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239期:国内首个国际电影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9日10:13  新京报

  首届上海电影节“闭门羹”后星光灿

  闭幕式结束、曲终人散后,吴贻弓独自站在舞台上,热泪盈眶。

  这是1993年10月14日的夜晚,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下称上海电影节)

  刚刚闭幕。身为组委会副主席的吴贻弓长出一口气:“终于没出什么事”。

  曾担任前三届上海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兼副秘书长的江平(曾任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现任中影集团副总经理 )说,在中国创办一个国际电影节,几乎是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梦想。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黄土地》、《红高粱》等影片在国际上绽放光彩,中国电影引起世界影坛的关注,中国电 影本身也进入一个相对蓬勃发展的时期。这种背景下,创建国际电影节、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与世界进行艺术交流,成为中 国电影人热切的期望。

  在中国电影产业并不发达的背景下,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电影节艰难而生。

  “一桩很有意义的事”

  1988年,“中国电影周”活动在北京举办,活动中,吴贻弓、张艺谋、谢飞等诸多导演,讨论起中国创办国际电 影节的事,热烈而兴奋。正是这次电影周,让既是著名电影导演又是上海电影局局长的吴贻弓下定决心,筹备上海电影节。

  四年之后,吴贻弓对江平说:“我们要做一桩很有意义的事情,这在中国电影界可能会留下‘史话’这样的意义。”

  江平记得,为筹备电影节,吴贻弓一方面到各大国际电影节取经,另一方面多次到北京,向相关领导就创办电影节的 想法、详细的操作模式等进行汇报。当时相关领导都非常肯定这件事情的意义。

  1992年秋,国务院正式批准创办上海电影节。与此同时,吴贻弓当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他的这一政治位置也为 电影节向前迈进,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93年2月,上海电影节组委会宣布成立,吴贻弓担任执行副主席,当时的上海电影局副局长张元民任秘书长。

  筹备电影节,资金首当其冲。江平记得,当时上海很红的演员吴冕给电影节捐了1万元,这一行为也带动了全国各企 业给电影节捐款。也有一些企业实物赞助,组委会工作人员穿的衬衫、鞋,吃的酱菜、火腿肠、八宝粥,都得到了相关企业的 赞助。

  为了节省开支,组委会工作人员煞费苦心。吴贻弓到北京开会时,住在普通招待所里,出门打面的。江平自己则每晚 在办公室里打地铺睡觉。从电影节组委会成立到开幕的9个多月,100多名工作人员每人每天一块钱的饭补,很多工作人员 为节省组委会开支甚至自掏腰包。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孙琳琳北京报道

  国际化道路依然很长

  -新观察

  上海电影节到今年已举办了11届。形式上看,它跟世界上其他知名电影节并无二致———鲜红的地毯、熠熠的星光 ,一应俱全。

  甚至上海电影节吸引到索菲亚。罗兰、苏菲。

  玛索等众多国际明星,不仅已尽心尽力,而且也对得起众人了,包括领导、从业人员,还有影迷。

  1978年以来,中国电影走了一条很不平坦的道路。从《苦恋》挨批,到《庐山恋》、《小街》饱受争议,既有《 少林寺》等商业电影的票房神话,也有《红高粱》被指责“贩卖丑陋”,中国电影的大门在跌跌撞撞中逐渐开放。而电影这一 艺术形式,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浪潮以来,就被看成重要的思想宣传载体,它在开放过程中承担的责任不言而喻。所以 ,上海电影节的出现,能够让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与狼共舞”,这一事件本身,对中国电影史,甚至改革开放三十年,无疑 都有着独特的价值。

  既然是国际A类电影节,就避免不了与其他国际电影节的比较与竞争。通过比较才会发现差距所在,才能促使上海电 影节这一国际电影节里的“后生”更好地成长。电影节不仅仅是明星云集,不仅仅是作秀,一个电影节最关键的功能是伯乐, 要去发掘千里马,然后推荐给公众,至少是关心电影的圈子。且看欧洲三大影展,戛纳电影节发掘了伯格曼、费里尼、安东尼 奥尼等大师,柏林电影节推出了伯格曼、黑泽明等。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师是靠这几个平台捧出来的。当然,还有奥斯卡最佳外 语片,它虽不是电影节,但在最佳外语片奖项的初创阶段,它展现的慧眼一点不亚于欧洲三大影展。

