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俗唱法进青歌赛曾被人称“乱弹琴”
今年4月26日,第十三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落下帷幕。被冠以“中国顶级音乐赛事”头衔的青歌赛,曾经推出过 乐坛上的众多一线歌手,彭丽媛、殷秀梅、关牧村就出自第一届青歌赛。
不过,说起24年前首创青歌赛的情况,邹友开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感慨,“我们根本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么引人瞩目 ,甚至根本没想到,它会成为国家级的大型声乐比赛。”邹友开,是央视青歌赛的首创者之一,从第一届到第八届的16年间 ,他一直负责这项赛事的组织工作。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刘玮北京报道
下期预告
第72期:1998年4月30日,李阳在太庙举办“希望工程”的现场义务演讲“疯狂英语”,来自工厂、学校、 机关的各界青年2000多人踊跃参加。
-新观察
让这场歌唱盛宴发出“原生态”气息
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从1984年首办至今,已推出了好几代中国歌坛的中流砥柱。各“门派”的歌唱家、歌 手,也将之视为迈向中国主流声乐界的敲门砖。
砖块很结实。
回顾1984年第一届青歌赛,不分唱法的混合赛,赛况录像后播出。相隔两年,到第二届时,已经进行了重大改革 。
一是推出了“通俗唱法”组,在全国首次按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分开进行———当届的“通俗”组,就推出了 堪称新中国第一代“流行天后”的毛阿敏,以及韦唯等人。
二是专业组、业余组三种唱法的六场决赛,均向全国现场电视直播,赛事的可看性大大增加。今年更是连续做了40 天的现场直播,创下了中央电视台连续直播场次之最。
在评审制度方面,赛事开展不久,就推出了较令人信服的现场亮分:每位选手的最后得分,来自去掉最低分、最高分 后的平均值。在20多年前,同类评比屈指可数之时,青歌赛以此增强透明度的举措,树立了健康的榜样。
而到了后期,大赛还在现场增设了监审组,对评委评分进行现场监督,并有权要求评委进行现场解答。比赛在直播现 场增设了热线电话等电视观众得以直接参与的方式,其群众性的凸显,可视为“全民选秀”的雏形。
选出的声乐“状元”,包括民族唱法的代表彭丽媛、宋祖英,美声唱法的代表殷秀梅、戴玉强,通俗唱法的代表朱哲 琴、解晓东等人,一代一代,日后陆续撑起了中国歌坛的三大主流领域。
换言之,改革开放至今,青歌赛实际上是为中国歌坛隐形的取舍、淘汰制,设定下了一个标准。
从第三届开始,青歌赛推出了优秀新作的评奖,这实际上是增强了对创作的重视。红极一时的“西北风”代表《黄土 高坡》、代表当年国内原创繁荣图景的《丹顶鹤的故事》等不同类型歌曲的广为传唱,反映出青歌赛的兼容性。
青歌赛办了24年,尽管没采取PK、不给歌手签约,相对而言,风头稍逊于“超女快男”,但青歌赛仍有自己“与 时俱进”的一面。
其中一个并非微不足道的例子是,今年将“通俗”改成了“与国际接轨”的“流行”。并且,青歌赛2004年进行 了一次关键的改革:加入了原生态唱法。
此创举不啻是,将学院派人士从前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事物请进了厅堂。
当被视为原始、粗糙,只能当做音乐素材的东西,置于国家级的评价体系中以后,央视直播现场的农田泥巴清香,旋 风般迷倒了一大批国人。
能引领不同少数民族站到舞台上展现各自的“原生态”,这是青歌赛迄今有别于各种选秀节目的最大特色,应该坚持 下去。窃以为,在这一点上,就应该忽略掉潮流换了一拨又一拨的“国际化趋势”,踏实发掘本土丰富的歌曲土壤与“原声” ,此举将为中国流行歌坛的真正繁荣造福无穷。
□张璐诗
一日三十年4月29日
●1984年首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正在筹备中
●1987年国务院发布《矿产资源勘查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采矿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矿产 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1991年世界第一斜拉桥———杨浦大桥动工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03号令公布《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
●200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与应邀到大陆访问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正式会谈,这是时 隔60年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历史性的会见
温故知新
青歌赛“西北风”还要刮多久
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使本已酷热难熬的夏季又增加了几分热度。一方面,众多优秀歌手的精彩表演使我 欢欣,但另一方面,某些通俗歌手的歌声却令我的心脏跳动加快,呼吸急促。
一年多来,通俗歌曲的“西北热”不断加温,街头巷尾时时可闻。现在人们津津乐道于通俗歌曲的民族化,这无可非 议,但“西北风”就是唯一的民族化道路吗?纵观这次通俗唱法的比赛,不难看出,“西北风”的歌调占了很大的比例。
难得的是,业余组的陈汝佳和专业组的屠洪刚的歌声,都好似丝丝凉风,拂过我们燥热的心头。这里没有暴风雨般的 大起大落,但始终使我们置身于感情的河床,在纷繁的种种热风中,给我们以清新之感。
我不知道眼下的这股“西北风”之热还要持续多久,但我想,通俗歌曲的风格是多样化的,演唱也是多色彩的,每一 位歌手都应有独特的追寻。而且,通俗歌曲的文化功能也不能过于单一,还应使人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寻得一种解脱, 获得心灵上的相对平静和安宁,不要总是让人在紧张的神经上再拧紧一圈。
那时流行
黄土高坡
流行时间:上世纪80年代初
流行指数:★★★★☆
自从1984年首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举办以来,通过该项比赛,唱红了一大批歌曲。
特别是1988年举办的第三届大赛,在通俗唱法选手中,刮起了一股“西北风”。《黄土高坡》等参赛歌曲大受欢 迎。在决赛时,有6人选唱了《黄土高坡》。这一届的一批获奖歌手如杭天琪、胡月、屠洪刚等一时引领了中国流行歌坛的潮 流。
由陈哲作词、苏越作曲的《黄土高坡》,代表了中国新一代流行音乐的声音,这阵“西北风”在歌坛刮了达10年之 久。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如今,在卡拉OK歌厅,偶尔还会传出这熟悉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