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147期:《少林寺》公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3日09:21  新京报

  总第147期[1982年7月,电影《少林寺》热映,首批热血少年奔至少林希望学武]

  一日三十年——7月14日

  ●1994年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夜勘险堤时牺牲

  ●1998年厄尔尼诺(一种气候异常现象)肆虐全球

  一部电影开启的少林复兴之路

  那是1980年,与俗世一样劫后不久的少林寺,迎来了一批扛着摄像机、牵着马匹、自带僧袍的客人。

  半个月的逗留之后,他们走了。

  这座千年古刹的生机重焕,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两年后,一部叫《少林寺》的电影上映,出现了“万人空巷看少林”的壮观情形。

  之后,无数热血青年蜂拥至少林,游客也纷至沓来。

  依然破败的寺院,在尚未准备好的时候,匆促走上了高速发展的行程。

  那僧

  是1960还是1961年?

  年逾七旬的释永乾已记不清自己到少林的准确年份。

  不过,他至今难忘当初寺里艰难的境地。

  建于公元495年的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因位于嵩山少室密林中,故名“少林”。唐初 ,少林十三棍僧保护李世民立下功劳,得到朝廷支持,发展极快。明代达到鼎盛。到民国时期,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 林寺,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钟鼓楼等二百多间殿堂及许多珍贵文物化为灰烬。

  劫难后的少林,此后半个世纪也未等到复兴的机会。

  “文革”是宗教信仰自由受限的时期,当青年释永乾以帮忙种地的名义进寺时,少林寺只剩千佛殿、白衣殿、和被文 物部门占用的方丈室。佛殿前的院子里,长满了两米多高的野草。

  由于灾荒和政策原因,僧人们能走的都走了,回家搞生产去了。只有13名老弱僧人留了下来。

  “老的老,瘸的瘸。”释永乾回忆,几个老僧,人人一根拐棍。

  喂猪、种玉米、种豆角,连千佛殿门口都种上了倭瓜。双目皆盲的当家和尚行正,每天抓着驴尾巴来回百十里驮煤卖 煤。

  即使这样,释永乾年年还要跟着师傅行正,背着布褡去附近村民家借粮。

  进寺好几年,释永乾都和大家一起,睡在佛殿屋檐下草草搭起的地铺上。

  苦日子过了许多年。释永乾的记忆里,改革开放开始后,很多大事几乎前后脚地发生了:文物保管所从寺里搬出去了 ;政府决定给9个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僧按月补生活费;少林寺开始自己管理门票收入,每张票3分钱。

  很快,寺院僧人到了28人,没多久,又到了60多人。

  1980年,发生了一件趣事:释永乾头一回见到了拍电影的。

  那帮人带着马队,扛着摄像机,说是要拍一部与少林寺有关的电影,一待就是半个月。

  他们有大箱大箱的僧袍和战甲,什么都不缺,只除了演和尚的群众演员———少林寺是找不出那么多人的。

  演和尚必须剃头,剧组最后出了重赏:愿剃头的,一个人10元钱。

  两年后,以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为题材的电影《少林寺》上映,少林寺的僧众们也受邀去看了电影。

  看完以后,群僧大哗,有人说太好了,功德很高,有的说太坏了,罪孽深重。

  据说,还有记者写了《少林和尚评〈少林寺〉》的报道,引起很大关注。

  当少林子弟争议纷纷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这部一张票一毛钱的电影,取得了1亿元的票房。

  影片一票难求的同时,一股“少林功夫热”,也如风暴般袭来。

  那武

  1982年夏天,当第一批热血少年终于到达少林寺时,破败的寺院、清苦的生活或许是对他们的婉拒。

  “多数待了五六天,短的待一天就走了。”释永乾回忆。

  1982年夏天开始,寺里忽然天天都有少年登门,一来就说要学少林功夫。

  少林寺文化传播公司主任研究员王海河(法名释延河)还记得,他读初一的时候,同级一个学习很好的男同学忽然离 家出走,去少林寺拜师学艺了。像其他人一样,那同学最后也被父母找回去了。天天有人上门要求学功夫的情形一直持续了三 五年。

  最后,行正和尚在严格几项寺规时,特别强调收徒受戒时,必须其父母真正同意。

  也有少数执著的求艺者,一住就是两三个月。

  “最后还是一个也没留”,释永乾说。

  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少林功夫的典籍、传承,经过多年动荡,本身已临气息微弱的境地。