  当一名影人功成名就时获得影展的认可,那不算稀奇,刻薄地说,那叫做偷懒;把奖项颁发给一流影人事业下坡后的 二流作品,那更属于阿谀奉承,只会伤害影展的品牌。

  回头再来看上海电影节,这11届所评出的作品不能算差,但坦白说,缺少闪光点。作品含金量不高,最多只能算是 优秀之作。无论是作为慧眼还是作为跳板,上海电影节对电影艺术的实质性帮助依然显得单薄。

  当然,你可以说,上海电影节虽是国际A类,但毕竟不能跟欧洲三大平起平坐,况且,我们现在不是盛产大师的年代 。其实,欧洲三大并非起步就是老大,早年都走过弯路。电影节的江湖地位是自己打造的,不是某个政府、组织或电影上帝授 予的;其次,任何时代都有大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能多一些,但当你看到《上帝之城》、《爱情是狗娘》这类影片时,不 觉得眼前一亮吗?如果要等到人家被唤作大师时再去求作品,那就晚了。远的不说,整个上海电影节的历史,涵盖了贾樟柯、 李杨等人的起步,如果连自己家门口有大师潜质的影人都看不准,怎么可能指望发掘外国的明日之星呢?

  当然,我们的国情不一样,我们不能只看艺术,必须兼顾种种艺术外的因素。作为国际电影节,上海电影节已尽量远 离紧紧遏制国内其他电影节的各种力量。它发展到今天的确不容易,幕后人员想必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只要参观一下附属的交 易平台,浏览一下获奖名单,不难发现,要成为响当当的国际品牌,前面的路还很长。□周黎明

  一日三十年——10月14日

  ●“资源一号”发射成功1999年,中国第一颗传输型对地遥感资源卫星———“资源一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成功,开创了国内应用卫星首次发射即获得成功的先例。它还是中国第一颗和国外联合研制的卫星,是中国卫星研制史上 携带有效载荷最多的卫星。

  ●全国首个无车日2000年,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开展“无车日”活动,成为中国第一个举办并加入全球“无车日” 活动的城市。

  买票看电视

  民间记忆

  我们村里出现第一台电视机的时候,我还处于幼儿阶段,模糊的时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电视是村东姓张的人家买 的。

  对于以前一直听大喇叭广播的村民来说,当黑白的影像出现时,他们是怎样的好奇和激动,由于我是幼儿,一概不记 得。我记得的,是张家大门口有人把门,进门看电视要“买票”。

  那时村里人的“经济”意识刚刚有复苏的迹象,确切地说还是很穷,但每晚都有大批“观众”出入张家———电视剧 深深吸引了年轻人。我的姐姐就是一名着了迷的少女。

  不记得每晚的电视剧几点开始,只记得路好黑,姐姐背着我摸黑去张家———姐姐有看护我的任务,不得不把我“随 身携带”。张家的男主人站在大门口“卖票”,似乎还端个纸箱子。他个子高,大约也有电视带来的自豪感的原因,站在那里 一副顶天立地的样子。有人来他就伸手:一毛钱。与张家超强的经济意识呼应,那时我姐已有了儿童半价的意识,张家男人指 指姐姐背,说:两人啊!姐姐就说:她五分吧!

  电视机是放在院子里的,在高高的桌上,院里摆了一排排小凳子,很多人坐在那里仰视。我的记忆里,他们都很安静 ,电视屏幕被雪花点覆盖了,主人去摇摆天线的时候,他们也不喧哗。

  电视上演的,我不太可能看得懂,但当李逵他妈被老虎吃了时,还是深深震撼了我,我先是呜咽后来嚎啕,非要回家 。姐姐觉得丢人,很恼火,威胁我,不过次日天黑了依然又背着我奔向张家。

  在姐姐持续的奔跑中,我记住了霍元甲的一袭白衣,记住了武松醉打蒋门神,还记住了电视里有鬼……《水浒传》、 《霍元甲》、《聊斋志异》,张家的院子,最早的电视剧记忆。

  □花小小(山东)

  拨号上网

  流行时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流行指数:★★★★☆

  刚有互联网(那时叫因特网)的时候,老百姓使用最为普便的一种方式是拨号上网。只要用户拥有一台个人电脑、一 个外置或内置的调制解调器(Modem)和一根电话线,再向本地ISP供应商申请自己的账号,或购买上网卡,拥有自己 的用户名和密码后,然后通过拨打ISP的接入号连接到Internet上。那个时候,出差的人们常常会问宾馆能否拨号 上网,然后问拨什么号,之后以缓慢的速度发送邮件或“畅游”网络。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