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无解的讨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1日12:08  新京报

  20世纪,席卷中国大地的人生观大讨论发生过两次。

  80年代初由“潘晓”发起的那一次,参与和关注者现在大都成为社会中坚,即使无暇回顾往事,人生观大讨论对他 们生活轨迹的影响,却是无庸讳言的。

  相比之下,20年代由张君劢和丁文江引起的“科学与人生观”争论,如今却基本已经成为思想史学者书桌上的资料 了。

  不过,对比两次思想争鸣的过程和结果,我们还是不难发现,两次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讨论,虽然于论题本身并 没有得出真正结论,但对于其后的社会发展却都发生了重要作用,甚至与其后的社会进程方向暗合。

  世纪初由文化精英发起的争论,以科学人生观的凯旋结局,隐隐昭示了几十年后思想一统的局面;而世纪末主要由青 年们参与的人生观讨论,虽然在思想断裂的背景下,与几十年前的文化争议并无直接联系,潘晓“思想的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 而最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竟然与张君劢“人生观的特质是主观、直觉、自由意志,无论科学如何发展,对人生观问题只 能徒唤奈何”的观点如出一辙。

  由此,一代青年的迷惘也就引发出近30年的思想变局,社会价值观也变得越来越多元起来。

  潘晓的迷惘从一开始就呈现出灰暗的色调,“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那是一代青年在理想主义破灭之后的 必然反应。所幸的是,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用事实证明了潘晓们的迷惘其来有自,虽然关于人生观问题本身,并没有一定 的结论,但那一代青年曾经面对的不少问题,却一一解决,以至于今日几乎没有人再关心所谓人生观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由一家杂志发起的思想讨论,潘晓们的思考从一开始就带有浓烈的大众气息,思想界在这场讨论 中基本缺席,讨论的整个过程甚至显示出很强烈的“策划”色彩,只是事情发展到最后,青年们的反应已经完全不是策划方所 能控制的了。很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中央领导“猎奇”二字的批示。

  回顾往事,就像一小群农民率先发起“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面对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大众的触觉是最灵敏的, 而身处上层建筑之中的文化思想界,要在好几年之后,才在一代青年学者兴起的背景之下,发起一场“存在主义”的思潮。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观大讨论,不仅仅是一代青年思想迷惘的简单反应,其结果也不仅仅是促成了未来三十年价值 观的变迁。就思想史的意义而言,它也是几十年之后,人们接续曾经断裂思想的触媒。

  人生观大讨论之后,潘、晓二人的命运截然不同,抛开偶然性不谈,不同的经历其实昭示出二人人生观的区别。事实 上,这种区别也是那一代青年的共性:都是迷惘,每个人的方向却不一样。也正是这种不同,成为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基础。

  如今,改革开放已经进行30年,多元价值观也基本建立,不过在新一代青年坚定拥抱更为功利的价值观时,曾经引 起潘晓们迷惘的理想主义,却已经杳无踪迹。

  在大发展的时代,如此取向或许无可厚非,不过社会终究要在变革中前进,理想主义也可能再次一统天下,而对于一 个健康的社会来说,在“科学人生观”和“自我人生观”之间的平衡,我们还远远没有找到。□涂志刚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