  禅、武、医,是少林寺的三大宝贵财富。1986年,少林寺开始组织人力物力,挖掘、整理少林武术典籍。当年, 少林寺拳法研究会成立,第二年,少林寺武术队成立,这就是后来的少林寺武僧团。

  很多“文革”时离开寺院的武僧们又重返佛门,少林功夫又走上了发展之路。

  2008年7月,一个炎热的下午,一群年少的武僧们在东院一间演练厅习武。大厅四周陈放着软垫和各式兵器。

  架势十足的呼喊之声从一张张年轻的口中不时传出。

  最近,武僧团的训练尤为密集。每天达到八九个小时。因为奥运期间,他们要去北京表演。

  27岁的释延秀站在一边督促,严厉的目光扫来扫去。

  到少林十几年,释延秀已去过20多个国家演出了。在即将播出的36集电视剧《少林僧兵》中,他是洪金宝的替身 。

  现在,少林寺武僧团规模达到百人,每个武僧都有约十几套技艺傍身。作为一张有效的外交名片,30年来,武僧团 已出访了七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那寺

  随着门票由3分钱到1元到40元,直至现在嵩山少林景区联合门票100元,释永乾感觉到寺里慢慢好起来了。

  据统计,《少林寺》电影播出后,1983年,寺里的游客人数是前一年的四倍,随后3年里,总共有300万人游 览少林寺。

  上世纪80年代起,解决了僧众的衣食问题后,少林寺全面的修缮工作启动了。

  天王殿,1982年重修;大雄宝殿,1986年重建;藏经阁,1993年重修;钟楼,修于1994年;鼓楼, 修于1996年……

  目前,大雄宝殿两侧的六祖堂、客堂等地仍在修缮中。

  “以寺养寺”的政策有了稳定的经济支持。因此,1984年至2000年,少林寺用于维修、翻修、重建和完善配 套设施的投入达到2000多万元。

  这几年,释永乾仍然在山坡上开着一小块荒地种豆角,在院子里养了一群小鸡、一群小鸭。不过,这只是他保持的多 年劳作习惯罢了。

  他的僧房里,木地板光可鉴人,他也感到了使用手机的方便。对拍电影,他更不陌生,每个月,他都能在寺里见到十 来回。

  现在,少林寺常住僧人大约200人。还有四五十人在大学、佛学院等地深造学习。僧人中不乏博士、硕士学历者。

  耕作、为众僧衣食发愁,早已不是方丈生活的主题。方丈释永信每年有二三十次的对外出访,还有排满日程的接待、 会议等。

  与三十年前一样,这座寺庙依然只是160米宽,360米长的盈亩之地。但是,僻处林下的少林寺,其影响力早已 触及世俗社会。

  1998年7月,少林寺投资成立了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源起于“少林寺火腿肠”一案给寺里带来的危机感 :少林寺的品牌和名誉,似乎只有通过世俗、商业的手段,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到今年,少林寺实业公司已注册了45个类别、近200项商标。

  而成立于2006年的少林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已连续两年举办“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比赛情况在50多个 国家的电视中转播。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相丽丽河南报道

  -新观察

  少林寺的现代意识

  或许是前定的缘法,或许是绕不过的宿命。禅宗祖庭少林寺在中国社会解冻后再一次被世人熟知,乃借助于一部今天 看来高明的广告片———《少林寺》。从此,少林寺和商业炒作似乎如影相随。

  《少林寺》风靡大江南北,不仅使一个毛头小伙李连杰一夜间成为巨星,也不仅让今天一帮老男人有关80年代的青 春回忆充满了侠义尚武的色彩,更深远的影响可能是:它让一个诞生本土佛教宗派禅宗的古刹,给今日多数国人的印象竟然和 佛法关系不大,而是佛法之外或者关于武术或者关于财富甚至有关八卦的大杂烩。

  谈到今日少林寺,不能回避的一个人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坊间有关永信法师的争议颇多,对这样一位佛教界的 名人所作所为,简单地做价值判断是使之轻率的。释永信所做的一切,对少林乃至中国汉传佛教的影响究竟是什么,也许多年 后才能客观评判。但有一个事实恐怕多数人不能否定:释永信乃是一个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出家人。

