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希望工程期待续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11:22  新京报

  上世纪90年代初,拜金主义渐趋流行之时,一道光亮猛然间照耀人的良心,并且让人思考祖国的未来。

  这道光亮是“希望工程”。经济改革引起的利益调整,以及在“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风尚影响下,乡村教育的 规模在缩小,校舍破败,师资流失,失学儿童人数在增加,张艺谋的电影《一个也不能少》极其生动地再现着当时乡村尤其是 贫困地区的初等教育现实。

  “一个也不能少”,正如电影所揭示的忧患意识一样,有识之士呼吁,在现代社会,“文盲”和“科盲”毫无出路可 言。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得不到基本的教育,不仅难以脱贫,而且会成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累赘,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团中央下属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部署“希望工程”,通过社会募捐和企业赞助,用“施爱”与“示爱”来解决部 分教育经费,让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给祖国的未来带来“希望”。

  随着1990年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诞生,“希望工程”几乎成了中国最有影响力、最令人感动的 慈善事业。国内媒体发掘出很多令人心碎的故事,以“大眼睛”为代表的孩子们求知的渴望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于是,良知演 化成大量善款流向青基会。这个基金会,恐怕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所有慈善机构中的“首富”。

  此后10年,“希望工程”为乡村教育立下汗马功劳,给贫困山区带来教育的希望,同样也让先富裕起来的人“献爱 心”找到了途径;扶贫从助学开始的做法流行开来,成为中国一道亮丽的风景。

  毋庸置疑,“希望工程”是在国家经济能力尚不足以完全落实义务教育的情况下,救助贫困地区孩子读书的途径之一 ,也为很多有良知的中国人“献爱”、“施善”寻找到了最佳出口。

  进入21世纪,需要深思的是,如何把“希望工程”持续进行下去。现在,政府已有能力来支付落实义务教育的费用 ,实行“两免一补”(免除学杂费、书本费,对贫困学生给予生活补贴),但并不意味着乡村教育就不需要社会捐助。

  任何到农村走过的人都知道,乡村学校的校舍较差,很多现代化教学设施不具备,一些课程开不了,师资力量很薄弱 。另外,在外地打工的农民的子女享受不到义务教育,只好在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的民办学校读书。

  这正是“希望工程”今后的着力点所在,资助乡村学校改善办学,让农民工子女在异地得到较好的教育,以便在实现 社会公正上起到积极作用。

  □白烁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