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127期:防治非典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2日09:36  新京报

  总第127期[2003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对北京[双解除],我国防治非典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 利]

  一日三十年——6月24日

  ●1989年江泽民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1991年中国首座脉冲反应堆建成

  ●1994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首册出版

  ●2003年我国防治非典工作获“双解除”

  一场抗“非典”的典型性战役

  2003年的那个春天,一种后来被叫做SARS的病毒,传播在空气中,也传播在人的心里。

  开始,人们甚至不知道它是什么,只知道它会带来死亡。医护人员甚至不知道它是怎样传播的。3月初,第一例非典 病人入京治疗带来大批医护人员的感染。

  恐惧和恐怖的信息,在手机间、网络上传播。

  那个春天开始,北京成为广州外的第二大疫区。

  作为传染病医院的地坛医院气氛紧张。

  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地坛医院就召开接收第一例非典病人的会议,会议连开了一星期。医院决定,第一例病人收治 在感染科。

  当时,49岁的李兴旺正是该科的主任。

  “蹚雷”

  “当时没有意识到非典到底有多么严重,但已经感觉到它肯定不是普通的传染病。”李兴旺坦言,在他的潜意识里, 对这种病有本能的畏惧。

  3月26日,李兴旺接到了医院领导的通知:卫生局已定下地坛医院专门收治非典的外宾、干部、港澳台病人,第一 例病人当天就会送来。

  医院领导问李兴旺:“有什么困难吗?”他说:“给我几个大夫、护士。”

  整天和传染病打交道的医护人员知道,这一次,要用肉身“蹚雷”了。

  不过,当天,感染科的大夫护士们忙得没工夫恐惧——医院新开了整整一层楼作为非典病区,除了房子,里面什么都 没有,从一张病历纸到几十张病床,全都要临时准备。

  短短4个小时,病床、器械和药品纷纷搬进来。

  医护人员还匆忙接受了一次特殊培训:怎样穿防护服,采取怎样的隔离标准,治疗过程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因为完全没有经验,所以只能尽量多考虑一些,能想到的都做了。”李兴旺回忆。

  准备工作完备,医院忽然通知:病人不来了。

  大家各自带着复杂的心情回了家。

  当晚,李兴旺把自己到非典病房工作的事告诉了妻子。轻描淡写的语气并没骗过也在地坛医院工作的她。

  妻子半天没说话。

  “她知道我的性格,劝是没有用的。我想再和她聊几句,劝她放宽心,”李兴旺说,就在那时,电话响了,医院打来 的,说,病人马上就来。

  他骑上车就往医院跑。

  3月26日晚上9点多,一个地坛医院人都无法忘记的时刻,感染科收进了院里第一例非典病人———是个外国人, 发着高烧,呼吸困难。

  那天,大夫护士们多穿了两身衣服:防护服、隔离服,一个个看上去像宇航员。脸上的N95口罩深深压进皮肤里, 彼此只能看到一双眼睛。

  “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知道我的一言一行对他们有多么重要”。李兴旺说,他带头进了病房,接着大家也走了进去。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相丽丽实习生朱柳笛

  -新观察

  非典推动行政应急体制进步

  30年改革的核心脉络在于政府改革,而发生于2003年的非典风波,无疑是政府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那场罕 见的危机,严重威胁到公众的生命健康和公共秩序,而政府在危机的应对中,却遭遇各种体制积弊的掣肘,发现整个行政体系 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不足,从而促成了又一波的政府改革。非典的代价是沉重的,可它并没有白白付出,它大大推动行政应急 体制的进步,使得我们在后来的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受益匪浅。

  非典危机让政府明白,信息公开在突发事件应急中不可或缺。非典爆发之初,信息公开缺位导致流言四起,当时一条 “广州发生致命流感”的短信一日之内的传播量达4000多万条。然而,在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真相后,恐慌几乎在一 夜间就趋向平息。

  信息公开为抗击非典立下汗马功劳,促进了信息公开法制化的加速,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国家 建立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全面;紧接着,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确立,打破了只有外交等个别 部门才专设发言人的惯例;2005年,国家保密局、民政部宣布,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员总数,不再作为国家秘密事项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7年4月5日公布并已于今年实施。

