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187期:中国重返夏季奥运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5日14:41  新京报

  总第187期[1984年七八月份中国参加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

  一日三十年——8月23日

  ●邓小平:天安门毛主席像永远保留

  1980年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法拉奇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邓小平回 答道:“永远要保留下去。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万国邮联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

  1999年第二十二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开幕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万国邮联189个成员的2300余位代表 同聚一堂,共商21世纪的国际邮政大计。

  1984重返奥运东方巨龙轰动世界

  “来自东方的巨龙——中国代表团。”

  1984年7月28日,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纪念体育场开幕,中国体育代表团入场时,当时在现场直播的 CNN播音员如此介绍。

  全场观众热烈掌声并起立欢呼,重返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一亮相就引起了轰动,而这个轰动仅仅是个开始。

  美国派特使邀请中国

  洛杉矶是中国与奥运最初结缘的地方,1932年,中国首次派出运动员,也是唯一一名运动员刘长春参加了第10 届洛杉矶奥运会。

  而在美国奥运官员眼中,52年后中国代表团在洛杉矶的出现,是对奥运会的一次拯救。

  今年8月6日,北京,2008奥运会开幕在即。在美国奥运代表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团长李希用一串流利的中 文惊艳亮相。

  不过更让人惊讶的是李希透露出一个秘密:24年前的洛杉矶奥运会,是中国人使得奥运会渡过难关。李希称是中国 人挽救了奥林匹克运动。

  1984年5月12日半夜,李希从北京打回的电话让洛杉矶奥组委主席彼得·尤伯罗斯永生不忘,因为李希带来的 消息是:中国肯定参加洛杉矶奥运会。

  此前,苏联召集各国报复美国在1980年不参加莫斯科奥运会。当年莫斯科奥运会有61个国家参与抵制,美国与 中国也在其中,理由是苏联无端入侵了阿富汗。

  而结果是苏联在1984年5月8日宣布他们的代表队不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理由是担心他们运动员的安全。并宣称 他们与100个国家达成同样不参加的共识。

  如果苏联实现目标,尤伯罗斯曾坦率地说,“我们就完蛋了”。

  尤伯罗斯说,他看到了所谓的抵制名单。他立即召集一批特使去说服还未明确表态的国家参加奥运会。当时身为洛杉 矶联邦检察官的李希被派往了中国。虽然他不是中国人但是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且他的妻子是香港人。

  为了入场式先练齐步走

  “1984年我到中国来没有特别准备什么说法。”李希昨日对本报表示,他只是向中国人表明美国人民、洛杉矶人 民都想见到中国人民出现在奥运赛场上,“我告诉中国人,你们很重要。”来到中国后,李希受到了热情的欢迎。他还记得当 时谈判时,席上有很好吃的绿色点心,他吃了一个两个三个,“我再也不能吃了。等我吃好,会谈也结束了。”李希说,他感 觉到中国人民也渴望出现在美国的赛场上。

  “在晚上,(北京)大部分地方没有灯光。”李希回忆说,“从北京的机场到城市的道路很狭窄。那里西方人很少, 能说中文的西方人更加少见。所以我很喜欢和他们聊天。当时中国人带我参观工厂,比如灯泡厂。晚上去看魔术表演。”

  经过一系列会谈,中国人告诉他将会参加奥运会。但李希要求一个书面保证,可以让他带回转交尤伯罗斯。

  “起初他们说:”我们会参加的。‘他们认为既然已经答应了,就没有必要再书面写一次,“李希说,”我再三要求 ,最终他们客气地写好了信交给我。这实在太好了。“

  最终只有14个国家抵制了1984年的奥运会,而此次奥运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取得了成功。很多人仍记得,在 洛杉矶体育场举行的开幕式上,中国队入场时的巨大欢呼声。

  “1984年7月28日,那一天的情景到现在我都记得非常清楚。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微风习习,当天那个场地 非常漂亮。”当年中国代表团的旗手王立彬回忆,“当时手心有点冒汗,还有点哆嗦,但是走着走着就抬头挺胸了,把忸怩、 不好意思那个劲,一下就甩掉了。”“我们200多个运动员跟在他后面,都感觉很神圣,第一次参加嘛。大家进场都是列队 、我们为此还练了不少排队列,齐步走啊。要求我们进场时要队伍整齐,步伐一致。其实整个效果是有点僵硬的,不像现在松 松散散的,但很有个性和活力。”王立彬的队友,篮球队主力二中锋,现任清华大学男篮主教练黄云龙回忆说。

  给黄云龙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国队进场的曲子。“很有意思,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家一听都乐了,怎么在美国 的土地上听到我们的曲子,还是军歌,放在这样一个神圣的场合。

  非常有亲切感。“黄云龙说。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徐春柳郑淇北京报道

  -新观察

  中国结缘奥运奥运回馈中国

  1979年,中国刚刚迈出改革开放的脚步,民心向上、百业待兴。这一年年底,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

