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144期:“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3日09:21  新京报

  1984年7月,中央在北戴河开会讨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提纲,当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 届三中全会通过了这个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第一次写进党的决议。

  文件明确提出了中国要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变了原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成为改革 开放的纲领性文件之一。

  “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对于中央的这个决定,邓小平 这样评价。

  【缘起】

  提“商品经济必将万古长青”如泥牛入海

  “起草过程中,对要不要提商品经济争议很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体改委原委员杨启先参与了 这个文件的起草,他说,就是在文件出来后,争论也没有停止。

  作为经济学家,杨启先认为这个《决定》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些问题需逐步解决,但提出了“商品经济”概念是 很大的突破。

  然而,这样的突破却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

  “商品经济必将万古长青。”早在1962年,广东社科院原副院长、经济学家卓炯便提出了要建立“有计划的商品 经济”。但在那个年代,卓炯的声音如泥牛入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空气开始活跃,学界开始重提商品经济。

  卓炯1979年春又撰写了著名论文《破除产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同年,在无锡召开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规律讨 论会上,厦门大学教授胡兆培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一年后,时任社科院副院长的邓力群在《财贸战线》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也主张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但这 些见解没有被采纳。

  1980年5月,被称为改革开放重要参谋的原国务院体改办(原国家体改委前身)成立,也希望在“商品经济”问 题上作些努力,但没有成功。

  杨启先说,体改办在1980年9月8日起草了成立后的第一个文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第一句用了 经济学家薛暮桥的话:“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经济。”

  但在各省书记省长的座谈会上,对此分歧很大,文件也只好搁置另议。

  1981年,杨启先就任体改办规划局长,提法就谨慎多了,只能说我国“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或者说充分发挥商品 货币关系的作用。”

  【重提】

  主张“商品经济论”被批“知识分子劣根性”

  到了这一年底,“商品经济”仍是一个禁忌的话题。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能冲击国家计划,农民只能在国家计划的范围内活动。”1981年11月2 2日,陈云在与各省书记座谈会上也强调要“按计划办事”。

  “那个阶段,理论界也受到了极‘左’思想的干扰。”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说,一位中央领导曾批判经济学家 关于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观点,说这些主张势必“模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

  最终,1982年9月1日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中,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指出“中国在公有 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

  1982年、1983年间,媒体对商品经济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因主张“商品经济论”的经济学家薛暮桥还被批 评为“有知识分子的劣根性”。

  在受到批判之后,薛暮桥最终作出了让步,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特征不是商品经济,而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 有制基础上、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计划经济”。

  1982年和1983年对商品经济的批评有一个大的背景,这就是“清除精神污染”。1983年在清除“精神污 染”运动时,商品经济就被当成了精神污染之一。一位德高望重的南开大学教授就在《天津日报》上发表文章,批评经济理论 界的精神污染。

  其间,高层内部把经济学家分为四类,坚持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的作为第一类,主张商品经济的则列入第四类。

  【起草】

  “思想解放不够”改革文件起草小组调整

  到了1984年,即将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在讨论会议究竟研究什么问题时,邓小平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 经济的改革上起了很好的作用,十二届三中全会最理想的是搞个改革的文件,搞个对全党起到巨大鼓舞作用的文件。

  杨启先回忆,商品经济论在当时理论界已屡有提及、但中央文件尚未写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遂向中央建议 ,要专门搞一个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个决定从1984年6月份开始起草,杨启先被调入到起草小组。

  根据邓小平的意见,中央成立了以胡耀邦、赵紫阳、胡启立、胡乔木、姚依林、田纪云组成的文件起草领导小组,先 后找有关部门、省市的领导开座谈会。

  起草小组先写提纲,但讨论了多次也跳不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路数。这时,有人提出要在商品经济 问题上有突破。尽管如此,但起草小组内部仍形不成统一意见。

