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125期:个体户首获国家贷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2日09:36  新京报

  总第125期1983年6月国家实施允许个体经营者贷款政策,高德良成为首批受惠者,获得40元贷款扩大经营 ]

  一日三十年——6月22日

  ●1979年中国与爱尔兰建交

  ●1984年邓小平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详细阐述“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991年陕甘宁盆地发现大型天然气田

  ●1993年“银河全数字仿真·II”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

  ●1994年日本首次公开承认侵华战争期间日军曾强掳中国青壮年到日本充当劳工

  “太爷鸡”上书中央问计个体户前途

  三月,南国春来早。

  广州文明路39号“周生记太爷鸡”总店,颇有传奇色彩的个体户高德良,正忙着接待媒体的来访者。

  这位广州最早私营企业的代表之一,28年前上书国务院问计“个体户前途”,还和邓小平同时入选美国《时代》周 刊的“风云人物”。近30年商海生涯中,他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个通过临考以鉴定资格获取牌照的个体户,国内第一 批得到国家贷款的个体户,广州市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个体户,第一位向国务院提出要立法保护“非公经济”的先创者。

  回想近30年的创业史,年近60的高德良不断重复一句话,“以前我总觉得我的命很好,特顺,但现在想来还是归 功于党好、小平好!”

  焊工下海经营祖传“太爷鸡”

  “没有想到,我的出名最初源于从外祖母家学来的‘太爷鸡’”,高德良说。

  “太爷鸡”是一道驰名粤港的名菜,因创始人周桂生曾是清末广东新会县的知县,辛亥革命后丢了官,以卖熏烤鸡为 业,周生记“太爷鸡”由此得名。高德良是周桂生的外曾孙,自幼得到外祖母真传,十几岁就掌握了烹制“太爷鸡”的秘诀。

  1980年4月,已在广州锅炉厂当了一年多焊工的高德良感觉自己应大有作为,便下海创业。一个偶然机会,经妻 子提醒,他决定熏几只祖传的“太爷鸡”摆上街,看好不好卖。不料,大受欢迎。

  当时,为尽快申领到工商执照,高德良现场给前来考察的工商人员做了一只“太爷鸡”。一尝,工商人员连连称好, 当天给高办了执照。有媒体后来报道称,高德良是当时广州第一个要通过临考以鉴定资格获取牌照的个体户。

  28年后,高德良笑称,“太爷鸡”之所以能一上市就火起来,得益于自己的经营之道。他说,为了招揽生意,他请 来好些朋友要求在7月20日开业那天去买鸡捧场。一周下来,“太爷鸡”真的火了,很快进入了广州人的餐桌。

  上书国务院8问个体户“前途”

  在总店的四楼,有一间大书房。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长墙的大书柜,三个书柜各有十层,从地面直至楼板。鲁迅、 普希金、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等大师的全集尽在其中,连全套12本的《汉语大词典》也一本不少。

  指着成排的书,高德良毫不客气地说,我可能是广州第一代个体户中读书最多的老板,连《资本论》我都通读了三遍 。没有哪个老板有我这么爱读书。“人不读书,哪里有力量!”

  在他看来,1980年11月第一次给国务院写信,就是多读书的结果。

  那时,高德良的“太爷鸡”正处“事业上升期”。开业头一个月,营业额7000元。让他难过的是,雇工不得超过 8个,否则就是资本家剥削;日营业额超过100元就课以2%至3%的重税;向银行贷款3000元最后只批1000元。 一气之下,他提笔写下了那封至今看来仍具建设性与代表性的长信。

  28年过去了,高德良仍保留有那封九页纸的手写信。这封给国务院领导的信第一段是一连串共8个问句,“个体户 有没有前途?

  ……目前对个体户的税收政策是否合理?是扶持个体户,还是限制?“”这是一条新的路子。“他在信中说,探索者 的使命是令人神往,而又使人畏惧的,我愿意做一个探索者,利用中央给予广东经济特权这个优势,利用广东与港澳交接,交 通方便的特定地理条件,学会做生意,做活生意。

  高德良在信中还说,“我们的政权归无产阶级,社会生产资料国家占绝对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允许一些照目 前的理论解释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存在。将来,革命实践和由此而产生的理论对这些经济形式的解释如何,待将来去论 断。”“在目前的历史时期,只要这些‘资本主义’经济不以非法的手段去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触犯国家的法律,我们国家就 要有法律保障这类实践活动的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所有,这是我们进行经济改革和探索新路的决定因素。”当时,中国还没 有走出“左”的阴影,很多看过信的亲朋好友都为高德良捏了一把汗。高的妻子一个多月无心茶饮。因担心自己的钢笔字写得 不好,高德良请姐夫把信重抄了一遍后,1980年12月26日,他用挂号信寄往北京。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吕宗恕广州报道

  -新观察

  个体户:从偏于一隅到舞台中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个体户”这个字眼始终带有些许“弱势”或者“另类”的感觉。

