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观察
纪念夏时制,纪念科学精神
“夏时制”源自欧洲,1986年登临华夏,1992年不幸在任上“以身殉职”,无疾而终。
夏时制本是“舶来品”,无怪乎不服东方水土而短命夭折。作为在改革开放早期便进入中国的“西风”之一,结果虽 然被“东风”压倒,但也有其可钦可佩、值得纪念之处。
时间,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也算是一种稀缺资源———“时间就是金钱”。但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工作或曰 挣钱上,所以就有了“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之分。
夏时制则是世人用来安排“工作”和“闲暇”的一种作息制度。将工作时间,一般来说是8个小时,放到一天中最合 适的“位置”上———天亮得早,就早点开工,这就调整到夏时制;天亮得晚,就晚点干活,这又恢复到冬时制———前后相 差一个小时,想起来,这自然有其优越之处。更加值得称道的是,因为这一微调,最干净的能源之一,大自然恩赐世人的阳光 被更充分地利用了。于是,自然节约了能源。
网上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大约110个国家每年实施夏时制”,这可不少,联合国也只有190多个成员国,实 行夏时制的要占58%.在能源日趋紧缺的今天,恐怕推行夏时制更显得意义重大。
遗憾的是,在中国,科学理性偏偏遭遇了传统习俗。中国历史悠久的大一统,使960万平方公里都习惯使用同一个 时间———北京时间。于是,国人对每隔6个月就要拨一次表,然后适应新的作息时间,感到不耐烦了。再一算账,实行夏时 制在我国西北、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收不到节电效果,但给人民生活和铁路运输等行业的工作带来许多不便。1992年 4月5日,国务院决定暂停实行了6年的夏时制。
近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展了“停电一小时”的活动,也是意在倡导节能,中国似乎没有响应。而近来,有政协委 员和专家希望中国也能“归大堆”,重新恢复夏时制。
夏时制能否恢复,或者是否确实需要恢复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我们现在纪念夏时制,更大的意义在于发扬夏时制 的科学理性精神。一项制度作用有大小,但只要能够“节能减排”,就是一项有效的制度,一项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实施的制度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地管理,引进先进的社会政策后,不让原有的社会功能出现紊乱,这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要求。
□唐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