  1984年七八月间,中央在北戴河开会讨论这一问题,胡耀邦主持,两次讨论之后,胡耀邦对没有跳出计划经济圈 子的提纲仍不满意。他强调,这是一个历史性文件,一定要写好。

  原起草班子思想解放得不够,胡耀邦调整了起草小组的负责人,改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林涧清为首,同时增加郑必 坚、龚育之、林子力、滕文生、高尚全等人进入文件起草小组。

  1984年8月以后,新的起草班子开始工作。

  时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的高尚全,提出“改革就是要为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扫清道路。”要把商品 经济写进决定,在“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这句话之外,还要加上一句“只有发展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但仍有人反对写进商品经济,主要是害怕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混同起来,会变成资本主义。“因为反对的人官都比我 大,所以我没有办法了。”高尚全说。

  【讨论】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宪法不抵触”

  事后,高尚全想了一个“计策”,建议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的名义,在西苑饭店开 了个理论研讨会,力图通过理论界的意见影响起草小组的意见。

  研讨会请了20位学者专家参加会议。会上,高尚全阐明文件应当在理论上有突破,应当明确地把“商品经济”写上 去。大家讨论意见很一致,认为发展商品经济是个必然的途径,社会主义经济必须要经过商品经济的阶段。

  此外,研讨会也讨论了另一个问题,指出十二大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不对称,也不科学。 一个是社会制度,一个是手段和方法,二者不对称。

  从北戴河回到北京以后,起草小组在玉泉山工作期间,胡耀邦、赵紫阳又分别上山主持起草小组进行讨论,当谈到计 划与市场的关系时,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说,倾向于写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其间,赵紫阳听过很多建议,于光远、童大林等人开过一个会,坚决主张写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给赵紫阳写了一个 会议简报。

  与起草小组最后一次讨论时,还请去了邓力群,赵紫阳首先问大家理论上有没有问题,杨启先说“能站得住”。赵紫 阳问和宪法有没有抵触,郑必坚说“没有矛盾,宪法上没有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最后又问邓力群有什么看法, 邓力群说,他1979年就是这么提的。

  【出炉】

  中央决议正式成文前夕临时加句话

  1984年9月9日,赵紫阳给胡耀邦、邓小平、李先念、陈云4位常委写了封信,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表达了4层 意思。

  其中,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要通过价值规律来实现,要运用价值规律为 计划服务。”“‘计划第一,价值规律第二’这一表述并不确切,今后不宜继续沿用。”

  邓小平、陈云同志在他的信上画了圈表示同意。9月11日,中央召集了约1500人,讨论了征求意见稿,人员包 括在京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中顾委委员、中纪委委员、中央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各省市区、各大军区同志,以及26个 大企业的负责人。

  通过讨论加强了对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城市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决定在十二届三中全会把“有计划 的商品经济”写进《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去。

  同时,把原稿第四部分“改革计划体制、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标题改为“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

  “但写进决定了不等于大家的思想都想通了。”杨启先说,由于一直有争议,《决定》正式成文的前一天晚上,又加 了一句话“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银行、土地、矿山不是商品。”这实际是说商品经济仅限于生产产品的领域,而 不包括生产要素,不是完全的商品经济体系。

  《决定》的历史意义不容抹杀,尽管存有局限,但在一提商品经济就害怕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背景下,承认这样的观点 使文件成了“有历史意义的一个文件”,并为后来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本报记者钱昊平北京报道

  -新观察

  改革需要自由的理论辩论

  今天,人们随口就说“市场经济”如何如何。但在二十年前,人们几乎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即便是关于“商品经 济”这么一个过渡性概念,人们就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说起来,尽管没有商品经济的概念,但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前,中国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基本上是市场经济制 度。自那之后,则建立了另外一套截然不同的制度,这套制度以财产公有、集体经营、国家计划为支柱。

