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140期:老板当劳模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3日09:21  新京报

  私企经理叫板博导力挺“老板当劳模”

  2000年1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名为《私企老板当上了省劳模》的新闻。

  报道称,1999年8月中旬,由浙江省各地层层推荐上来的劳模名单,经省劳模评选委员会办公室初审后,送到省 长柴松岳的案头。这份名单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的代表,唯独没有私营企业经营者。

  “评选说明”一栏中注明:私营企业经营者不列入劳模评选范围。

  “为什么私营企业经营者不能评劳模?”柴松岳问,前来送名单的人回答说,私营企业经营者评劳模,过去没有先例 ,全国各地没听说过。

  “没有先例可以有先例,全国没有的,我们浙江也可以创造。这些年浙江的私营经济还不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柴松 岳说。

  劳模的名额全评满了,省长的话让前来送名单的人很为难。

  “名额可以考虑增加。优秀私营企业经营者不在乎劳模的生活待遇和奖金,他们要的是一种荣誉和社会的认可。政府 要创造一种平等竞争的环境,不得歧视个体私营经济。”柴松岳态度明确。

  最终,浙江省共有12位私营企业经营者当上了省劳动模范。

  教授认为老板不是劳动者

  这条新闻见报几个月后,由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的《真理的追求》杂志,于2000年在第6期上刊登 《资本家能当劳动模范吗?》的质疑文章,文章称私营企业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私营企业主与工人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剥削 与被剥削的关系,私营企业主是剥削者,所以不能当劳模。

  文章作者周新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这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文章发表后迅速掀起了一场讨论。

  2008年7月4日,年过古稀的周新城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末,社会上对于私营企业、私营企业主的认识,并不 统一,存在着争论。一些私营企业主说“自己工作也很忙、很累,也是劳动者”。

  “不能因为忙,私营企业主就成了劳动者。”当看到人民日报的新闻后,作为马克思主义专家的周新城觉得,应该站 出来说话,“连劳动者都不是,更别说劳动模范了。”

  周新城并不想否定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的贡献,也不认为私营企业主低人一等。他认为,私企老板不是劳动者,这 种根本的是非问题不允许创新。

  为此,周新城找到全国总工会,质问工作人员,私营企业主若能评劳模,“那私营企业主能加入工会吗?”

  直到现在,周新城仍然认为,这是一位学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耿小勇北京报道

  -新观察

  超越“劳动者”争论真正融入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虽然经历了很多曲折,但由于其产权明晰、经营灵活、负担较少,有较强的市场 竞争力和自我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因此,在不断地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消费需求的同时,迅速地实现了总量扩张。

  据媒体报道,进入新世纪,私营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影响更大,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水平,2006年 ,已占经济总量的65%左右,占经济增量的70%至80%.总而言之,私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力 量。

  私营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在不断成长。2006年底,私营企业的投资者已 有1225万人,这个新的社会阶层也必然要争取与他们的经济地位相当的社会地位。于是,通过当选全国的和地方的劳动模 范,也成为他们谋求取得政府和社会的承认,以求在中国的主流社会中站稳脚跟。

  但是,私营企业主能否当劳动模范,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中引起了一场大争论。一派的观点是:私营企业是资本主 义性质的,私营企业主与工人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私营企业主是剥削者,所以不能当劳动模范;另一 派的观点则相反:私营企业主也是劳动者,因此能被评为劳动模范。

  在一段时间内,“反方”即上述前者的意见大占上风。但是,如前所述,在当代中国引发的这场关于“劳动”的讨论 ,其实质是企业家或曰私营企业主在争取与自己对中国社会的贡献相匹配的“合理合法”的社会地位,他们想通过以“劳动者 ”的身份参与评选“劳模”来“回归”社会并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私营企业家的这种要求作出了回应: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 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随后的2005年,私营企业主第一次被纳入全国劳动模范评选范围。

  撇开争论中“反方”浓烈的意识形态立场,争论的焦点实际上集中在私营企业主的经营行为是否是劳动。

  确实,在一些《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常常提到:劳动是指生产过程中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总和。经济学家通常将 劳动和企业家行为区别开来,企业家行为通常指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行为,以及企业家承担风险的意愿。按照经济学的观 点,似乎“企业家行为”与“劳动”并非一回事。

  同样作为民营企业家的卢德之博士写了一本《资本精神》,书中提出:一个人不管有多少财富,如果和社会无关,也 许有人羡慕你、佩服你,甚至妒忌你,但是社会没有理由一定要敬重你。

  因此,他提出了民营企业家“超越性”的理念:超越性就是人基于渴望自己的生命有更深刻意义而从更广阔的视角来 看待自己、对待财富,在条件许可时最大限度地回馈社会。于是,他提出要“拼命地赚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为神圣的事业 而花钱”。如今,卢德之以投入2亿元创办慈善基金会的方式正在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或许给我们一个启迪,中国的私营企业主究竟应该用什么方式来使自己真正地融入社会。

  □唐钧

  7月7日一日三十年

  ●1981年国务院下达鼓励个体经营的规定

  ●1982年电影艺术家金山逝世

  ●1992年原野股票暂时停牌,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开埠后第一个被停牌的上市公司

  ●1995年长江下游出现建国后第二大洪水

  ●2007年世界新七大奇迹在葡萄牙里斯本揭晓,中国万里长城以得票最多名列新七大奇迹之首

  民间记忆

  “私营”悄然变“民营”

  一名私企老板透露,2000年,社会上掀起“私营企业主是不是”争论,他也很关心,虽然不敢公开像蔡永胜那样 大胆说话,但经常打听这场争论的结果。

  这名老板称,私营企业主十分看重劳动者这个称谓。面对现实,他也时时在想,自己属于什么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 建设者?

  还是资本主义剥削者?

  温州的一位私营企业主回忆,大多数温州老板创业开始都是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干起来的,赚钱赚得很辛苦,当地 有个说法,“当老板,睡地板”。

  “我们怎么就不能是劳动者呢?”他说他也想不明白。

  “7·1”讲话,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私营企业主的建设者身份被确认。

  2002年,曾经有人建议将“私营经济”、“私营企业”、“私营企业主”的称谓,改为“民营经济”、“民营企 业”、“民营企业主”,理由是“私营”的说法容易与“资本家”、“剥削”等混淆。

  “我们喜欢民营的说法。”多名私企老板坦言,虽然两者传达的意思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现在他们开会、谈话时都爱 用“民营”两个字。

  “自己听着都舒服。”

  一名私企老板说。

  □本报记者耿小勇

  那时流行

  考研热

  流行时间: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

  流行指数:★★★★☆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大学生扩招让就业形势变得严峻,大学生选择报考研究生,当时大学生见面的问候语都 变成了:你考研了吗?

  据统计,1997年硕士研究生的报考数为24.2万人,1999年为31.9万人,2000年增至39.2万 人,2001年有46万人报考,2002年62.3万人参加激烈竞争,2005年首次超过100万人,2006年更是 达到127.5万人。2007年增幅首次放缓,比上一年只增加了7000名报名者。2008年,考研人数首次出现下降 ,比上一年度下降8.2万人,考研热随后退烧。专家说,中国出现的考研热现象和前几年在欧洲北美出现的考研热情况相似 ,工作机会增多时,考研人数就会下降。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