  具有现代意识不能成为诟病沙门的理由,任何时候真正有般若之智的沙门一定通达世情,也即一定具有现代性。佛教 的生命力在于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地域,具有极强适应性。佛教到东土,就是不断适应每个时代国情的过程。丛林制度 的创建,禅宗的诞生,就是这种适应的结果。但无论如何,佛法发展过程中变通的只是表面,其核心的价值观是不变的。借用 佛家的筏喻之说,所有的变只是渡海的那只筏子外表,其作为工具的属性是不变的,渡到彼岸之后什么样的船都没有用了。

  从古到今,高僧对政治局势的判断也是很高明的。隋末唐初,中原动荡,多数寺庙荒芜,玄奘法师苦于长安、洛阳一 带佛法不彰,南下巴蜀学法,犹不满足,历尽艰险西去求法。十七年后回国,太宗给其极高的政治待遇,法师对皇室也十分尊 重。但当太宗希望他还俗为官时,他婉辞了,而是以毕生精力主持佛经翻译———这是高僧和官僚的根本区别,高僧有政治智 慧,但他借用政治势力目的是为了佛法,而非舍本逐末去寻求官场的富贵。

  今日语境下,我认为“人间佛教”乃是为了使佛教在中国从农耕社会转型为工商社会后,仍然有生命力。因此,单就 少林寺或其他寺庙借势扩大经营业绩,我也觉得并无不妥,无非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化缘手段,给永信法师加上“CEO”名 号也没什么,掌门也罢、方丈也罢、CEO也罢,都是“假名”,是世人心中所生的一种幻象。但是,无论如何地造势,看其 是否具有正当性,我觉得要看是否利于佛法的传播,即在今天纷扰的世界中,佛教能否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能否以 慈悲的力量去感化世人,能否为这个民族的新道德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果少林寺今日所为是有利于这样的目标,那么其看上去过于世俗甚至有些功利的行为,世人终将理解。□十年砍柴

  民间记忆

  墨汁点成的“戒点”

  继电影《少林寺》之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少林电影大行其道,在我的记忆里,能想起来的就有《木棉袈裟》、《少 林童子功》、《南拳王》、《少林俗家弟子》、《少林和尚斗刁猴》等。好像并不存在重复建设,因为每一部都有很多人看, 而且跟着学。

  这些电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武术在民间兴起。大约是1983年,我所在的村子,有一位擅长大洪拳的长辈已“退 出江湖”三十年了,又被一帮小孩子抬出来拜了师傅。

  每天晚上在打麦场里操练,或者在一间破仓库里。功夫没学多少,争勇斗狠倒会了,几个孩子结拜为异姓兄弟,号称 “南街九条龙”,他们在集市上抓小偷,抓到之后先打一顿,赃物没收,如果没失主认领,就变成了兄弟的酒资。

  有些侠客的味道,只是劫富而不济贫。

  我那时年龄比较小,当不了他们那样的大侠,就自告奋勇看庄稼,谁家的羊进了庄稼地,就一路猛打,甚至残忍地把 羊腿打折,好在没有火,否则肯定像电影里的觉远一样把羊烤了吃了。

  我还找到剃头师傅,缠着他把头给刮了。剃头师傅运刀如飞,拍得我脑袋啪啪作响。在我当时看来,他很像一位杀人 之后隐姓埋名的剑客。然后,我又去找当村干部的二爷,他用毛笔蘸上墨汁,在我头顶点了九个点,再扛上一根哨棒,实在威 风极了。我凭这身打扮成了明星人物,当了“十三棍僧”的头领。

  但好景不长,一阵奔跑之后,墨汁混着汗水下来,一直流到小肚皮下面,头顶的戒点也就模糊不清了。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小时候比较笨,三岁能走,全村奔走相告。初一立志学一身好武艺,离家不告而别,去了少林寺 旁边的武校,结果半年之后被打回来,只学得一套少林拳,只好继续上学。他的经历,在当时我们那些孩子里是很普遍的。

  □李小龙(河南)

  那时流行

  剃光头

  流行时间:上世纪80年代中期

  流行指数:★★★★☆

  从1982年的《少林寺》到1984的《少林小子》再到1986的《南北少林》,“少林和尚”李连杰不但带来 了中华大地的学武热潮,还直接影响了那个时代少年的发型。

  去不成少林寺,进不了武校,剃光头显得相对容易实现。光头成为那时少年的“流行式”,除了热衷于学武的少年人 ,大量不明就里“跟风”的光头也出现。那些还没有到少年阶段的童子的光头,则给父母带来不少便利。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