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进程控电话技术,消灭排队打电话
1排队打电话
“牛三斤,你媳妇儿吕桂花问你,最近回去还是不回去?”
《手机》电影开头,主人公严守一骑车带着表嫂,跑到镇上打电话找他表哥,表哥那边还得用大喇叭传达。
这种情况并非艺术夸张,而是实情。曾任邮电部副部长的侯德原回忆,有一个工厂,职工上千人,却只有一部电话, 打电话要排长队,外面打进来,要用广播喊人。
曾任北京电信管理局局长杨宝坤颇有同感。这位1983年刚上任的局长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一张漫画:怒气冲冲 的愚公拨着话机,后面是横眉立目的孙子、重孙。画上写着:老子拨不通有儿子、儿子拨不通有孙子……
问题严重,原因在于缺少电话网络,更别提通话质量高的网络。
早在1900年,电话进入中国。到1949年,中国电话的普及率仅为0.05%,电话用户只有26万,全国大 部分地区通信盲区。到1978年,全国只有电话用户360万户,不及当时香港一个城市,市话普及率仅0.43%,许多 国家称中国是“没有电话的国家”。
2确定花钱引进
落后的现状,制约着发展。
1979年,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邓小平提出,要把能源、交通、通信等作为投资的重点。此后,邓小平再次明确: 先发展交通和通信。
怎么发展?引进。因此,在“六五”计划编制工作期间,有国务院领导提出:多花点钱引进最先进技术。
然而,引进的障碍首先来自通信行业内部:有人认为,引进可以慢慢来,暂不需要引进最先进的。
当时,国内使用的电话交换机有两种:步进制交换机和纵横制交换机。
“520厂之前生产的纵横制交换机获得国家银质奖,出口到阿尔巴尼亚、蒙古、朝鲜等国,产品需要开后门才能买 到。”邮电520厂原工程师张华贵觉得,纵横制交换机挺好。
搞技术革新出身的张华贵认为,尽管纵横制交换机比较笨重,运转速度慢,但包括厂长在内的很多人认为,这种交换 机再用20年没问题。
张华贵认为,即使引进也得按部就班。当时大家想搞半电子的交换机和全电子的交换机,第三步才是数字交换机。
国家要求一步跨跃到数字程控交换机,这让后来出任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工厂工程部总经理的张华贵感到意外。
更多内容请见新京报……
□本报记者赵瑾上海报道
从引进到自主创新需政企研发机构共同努力
-新观察
30年前的中国,国家战略调整,面临的现实问题是,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而技术水平差 距又是经济差距的主因之一。因而,决策者迫切希望提高技术水平。而以当时中国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难满足这一愿望。因而 ,引进国外技术成为工作重点。
政府实施的引进技术政策包括许多方式,如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向国际市场出口高技术产 品、以市场换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等等。
但中外双方在目标取向上存在很大差别。
跨国公司看到的是中国不断扩大的市场,而中国看中的是跨国公司的技术。市场是现实的、具体的、清晰可辨的,而 对技术的认知与技术水平的判断往往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从实施效果来看,引进技术的成效瑕瑜互见。其中,也不乏引进技术不成功的例证。比如,引进成套设备能够在短期 内形成生产能力,但是在国外技术创新不断突破的情况下,在经过一段时期运行后,引进的技术再一次落后,需要进行新的引 进,结果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国内生产,再向国际市场出口的政策,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得不到市场认可,早期的跨国公司也不 接受;以市场换技术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很成功,在中外双方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可能会换来技术,但技术没有掌握在 自己手里,换来的技术对国内正在开发的技术存在挤出效应等负面影响。
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由于引进主体多为国有企业,没有有效转制。在行政命令安排下,技术引进了,但消化 吸收再创新没有实现。接下来,在引进跨国公司方面注重引进资本与成熟技术,而中国贡献的是丰富的劳动力,这推进了中国 制造能力的提高。