  在这种体制下,每个人都在“单位”之内,由政府安排工作;各种资源也都由政府安排,政府也负责向每个人分配工 资和消费品。那么,很自然地,在这种制度下,是不存在个人、企业之间的自由交易的,因而,各种资源、产品就都不是商品 。没有自由交易,就没有商品。

  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这种制度无法正常运转。就像哈耶克所分析的,对复杂的经济活动制定全盘计划,根本就是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貌似科学的计划经常会导致混乱和低效率。

  于是,人们就想出了“商品经济”这个概念。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尽管有相通之处,但差异也很大。市场经济所描述 的是一套较广泛的制度安排,商品经济一词则只突出了其中的一点:资源、产品可以交换,它更多的是一种在公有-计划制度 框架内提高生产效率的手段,而不是一种关于社会组织经济活动的整全性制度安排。

  很容易理解,在五十年代之后的环境下,经济学家们只能讨论“商品经济”这个概念,即便如此,讨论也充满风险。 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在旧体制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洋跃进又失败之后,政府重新寻找经济增长之道,经济学家才 再提商品经济话题。最终,到了1984年,高层才正式承认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经济学家对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的理论努力甚至可以用“悲壮”一词来形容。哪怕是提出商品经 济,也是要冒风险的。而恰恰是这种风险过大的制度环境,经常使实践出现偏差。因为,环境限制使得经济学家们无法对理论 进行公开的、深入的辩论,更无法让公民在公共空间内参与讨论。依据这样的理论和认识所制定的改革措施,经常不能对各种 可能出现的问题预作筹备。

  更多的时候,学者透过理论研究和各国实践明明知道解决某些问题正确制度设计,但面对理论禁区,只好违心地以理 论迁就环境,对正确的制度设计肆意裁剪,结果所提供的改革方案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制造出不少问题。

  中国改革要取得良好进展,至少需要一个条件:学者们能自由地就改革所涉及的理论进行辩论,公众也能够以其常识 影响、参与这种辩论。□秋风

  一日三十年--7月11日

  ●张华救人牺牲

  1982年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因跳入化粪池营救一位不慎落入池中的老农而牺牲。随后在全国引发了 一场“大学生舍身救农民是否合算”的争论。

  ●邓颖超逝世

  1992年邓颖超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刘翔破纪录

  2006年刘翔在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洛桑站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以12秒88的成绩刷新了12秒91的世 界纪录并夺得冠军。

  温故知新

  河北要求干部钻研商品经济

  本报讯在农村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中,河北省委为了使各级干部的思想和工作适应新形势,增长知识和 才干,一年来,组织进行商品经济调查,学习商品经济知识。

  在贯彻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河北省委强调各地、市、县委书记都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面临的新情况、新问 题,亲自动手写调查报告。经过这些工作,许多同志深切认识到,发展商品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面临商品经济发展的形势,不少同志仍只习惯于统购包销的一套工作方法,不懂得考察市场的需求,不懂得预测市场 的变化,产品大量积压才知道多,市场严重脱销才知道缺。有的把暂时有销路,不久就可能滞销的产品,当成自己的优势。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省委组织开展商品经济调查,对主要工农业商品的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市场销路,逐项进行分 析。

  ———摘编自《人民日报》

  1983年12月11日第1版,原题为:《河北省委提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钻研经济当实干家开展商品生产调查 增长经济知识和才干》

  那时流行

  摩托车

  流行时间:上世纪80年代

  流行指数:★★★★☆

  改革开放后,在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的中国,摩托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性交通工具 。20世纪80年代,反映广州当年都市生活的电影《雅马哈鱼档》中,摩托车、个体户成为广州领先全国的符号。

  随后,摩托车在全国范围内风头十足,套着头盔在风中疾驰的青年,曾经让无数青涩少年心驰神往。

  如今,中国已成世界第一摩托车生产和消费大国,2007年的产量是2500万辆,社会保有辆超过1亿辆,占全 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摩托车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汽车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