  当时的奥运会非但没有如今的风光,而且还遭遇着商业和政治的双重危机。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奥运会, 赔得血本无归。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因为前苏联入侵阿富汗而遭到众多国家抵制。

  奥运会步履艰难地走到了1984年的洛杉矶,在这里与改革开放的中国相遇,突然发现中国给世界带来太多的意外 之喜。

  中国的参加让很多西方国家意外,因为前苏联带头抵制此次在洛杉矶举行的奥运会,美国曾担心中国也会抵制。

  中国夺得15枚金牌让所有人意外,因为与奥运绝缘多年,人们不知道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体育实力究竟如何。

  还有,许海峰打破历史的一枪;李宁令人炫目的体操表演;中国女排击败东道主美国夺冠……

  即便如此多的意外和惊喜,当时也不会有人想到,24年后的2008年,中国北京会成为奥运会东道主,并高居金 牌榜榜首;也不会想到,当年中国女排的标志人物郎平,24年后会率领美国女排击败中国女排;还不会想到,当年代表中国 夺得首枚奥运击剑金牌的栾菊杰,24年后代表加拿大出征北京奥运会……

  不过,24年后,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自然和水到渠成,郎平和栾菊杰每每出场,中国观众均会掌声雷动。与此对 应的是,中国代表团中的外籍教练不胜枚举,而且他们调教的中国弟子不乏夺金者。

  此时,我们发现,中国和世界已经没有距离,正如北京奥运会主题曲中所唱,“我们同住地球村”。

  一个完整的“地球村”离不开奥运会,因为奥运会是将全球各个角落串联在一起的纽带;也离不开中国,因为十几亿 民众敞开胸怀接纳世界的步伐不可阻挡。

  1984年开始,奥运会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的舞台,中国通过奥运展示自身文化、开放与进步的舞台,也通过 奥运学习世界各种先进文化及奥运精神。

  24年来,奥运影响着中国,参与奥运让中国人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变得更加开放、理性和宽容。金牌不 再是他们衡量英雄的标准,他们会给因伤退赛的刘翔更多理解,也会给最后一枪失误的埃蒙斯更多同情,还会给即将退役的萨 乌丁更多掌声……

  24年来,中国影响着奥运,洛杉矶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斯说,中国的参与不但拯救了洛杉矶奥运会,也拯救了后来历 届奥运会。正是从1984年开始,中国的参与及成功的商业运作,让奥运会变身为香饽饽,这个香饽饽此后让申办者挤破了 头,国际奥委会陷入甜蜜的烦恼。

  中国也得到了奥运的回馈。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在家中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开 放、进步与文明。在即将到来的后奥运时代,中国一定会更加开放、自信、理性和宽容。

  □吴祚来

  温故知新

  1984年奥运冠军今何在

  许海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男子手枪慢射冠军,现任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管理中心副主任。

  李玉伟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男子“跑猪”射击(相当于移动靶)冠军,现任辽宁省射击队教练。

  吴小旋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子小口径标准步枪射击冠军,现定居美国。

  马燕红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子体操高低杠冠军,现在一家广告公司从事体育推广工作。

  栾菊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子花剑个人冠军,代表加拿大队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击剑比赛。

  李宁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鞍马、吊环冠军,现为李宁体育用品公司董事长。

  楼云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蝉联男子跳马冠军,退役后经商。

  陈伟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男子举重60公斤级冠军,现为国家举重队教练。

  吴数德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男子举重56公斤级冠军,现从事相关工作。

  曾国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男子举重52公斤级冠军,现任国家举重二队教练。

  姚景远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男子举重67.5公斤级冠军,现任辽宁举重队教练。

  周继红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子跳水10米跳台冠军,2000年出任国家跳水队领队至今。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冠军成员郎平,现为美国女排教练;张蓉芳,现任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 任;朱玲,现任四川省体育局局长;杨锡兰,现定居瑞士;周晓兰,现定居美国;梁艳,现经商;姜瑛,现定居澳大利亚;侯 玉珠,现任职福建省体育局;苏惠娟,现定居瑞士;李延军,现就职国家机关工委培训中心;杨晓君,现定居德国;郑美珠, 现定居德国。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第23期

  那时流行

  运动服

  流行时间:上世纪80年代

  流行指数:★★★☆☆

  198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从洛杉矶奥运会载誉归来,举国欢庆引发体育热潮,运动服也随之成为流行元素。

  当时的运动服常见色为蓝色和红色,用料和款式也很像秋衣秋裤,只是衣袖和裤腿上均多了两道白色线条。

  很多青少年以穿一身运动服为时尚,甚至有的中小学以运动服为校服,以此凸显学生朝气,同时表明学校重视体育。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