  年初的雪灾和5·12震灾中,信息公开初步取得成效,获得广泛肯定。

  非典危机使政府看到提升行政应急能力的紧迫性。非典之后,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应急预案,200 5年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年末成立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07年 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而有关公众应急演练的新闻几年来频现于媒体。这些应急制度也检验出了实 践中的诸多不足,例如年初的雪灾暴露出,灾害应急一旦跨地域和跨部门时,往往存在沟通和协调障碍,而5·12地震也说 明,公众避险能力训练,亟须加强。

  非典危机使政府认识到,应急需要以日常确立起的强大公共管理水平作为后盾。非典之所以造成空前危机,应急准备 不足是直接原因,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薄弱,抗风险系数太低则为根源。当时,发达国家由于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的先进,因在 面对非典时,比我们从容得多。其实,地震也一样,地震之后的快速救援固然重要,可政府如果在平常时期对建筑规划防震避 震等公共管理层面有着高水平,那应对震灾必能事半功倍。

  优良的行政是公众的福祉的最终保证,无论是在平日里还是危机时,所以非典以后,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动作频繁, 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大幅增加,原来几乎已瘫痪的农村卫生防疫体系重新“站了起来”,今年的大部门制改革也掀起新一 轮行政体制改革的序幕,高效、负责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快马加鞭。

  在这样一个高风险的时代,危机总是防不胜防,然而,只要应对得当,勇于在危机中不断反思进步,把危机变成革陋 除弊的契机,危机其实无足惧。从这个意义上说,非典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资产,值得好好继承,发扬光大。

  □韩涵

  民间记忆

  隔离一周,不知送饭人长啥样

  非典肆虐北京的那年,我读大三。

  那情形绝对可以套用一个很俗的词——一夜之间。紧张的空气蔓延着。

  当我听从家人打来的电话,决定去买板蓝根的时候,所有厂家、所有生产日期的板蓝根已在脱销了。

  接下来口罩脱销,消毒液脱销……最后,家里用特快专递给我从老家发来了50个口罩,10大包板蓝根。那时,有 个同学的妈妈,甚至给她寄来一些奇形怪状的草,说是偏方,可以治感冒发烧咳嗽。

  三四月份,上课仍在坚持,只是老师不再对出勤率做硬性要求,学校还要求大家要隔位就坐,老师必须戴口罩。

  偶尔上趟街,会发现公交、地铁人好少。更多人骑自行车出门,大多全副武装———口罩、帽子、手套。而你要是在 公共场合不小心咳嗽一声,立即引来一片目光。

  5月份就全面停课。

  那时我们的任务是每天互相监督报告体温、给宿舍消毒。6月的一天中午我忽然觉得很无力,一量体温,我们都被吓 坏了:38.5度!

  在校内发热门诊,第一次量,38度。等待第二次量的间隙,我脑子一片空白,想起爸妈,但不敢打电话,胡思乱想 着,眼泪忍不住流下来。

  大约一小时后,我的体温迅速降了下来,37度。当时的惊喜无法形容,不过我仍被要求隔离观察一周。

  那一周,我和十几个同样发热的同学住在北大招待所,一人一个单间,每天三餐有人按时放在门口,但我一直没见过 送饭的人长什么样。

  等我被“放出来”的时候,全民抗击非典的战斗,已经到了末期了。

  □方斫

  那时流行

  唐装

  流行时间:本世纪初

  流行指数:★★★★☆

  2001年10月,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国家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齐刷刷地穿着大红色和宝蓝色的中式对 襟唐装,刹时光彩四射。此情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传遍全球,中国唐装迅速流行。

  紧跟潮流的国人对此马上“动心”,都忍不住想自己也穿上中式服装“美美”。一时间社会各界对唐装热情高涨。本 来,旗袍马褂节日里不见得能穿几回,那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纷纷上了大街。此情此景也令纺织企业大悦,开足了马力生产。一 时间,甚至各种场合,大街小巷,都能看见唐装的影子。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