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143期:邮政编码全国推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3日09:21  新京报

  一串六位数字,一度遭遗弃六年。邮政编码从一开始就有些不招人待见。

  “这动脑筋让记的东西,谁会喜欢呀?”信封上添加的六个编码对于寄信是一件麻烦事,老百姓不大乐意。

  邮局分拣员也犯愁。已经退休的房世林说,要把全国281个邮区的前三位编码记熟,足足需要半年时间,“这可不 是件轻松活儿”。

  从1978年开始,邮政编码在江苏、辽宁、上海三地试行。

  1980年7月正式在全国推行应用。但是推出不到半年,这项花费了大量精力研制的邮编制度因为各种原因戛然而 止。

  “推行邮政编码,是大势所趋”,中国通信学会邮政委员会学术部主任顾联瑜说,邮政编码是为了实现邮件分拣自动 化和邮政网络数字化,加快邮件传递速度。“但在推行之初,确实不被看好,没带来方便反而添加了负担”,最终被“打入冷 宫”。直到1986年,邮电部才决定重新推出。

  无码时代

  遇字迹潦草请老分拣员猜

  家住正义路的高阿姨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邮差印象深刻。她说,那时送信遇着楼房的,邮差就在楼下喊声“某某单 元来信了”,要是在平房区,邮差就大喊收件人姓名,自然有人给他指出具体哪间平房。“完全用不着邮编,写上地址就够了 ”。

  在宣武区永安路邮局机关楼里,已经退休的老刘略显夸张地对着墙面比划着飞信的动作,“唰唰唰,闭着眼都能把信 投到相应格子里”,老刘说,邮局以前设有分拣处,分拣处的墙上镶着一格一格的木格子,上面写着地方名字。分拣处有位老 处长,站在一米开外,瞄一眼打头的地名,随手就能把信飞到正确的格子里。

  时过境迁,北京邮局分拣处也是三易其地。1976年以前,它在前门公安街1号,后来搬到天桥,1984年,分 拣处又移到北京站。

  房世林退休前,就是北京邮局分拣处的一名负责人。邮政编码没有实行之前,分拣信件有粗分、细分之别。粗分只要 按打头的地方来分,粗分之后运到外省再细分。每个分拣员大抵要分拣50个地方的信件,诺大的墙面上满是格子,分拣员带 着指胶套往格里分信,“格子在心里,哪放哪很清楚”。房世林说,分拣员工作量不计件,记重量,每人一天要分拣七八百公 斤的信件。

  当时,由于国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地址栏里经常夹着错别字,还有的则写得十分潦草,没法辨认。那时就得请邮 局的老人出来,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分拣员,只要拿着信件稍微一比划,就大概能猜出写的是什么字,而且猜得八九不离十,信 件大多会送对人家。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林阿珍实习生张玉北京报道

  -新观察

  公共服务不等于公共行政

  前不久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若干年前某乡镇邮局,一老农前来寄信,不知道邮票用来干什么,工作人员说贴在那里 就行了。后来检查出他的信没贴邮票,找半天才发现他把邮票贴在柜台上了。

  作为一个笑话,这个故事嘲笑乡下人没见过世面。但是严肃地讲,它是一个失败的公共服务案例。邮局工作人员随口 一句贴在那里,并没有针对老农的具体情况(也许从来没有寄过信)提供服务,所以没有效果。

  邮政编码的推行也是如此。我国邮编从1974年开始研制,1980年正式推广,但是很快被叫停,直到1986 年才重新启动。被叫停的原因是,很多人不理解它的用处,理解了的更不愿意配合。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提高分拣速度和 正确率。但很多人认为,你这是“一家方便万家难”,找领导告状去了。

  可能有人会从中得出一个结论:你看看我们国家的人口素质多么低,现代化建设的阻力有多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 是一个事实。但是哪里有现代化之前就已经很现代的观念和行为呢?正如大家都会嘲笑那个老农,却很少思考邮局工作人员的 问题一样,我们更应该检讨,而基本上没有检讨过的事情是:针对这样的国民,我们是否提供了到位的公共服务?

  尽管提倡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但很多政府部门并不明白什么叫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并不等于公共行政。它是利用公 共资源和行政手段的一种社会生产过程,是有政府行为介入的一种服务机制,而公共行政则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权力机制。前者 提供的是服务,后者提供的是规则。规则往往是强制性的,而服务则应该是可选性的。

  邮政编码的推行是公共服务和公共行政的结合,最终会成为一种行政规范,但是刚开始推广偏重于服务则更好一些。 首先,应该讲清它的好处:快速而准确,省时省力省钱。接下来要回答的问题是:你一下子省出来这么多,对我有什么好处? 假如在开始阶段实行可选制,正确填写邮编的人,可减少两分钱邮资,也就是好处大家分享,那么我相信告状的人就会少一些 ,愿意填写邮编的人就会多一些。当然,也许还有更好的办法,但一定不是一句“写在那里就行了”,然后抱怨民众没有现代 观念。

  □老卡

  一日三十年--7月10日

  ●国际级运动健将名单公布

  1985年7月10日,我国第一批国际级运动健将名单公布。这份由国家体委批准的名单共计42人,乒乓球名将 蔡振华、何智丽、江加良,羽毛球名将李永波、李玲蔚,田径选手王世杰,举重运动员邹志刚等榜上有名

  ●三峡工程首次并网发电

  2003年7月10日1时31分,长江三峡工程第一台发电机组———装机容量70万千瓦的2号机组并网发电。 三峡工程的总装机容量1786万千瓦,几乎超过当今世界最大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的一倍,建成后中国人均年增发电量近7 0度

  温故知新

  邮编推行过急邮电部自责

  本报讯自从《市场》报和本报刊登了读者对邮政编码工作的批评意见后,邮电部多次开会讨论,表示要纠正推行编码 中的一些错误做法。

  邮电部认为,推行邮政编码,方向是正确的,问题是在推行过程中操之过急,脱离实际。

  解放以来,我国邮政信函业务不断增长,由于手工分信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严重影响信函的处理和传递速度。要改 变这种落后状况,就要逐步实行信函分拣机械化、自动化。但是在推行中急于求成,错误地提出要在今年年底使编码率达到6 0%到70%的高指标,因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邮电部经过研究,部领导人作了自我批评,承认在推行编码中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反映了部领导人的官僚主义作 风,表示要纠正错误,改进工作。

  目前,邮电部已通知各省、市、自治区邮电管理局,对不写编码或未用标准信封的信件,要照常收寄投送;对推行邮 政编码还要进行宣传,以便逐步普及。

  那时流行

  台湾民谣

  流行时间:上世纪80年代

  流行指数:★★★★☆

  台湾民谣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末,其中尤以校园民谣最具代表性,那时台湾大批音乐人才脱颖而出,高中以上的学 生近乎人手一把吉他。他们的创作点针对日常生活、自然风物、自身感受,风格清丽脱俗,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

  台湾校园民谣在大陆流行是80年代初。从那时开始,一大批校园民谣在校园和大街小巷传唱。

  《外婆的彭湖湾》、《乡间小路》、《赤足走在田埂上》、《三月里的小雨》、《捉泥鳅》、《爸爸的草鞋》、《童 年》、《光阴的故事》……和这些民谣一起被人熟知的是叶佳修、罗大佑、王梦麟、齐豫、潘安邦等一大批音乐人。

  时隔近30年,那个时代已不可复制。但这些歌谣至今仍时常被翻唱,勾起一代人的回忆。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