  经济体制改革之初,个体工商户一度大量涌现,并在短时间内充斥了城乡商品市场。这一社会变化固然让公众享受了 便利、充足市场供应所带来的快乐,但同时有关个体户的社会信誉度却始终很低。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个体户的可信任程度要 比国营企业差,甚至是以次充好、坑蒙欺骗顾客的代名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耳熟能详的“个体户”字眼,现在已淡出了人们的日常话语。其实,个体户这一词汇诞生之初 颇具政治经济学的含义———为了界定其政治属性有别于国有和集体经济模式。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企业的政治属性早已被淡 化,个体户的原始含义也逐步隐退。

  当年的“个体户”如今也已呈现两个明显的变化,或成功地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现代私营企业,或是各种类型的以创 业、谋生为目的的初级工商业者。即便对于后者,“个体户”的字眼也不大再有人提起了。

  然而,字眼的变化并无法遮掩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尴尬。三十年前的个体户需要为基本的合法地位而努力,而三十年后 的个体工商户则为获得更加公平的市场地位而奋斗。

  国家工商总局之前发布的数据清晰地表明了这一问题:1999年全国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到2006年6 月底下降为2505万户,减少约650万户,平均每年减少87万户。导致个体户锐减的原因大致有:注册困难、政策扶持 缺位、税费负担过高。

  具体而言,从申请注册一家公司到开业,内地注册需走过7道关,需时长达111天;尽管每年国内有大量与中小企 业相关的创业基金和项目基金,但由于基层执行力度不够,这些资金往往到不了真正的中小企业手中;政府各部门的收费、罚 款数量繁多,包括工商管理费、市场管理费、年检费和质量检验费等等,巨额的开支让大量个体户陷入经营困境。

  可见,从当年政治意义浓厚的“个体户”,到今天的个体工商企业,尽管经济体制改革让公众接受了私营经济模式, 但相关的法律、政策和制度却没有对其历史贡献给予应有的关照与回报。

  回顾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往往会提及国企改革先锋的诸多故事,但是谁曾想过,要不是因为大量个体户涌现,使得垄 断国企陷入经营困境,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或许还将延迟。更为重要的是,个体工商企业承担了大量国有、集体经济所无法承 担的社会就业需求,这对于人口负担压力巨大的中国而言,贡献“善莫大焉”。

  “个体户”偏于社会一隅,这是不正常的经济现象。海外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活跃的个体私营经济对社会进步具有 重大意义,无论是微软、谷歌,还是苹果公司,这些国际企业的巨头无不诞生于微小的私人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体工商 业者才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源泉,因此,他们应该站到法律和政策舞台的中央,受到更多的关照和扶持。

  □马红漫(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

  温故知新

  个体户受歧视经营遭限制

  本报讯上海的街头巷尾,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连家铺子,卖些零星的烟酒杂货,上海人叫做烟纸店,也有人称它“夫妻 老婆店”。这些小店经营灵活:清晨,店主人起床就开门,晚上,店主人乘着凉,店门也照样开着。

  这些店还卖拆零商品,一分钱的买卖也做。

  虽然群众离不开这些方便店,可是现在它们的生死存亡却成了问题。这些方便店在政治上没有地位,经营范围上受到 严格限制,处于“吃不饱,也饿不死”的状态,门面破旧,商品零落。

  对这些连家店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政策?一种意见认为,这种个体户没有发展前途,目前经营者多已年老多病,又后继 无人,就只能听其自生自灭。第二种意见认为,实行合作化,国家便于管理,又便于安排一部分知识青年就业,可以使这些网 点发挥更大作用。

  还有些同志认为,应该让这些连家店存在下去。在政治上,应该承认连家店经营者是劳动者;在经济上,应该从居民 的需要出发,放宽对他们的限制。只要在政治上不再歧视他们,在经济收入上又有适当提高,他们的后代中就会有人愿意顶替 这个职业了。

  新华社记者张力何子葭

  人民日报1979年9月14日第3版

  那时流行

  托福考试

  流行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流行指数:★★★★☆

  作为当代大学生走出国门的一项重要考试,托福考试1981年年末第一次在中国内地举行。此后,无数中国学子通 过这个考试打开通向美国,或者说通向世界的大门。

  “托福”是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ETS)举办的一项英语水平测试,每年同时在全球各地多次举行。由于美国及一 些主要英语国家的大学招生,都以托福成绩作为语言能力的评判标准,因此,这项考试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包括中国在内 的发展中国家年轻人留学英语国家的必经之路。

  在留学热最盛行的上世纪90年代,“出国留学”成为很多在校大学生惟一的奋斗目标。而对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想去美国或加拿大留学的最佳途径就是考托福(TOEFL)。

  那些年,手里捧着一本托福考试教材,耳朵上挂着一副耳机,边走路边念念有词的“托福狂”成为很多大学校园的一 景。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