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249期:邓小平访松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9日10:13  新京报

  总第249期【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期间,参观松下电器茨木工厂】

  松下幸之助和邓小平有个“君子约定”

  1978年10月28日,一个细雨纷飞的日子,政界、商界两位巨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一位是被誉为改革开 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另一位是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

  30年前的改革开放元年,邓小平对松下幸之助说:“您能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帮点忙?”松下幸之助答应:“无 论什么,我们都将全力相助。”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松下电器亦分享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利好。中国成为其最大的生产基地, 贴着“MadeinChina”的松下产品一半销往全球市场。

  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松下公司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30年前的两位老人的“君子约定”,至 今为人称道。

  邓小平:我是抱着请教的态度来的

  松下:无论什么,我们将全力相助

  1978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出访日本,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参观日本企业现代化的生产面貌 。

  在邓小平的眼里,现代化首先是电子工业化。但当时的中国,别说汽车生产电子化,家电生产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 电视机、冰箱、洗衣机被称为三大件,老百姓购买需要排队等候。

  中国要现代化,邓小平想找人“帮一点忙”。

  对邓小平的访问行程,日本一位传奇人物一直密切关注,他就是被日本产业界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

  早在邓小平访日前,松下幸之助就对这位中国政坛的传奇人物兴趣浓厚,希望有机会一睹他的风采。

  对松下,邓小平也很有兴趣,他访问的第三家工厂,就是松下电器的大阪茨木电视机厂。

  1978年10月28日,年届83岁高龄、早已“退居二线”的松下幸之助,冒着细雨到工厂大门外迎接邓小平。

  松下公司当年的一段视频资料显示,邓小平在拾级而上时,便向远处的松下幸之助伸出手。随后二人的手长时间握在 一起。接着,邓小平又握上另一只手,而松下则向邓小平致以鞠躬礼。

  随后,邓小平参观了双画面电视机、高速传真机、汉字编排装置、录像机等产品。

  邓小平参观的步伐很慢,因为他对产品的生产流程观察得很仔细。

  据当年陪同人员回忆,邓小平最感兴趣的是“自动插件机”。

  当时中国国内家电产品的生产还多处于手工时代,集成电路板需要工人把无数个电子元件逐一焊接,但松下公司通过 流水线的精密器械,可以自动将元件插到电路板上。邓小平在这个设备前驻足时间最久,不住赞叹说,“很好,进步了”。

  工作人员还展示了当时的高科技产品微波炉。当邓小平看到仅仅几秒钟一块烧卖就冒着热气从微波炉里被端出来时, 他拿起烧卖就放到了嘴里。

  演示人员神色紧张地愣住了。他们考虑到了演示食品的色与香,但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个国家领导人会亲自品尝食 品的“味”。所幸,邓小平吃了一口后,神色怡然地说:“味道不错”。

  邓小平吃烧卖之举,在松下幸之助看来,说明这位中国领导人做事务实,不只停留在表象,而且敢于尝试,因此更增 惺惺相惜之情。

  在随后与松下公司的会谈中,邓小平并不讳言当时中国的落后现实,直接讲:“我们确实是抱着一种请教的态度同你 们见面的”。

  邓还说,“过去中国既无外债,也无内债,也很自豪。今后我们要搞现代化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准备吸收外国 的技术和资金。没有电子工业,现代化无法实现,因此我希望你们的电子工业到我们那去。”

  如此坦率,让松下幸之助倍感亲切。因此,当邓小平问“松下老先生,你能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帮点忙”时,他不 假思索地答道:“无论什么,我们都将全力相助。”

  听到此话,邓小平脸上挂满笑容,连连点头说好,并邀请松下幸之助去中国考察,松下老先生欣然接受。

  兴之所至,邓小平应日本朋友的要求,在茨木工厂的纪念册上题词:“中日友好前程似锦”。

  他的夫人卓琳,也在纪念册上签了名。

  松下:善经营者应像孙悟空神通广大邓小平:“中国现代化建设就缺少孙悟空”

  为尽快兑现帮忙的承诺,1979年6月,松下幸之助访华。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国际级企业家,因此受到了国宾级别的接待。一个民间企业家在中国享受如此高 规格的款待,前无古人。

  松下幸之助到达北京首日,有关单位邀请他观看了京剧《孙悟空大闹天宫》。

  数日后,松下幸之助与邓小平会谈时说:“企业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经营也是立体空间的,有无限创造性的艺 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需要综合艺术家。前天,我看了京剧《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神通广大。经营管理者也应该像孙 悟空那样神通广大才行。”

  邓小平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缺少孙悟空”。

  松下公司随后开始帮助中国打造“孙悟空”———在松下幸之助这次访华期间,松下公司与中国政府签订了《技术协 作第一号》协议,向上海灯泡厂提供黑白显像管成套设备。而在工厂建厂前夕,上海灯泡厂派员工分批到日本松下公司研修考 察。他们中很多人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孙悟空”,其中包括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他曾是第二批赴松下考察 团的负责人之一。

  2003年,吴邦国曾访问松下电器,当他看到自己当年在松下公司研修时的老照片时,说:“故地重游,感慨万分 。”

  邓小平接见松下幸之助时,还请他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及与外国进行技术合作等问题提建议。

  据当时的接待人员、现任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的陈永昌回忆,松下幸之助十分认真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作为大型企 业领导的他,还建议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应忽略与国外中小企业的交流。

