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69期:汪辜会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0日14:17  新京报

  汪辜握手跨越海峡四十年隔绝

  两百多位记者把相机聚焦在一张橘色会议桌的中间———隔绝40年往来的大陆和台湾,现在的距离,只剩下这张不 足两米宽的桌子了。

  两位老人,从两扇门中步入会场,微笑着分立于桌子两边。

  几乎在同时,双方郑重伸出手去,越过桌面,紧握在一起。

  镁光灯闪成一片。

  “请对着这边再握一次!”

  没拍到正面形象的记者急了。

  两位老先生又转过身来,对着这边再次握手。如此反复,他们先后握了4次……

  这两位老人,是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这次握手,是15年前“汪辜会谈”最高潮的一 幕。

  “汪辜会谈”推开了一扇窗,台海风向左右其开合。

  这扇窗,如今已封闭9年,直到今年,乃有重开之气象。

  困局

  一副“白手套”和一条管道

  “海基会,是一副白手套”。

  曾任海基会副秘书长的石齐平这样形容海基会:“蒋经国开放台胞去大陆,接触越来越多难免会有问题。渔船来台、 偷渡客,都需要谈,但双方又不承认对方。所以就想了个点子———弄一个白手套。手是政府的,套上一个白手套。”

  1990年11月21日,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海基会的角色定义很清楚。”石齐平举了一个例子:“当时在海基会办公室的桌椅上、文件上,甚至茶杯上,都有 三句话:中国的,善意的,服务的。”

  “海基会成立一年后,海协会成立。事先双方应该没有协商,唐树备(后任海协会副会长)

  亲自跟我讲,他们也在苦恼,那个时候双方互不承认,没有一个交往的管道。唐树备觉得这样(民间协会)的方式很 好。“海基会前副董事长焦仁和回忆。

  1991年12月16日,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台湾方面挑选辜振甫出任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不但是台湾政商两界名流,也是痴迷的京剧票友,对中华文化有很深 的认同。

  大陆方面,荣毅仁和汪道涵分任海协会名誉会长和会长。荣毅仁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汪道涵曾任上海市长,和当 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私交甚笃。

  “这一批人基本都有一种理想,为两岸中国历史的展开完成自己的使命,同时也是自己参与其中的好机会。”焦仁和 说。

  至此,两岸翻开了历史新页,“官方授权、民间接触”逐渐增多。

  奠基

  措辞的争议和灵活的声明

  第一份邀请函,于1992年1月8日发出。

  当时海协致函海基,邀请对方派员访问大陆,就联系合作事宜交换意见。

  海基会复函“愿于双方便利之时机专程拜访”。

  7月下旬,美籍华人李澄梁以“联合国世界银行工作人员”

  身份到北京与汪道涵叙谈。他建议汪道涵直接写信给辜振甫。

  汪道涵遂致函辜振甫,邀请他“于当年择日择地”会谈。

  辜振甫回函接受邀请,并建议当年10月中下旬或其他适当时候见面。

  不过,首次“汪辜会谈”未能在当年举行。最重要的原因是,双方尚缺乏会谈的基础,即对“一中”原则达成共识。

  为此,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两会在香港就两岸事务性商谈如何表述“一中”原则进行讨论。

  商谈并非一帆风顺。

  海协提出了5种文字表述,认为“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 政治涵义”。

  海基也提出了5种文字表述。虽然同意“一中”原则,但根据“国统会”的文件,双方在文字表述上,绝难达成一致 。

  “大陆一方决定提前撤回去。台湾代表团在香港多住了两天,等大陆代表团回来,结果海协再也没回来,但双方保持 了函电来往。”

  焦仁和回忆:“会谈结束前,海基会代表根据‘国统会’的解释,拿出了他们最后的表述方案,希望大陆不要反对: 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惟鉴于 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为保障两岸人民权益,对于文书查证,应妥善解决”。

  海基还建议,“用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海协表示,要把表述内容和建议报告研究之后再答复。

  11月3日,海协副秘书长孙亚夫打电话给海基会秘书长陈荣杰说:“贵会建议采用贵我两会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 述一个中国原则。我们经研究后,尊重并接受贵会的建议”,海协还建议“就口头声明的具体内容,进行协商。”