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崛起必须建立在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而不能寄希望于国外 的技术支持,也不能寄希望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竞争,必须实现从技术引进模式向培育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
从本质上看,我国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支持,研究与开发机构不能有效满足;而研究机构提供的向上负责的论文和展品 等成果,企业又难以利用。因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对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这种分离关系进行整合。
在企业体制机制已经有很大改变的基础上,增强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对以下模式加以延展:一是研究与开 发机构专注的共性技术和公益性的技术创新机构继续由政府予以扶持,而可以产业化的研究与开发机构由企业加以整合;二是 研究与开发机构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环;三是建立政府科研经费与企业技术投入相互结合的机制; 四是由企业整合国外的研究与开发机构,为企业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持;五是利用中国丰富的外汇储备,并购国外具有创新能 力的企业和下一代先进技术。
总体而言,弥补中国技术创新的短板,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研发机 构的不懈努力。
□周民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一日三十年——10月25日
●金庸受聘北大名誉教授
1994年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被北京大学聘为名誉教授。金庸原籍浙江海宁,1985年被任命为香港基本法 起草委员会委员,著有15部武侠小说,共1000余万字
●微软发布WindowsXP
2001年Microsoft(微软)公司发布了据称最受欢迎的操作系统—WindowsXP.此后,该公司 不停地推出补丁,以修补软件存在的漏洞。目前,该操作系统在中国试行盗版黑屏行动
二狗叔的三个外号
民间记忆
二狗叔是村里的“名人”—————外号多。
1960年吃“大食堂”时,二狗叔7岁,大狗叔12岁。
二狗叔的母亲—————我的三奶从食堂领回全家人的伙食,一个窝窝头,三碗稀汤后,自己舍不得吃,分给两个儿 子。窝窝头底有一个眼儿,因为二狗叔小,常常分得一大块,那个眼儿就保留在大块里。日子一久,大狗叔瘦了,有一次三奶 就从中间分。习惯多吃一点的二狗叔见这次眼儿不完整,就嚷嚷:“过眼儿了,过眼儿了。”从此,二狗叔就有了个外号:“ 过眼儿”。
1979年,村里实行了联产承包。第二年家家收了几千斤小麦,足够一年到头吃白面馍。20多岁的二狗叔,没见 过顿顿吃白面馍的日子,他逢人就说:“现在是天天过年、顿顿过年”。于是,二狗叔有了第二个外号:“顿年”。
二狗叔第三个外号叫“没把儿”。
1986年,养牛能手二狗叔喂了16头牛。手里攒了十几万元后,他投资建了个冷库,搞养殖、屠宰、储藏销售一 条龙生产。二狗叔生意越做越大,和他有业务往来的越来越多。1992年,县里开通了程控电话。二狗叔家的“摇把子”电 话换成了程控电话。从没见过程控电话的二狗叔看了看,嚷道:“这不成,没把儿。打不成,没把儿”。安装人员哈哈大笑。 村里人听说后,二狗叔又多了一个外号———“没把儿”。
———河南省南召县城关镇薛万岭
———摘编自《人民日报》1995年9月6日第10版原题《二狗叔的三个外号》
公用电话亭
那时流行
流行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
流行指数:★★★★☆
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电话的紧缺,公用电话亭显得尤为重要,打电话者非常拥挤。因为“打电话难”,许多专家倡 议,市内电话最好推行“三分钟电话”,即每次只能通三分钟,超过后就复式计次收费。
而台北闹市大街两边,几乎每隔十米、八米,就有一部公用电话,这令当时的内地感到诧异。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 ,磁卡电话投产,路边公用电话可以买卡拨打。率先改革开放的广州,公用电话遍布大街小巷。
1995年,我国城市公用电话84.7万部,公用电话逐渐普及,国家还出台政策,要求公用电话必须配计费器。 排队打电话的“景观”
很难看到。
然而,随着电话特别是手机的普及,公用电话使用者越来越少,公用电话亭前变得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