  邓小平为松下幸之助的诚恳态度所感动,说:“作为大公司,像你这样提意见的,我还没有遇到过。”

  在具体谈到电子工业的发展时,邓小平对松下幸之助说:“我们四机部要更多地请教你,这个部搞电子工业。四个现 代化能不能搞好,这个部是关键性的。什么叫现代化?恐怕首先是电子工业化吧,没有电子工业化就谈不上现代化”,“我们 需要引进先进技术帮助我们提高,否则我们的现代化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

  松下表示:“我下决心一定要支持中国电子工业的现代化。”他还就此提出松下公司将联合日本电机、电子企业,共 同帮助中国电子工业迅速迈上一个台阶的设想。

  在松下幸之助准备回国前,邓小平再次与其见面,商讨了此事。

  更多内容请见新京报……

  □本报记者 高泽阳 北京报道

  -新观察

  跨国公司改变

  中国企业经营理念

  松下电器成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强烈意识到“自力更生”和“打开国门” ,两者之间非但不是水火不容,甚至还是缺一不可。中国开始以主动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世界经济的浪潮中,不再用意识形态在 经济交往中划出红线。

  与跨国公司的近距离接触,让中国这个沉睡已久的市场嗅到了崭新的氛围和气息。跨国公司驻足中国,加速了国内人 才培养与技术提升的进程。在耳濡目染之下,一批民族企业在竞争的激励下奋起直追,科学的品牌意识也逐步在企业界树立起 来。

  每家跨国公司“落子”中国后,必将会重新布局其内部分工,而人才与技术必是其重点考虑的两大要素。显然,对跨 国公司而言,雇佣中国本地的人才、成立当地的研发中心可以有效地节约内部成本。所以,这些公司若想长期占据国内市场, 必须把中国的人才培养起来,形成一支战斗力旺盛的团队,并能同其总部良好沟通。作为企业经营“永葆青春”的法宝,研发 一直受到大型公司的重视。摩托罗拉的全球研发核心即放在中国,并将其作为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类似的全球化运作 ,中国的人才与技术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当然,外资的进入也给国内企业生存带来了压力,并激励了后者奋起直追的斗志。数年前,上海贝尔在向中国电信市 场提供主流产品之时,华为只能以农村市场交换机供应商的身份远离着主流市场。随后,这家民营企业奋起直追,不惜花费重 金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最终在数年时间里,华为全面超越了上海贝尔。

  此外,国内企业也在全方位的竞争中学习到科学的经营理念。一直以来,“薄利多销”都是国内企业深谙的经营法宝 ,跨国公司的进入却彻底否定了这种理念:虽然麦当劳与街头小吃店的成本相当,却敢以数倍的价格销售产品。对此现象,松 下幸之助曾一语中的,“合理利润的获得,不仅是商人经营的目的,也是社会繁荣的基石”。在他看来,“厚利多销”才是公 司与社会共同繁荣的基础。

  越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越是需要合理的利润,并最终令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经济获益。这样的经营理念,至今 对于仍习惯于低价竞争的中国企业依然可谓是振聋发聩。

  这也正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三十年带来裨益无限的关键。

  □马红漫 经济学博士

  民间记忆

  第一次留电话号码我写下7个“8”

  我第一次亲眼见到电话机,是在一个初中同学的家里。对那台红色的电话机,我很上心,很想对同学说,借电话用一 下。但还是忍住,因为我不知道是先拿起话机拨号,还是拨号后再拿话机。

  初中毕业时,同学们填写留言册,不少人留了家里的电话号码。我家没有电话,但我也留了一个号码,引来了同学的 啧啧称叹。但第二天,这啧啧之声便成了嘲笑声,我留下的号码是7个“8”,有个同学回家验证了这个号码,发现是不存在 的。

  大学毕业后离开了家乡,去年回家我给父亲买了一个手机,花了两天时间教会他按键。回到城里后,我怕父亲搁下电 话不用,偷偷地打个电话问母亲。母亲告诉我,父亲爱上手机了,他自己去买个手机套,整天手机别在腰间,只是没有几个人 知道他的号码。

  我当即拨了父亲的手机,他正在邻居家里闲聊,听到我的声音,感到意外又兴奋。他问我,为什么不往家里打电话。 我一本正经地说,手机也要响起来,不然别人怎么知道。父亲嘿嘿地笑出了声:你这鬼丫头。那一刻,只感觉空间虽然遥远, 但有一根无形的线,牢牢地牵着我们父女。

  □赵雄兰

  一日三十年——10月24日

  ●江泽民会见明仁天皇

  1992年中国领导人江泽民在会见日本明仁天皇时说,“对于中日关系一要以史为戒,二要向前看,三要世世代代 友好下去。”

  ●嫦娥一号发射升空

  2007年搭载着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于当日18时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 塔架点火发射。

  那时流行

  学电子琴

  流行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

  流行指数:★★★★☆

  20世纪80年代,各种电子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人们从磁带、电影中,听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旋律音色。当 时的电子琴以其美妙的音色、独特的功能和巨大的兼容性,很快被大家接受、喜爱,并成为了当时音乐艺术活动中一件时尚的 乐器,学习和掌握电子琴演奏技艺也变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

  在80年代中后期,学习电子琴在中国家庭里十分流行,许多城市孩子都会在周末和假期,接受电子琴培训。

  中国的电子琴专业教育也是在这个背景下起步的。松下、雅马哈等日本品牌,也由此进入众多中国人的生活。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