有按兵不动,相反,却不断地向市场注资。随着危机的恶化,美国政府不得不采取7000亿美元的援救计划,欧洲许多政府也采取了救市方案,对濒于破产倒闭的金融机构进行接管、收购乃至收归国有,以防止危机的继续蔓延和扩大。我们也不希望这场危机进一步发展成全球的“灾难”,愿意共同应对这场席卷全球的危机。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恰恰是他们指责11年前香港特区政府所采取的措施,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这也宣告盛行了近30年、源于撒切尔—里根时期,过分鼓吹私有化、输出民主和市场自我调节理论和实践的破产。

  目前,美国、欧洲跨国公司掀起并购重组的浪潮,日本、中东的跨国公司已经参与其中。我国企业的实力和主权基金的实力也大大增强,已具备“走出去”的条件。

  但是,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这次危机是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连带性、关联性、传导性和复杂性,它已危及到全球的实体经济,其严重程度可以与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相提并论,这是百年一遇的大事。在这一轮并购中,人们担心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这场危机进行转嫁,他们运用其特权进一步掠夺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的财富。因此,“走出去”必须审时度势。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授、博导)

  中国能当救世主吗

  罗建法 《 人民论坛 》(2008年第21期)

  拯救华尔街,拯救美国,拯救世界。先拯救,再主宰,是很多人关于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之王的美好设想。但是,中国无法成为救世主,甚至,中国更需要自救。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内需与外需失调。中国经济的外需依存度达到了70%,是全球经济大国中,对外经济依存度最大的国家。中国一直沾沾自喜的所谓“全球第二大债权国”,正反映了其外向型经济的特质。本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海外订单将急剧减少,对经济造成重创。在浙江,广东等众多靠出口拉动经济的地区,成千上万的企业倒闭。受消费水平所限,内需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改变。

  第二座大山,产业结构的不平衡。本次中国的长期通涨,表面上看是热钱过多,实际上则是因为产业结构极度不合理。大量的钱涌入地产等暴利行业,真正需要钱的行业,则资金紧张。造成实体的普遍萎缩。垄断企业的膨胀与民营企业的萎缩,将伤害中国未来的经济根基。

  第三座大山,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由此产生的畸形消费。最能说明中国消费结构畸形的是,极端富有者,追求畸形的高消费,而庞大的低收入者,则是一种大面积的低端消费。为什么中国企业迟迟不能完成产业升级?其根源,并非企业短视,而是因为中国的主流消费群体非常贫穷,他们并无足够的购买力,只能消费低端产品。企业无足够的利润,自然无法完成产业升级。

  我们非但无救世的能力,更需要先自救。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更多关于 金融 危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