  11月16日,海协再次致函,告知海协拟口头表述“一中”原则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 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海协以附件的方式,将海基提出的最后方案附在函中。此后也再未否认这一方案。海基对上述方案没有异议。

  这就是著名的“九二共识”形成的过程。

  至此,关于“一中”原则的表述问题告一段落。“虽然没有白纸黑字,但等于双方都同意了这一共识,这才有了后来 的汪辜会谈。”焦仁和说。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徐春柳北京报道

  -新观察

  民间融合才是两岸的黏合剂

  两岸关系的历史性转折与改革开放进程紧密相关。

  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精神指导下,对台政策才最终实现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 的重大转变。

  也是在和平发展、人心思变的潮流之下,台当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亦难以为继。

  亲情呼唤压倒了隆隆炮声,货物往来取代了敌意宣传。因此,尽管谈判之路颇难,但汪辜二老在会议桌前的一握,已 属必然。

  汪辜会谈的意义在于,两岸能在正视差距的基础上,充分展示政治智慧和谅解精神,搁置争议平等协商,成功创造出 一个交流的范例,让民间交流先于政治交流活泛起来,并使之机制化。

  此后,两会曾中断交流长达九年。

  这从反面说明,两岸任何一方将政治操弄凌驾于经济、民生之上,双方的交流便会立即遭遇障碍。只有经济和民间社 会的融合,才是两岸关系持久有效的黏合剂。

  30年过去,时移势易。

  改革开放为大陆提供了更多“筹码”。大陆经济已是区域经济的强大发动机,两岸的经济交往亦势不可挡。下一步的 关键,是双方要在保持经济、文化、民生管道畅通的前提下,创造并拓宽更多的渠道,见机将政治交流提上日程,使两岸关系 不至于因跛脚而磕磕绊绊。

  2008年3月,两岸关系经受住敏感期的重大考验。据岛内民调,目前两岸关系处于友好状态的民众比1993年 “汪辜会谈”时高出7个百分点,刷新了历史纪录。

  如今,台湾方面人事更迭,大陆则一贯主张尽快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会商谈。新的历史契机摆在眼前,双 方完全可以在政治谈判上积极寻求新的进展,不必过于拘泥形式和场合。

  两岸,只有更多地握手,才能告慰汪辜二位。□孙升亮

  -那时流行

  《渴望》

  流行时代:20世纪90年代初流行指数:★★★★☆

  《渴望》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电视室内剧,第一部,就创下了收视奇迹,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1991年冬天,《渴望》热播之时,可谓万人空巷。

  当时的收视率超过了90%.据说,公安部后来为剧组颁了个奖。原因是该剧对社会治安做出了贡献,因为《渴望》 的播出,北京市的犯罪率骤降。

  “刘慧芳”的形象,获得了众多观众的认可,成为中国式好女人的代表人物。对这一隐忍型的女性角色的反思,在《 渴望》播出多年后才形成一定规模。

  很自然的,该剧囊括了当年度“飞天”、“金鹰”等几乎所有相关大奖。

  《渴望》还捧红了男女主角李雪健和张凯丽。此外,该剧的主题歌《好人一生平安》至今广为传唱。

  -温故知新

  中新社香港电台北消息:台湾“邮政总局”指出,该局将在5月底开始办理岛内民众寄大陆挂号邮件,同时也接受大 陆方面挂号信函。台湾“邮政总局”表示,由于有关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已经在刚结束的“汪辜会谈”中达成协议 ,因此,该局在下月底协议生效后可立即开办此项业务。在此之前,两岸间只有一般航空信函可通过第三地传送。据台湾报纸 报道,两岸挂号函件开办的范围包括:信函、明信片、邮简、印刷品、新闻纸、杂志及盲人文件等。

  每件资费为新台币33元,若遗失每件补偿新台币880元。

  -一日三十年——4月27日

  ●1978年———“文革”后第一个来访的外国交响乐团在京演出

  ●1992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彻底解体

  ●1995年———中共中央批准陈希同引咎辞职

  ●1995年———我国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建成下水

  ●1996年———中国金融界第一大案开审

  ●2001年———中国国际救援队诞生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