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258期:马丁文章事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9日10:13  新京报

  马丁文章被讹传编者准备进“牛棚”

  北京时间10月27日晚9点,51岁的宋龙祥正在美国家中享受周日闲暇。

  如今在美国IBM公司旗下从事国际咨询工作的他,在越洋电话中感叹,他命运的改变起始于23年前的那起事件— ——马丁文章事件。

  “马丁”曾是宋龙祥的笔名。

  1985年11月2日,他研究生毕业,以该名在《工人日报》上发表《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十大转变》。文章经 国外媒体曲解后,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后引起中央高层注意。

  宋龙祥说,“若不是一些实事求是的中央领导出面,我现在可能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教书先生。”

  27岁“批判”经济学理论

  1985年暑假和以往的暑假没有不同。

  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的宋龙祥,依旧喜欢猫在宿舍里啃书本。他从图书馆借来西方经济学书籍,打算写一篇中 国经济学研究方面的文章。

  当年27岁的他认定这是一个有意义的领域。

  宋龙祥研读了凯恩斯的经济学著作。经过系统学习后,他发现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社会科学,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得到 发展,但到50年代后就基本中断。

  他看到西方经济学研究理论,研究手段出现了很多新的方法,宋龙祥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在这些领域迎头赶上。

  当时的宋龙祥认为,中国应该“从批判经济学转向建设经济学”,而且应该“从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排斥、否定转向 分析借鉴”。

  1985年9月,宋龙祥写了一篇《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十大转变》,通过10个方面论述了10个观点。

  “一些观点只是当时年轻气盛,并不成熟。”宋龙祥回忆,那篇文章并非纯粹的学术研究,“就和现在人写blog 一样。”宋龙祥说,当时也希望获得更多“点击率”,他把文章投给大学同班同学,《工人日报》“社会之声”栏目责编徐景 春,并起笔名“马丁”。

  这个笔名来自于宋龙祥对马丁·路德金的崇敬。他希望自己也有无畏的道德勇气和对真理的孜孜探求。

  “当时发表这篇文章,确实需要一些勇气。”马丁说,如果放在上世纪50年代,自己可能会被打成右派;若在“文 革”时写这文章,自己会被当成现行反革命。

  勇气来自于马丁的另外一个导师胡福明。

  在他上大二时,南京大学哲学系老师胡福明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拉开了思想解放 的序幕。

  考虑到当时的背景,马丁撰写文章时还是磨掉了一些语言的棱角。

  外媒误传“资本论过时”

  徐景春收到文章后,将它荐给时任《工人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李禹兴。

  “这是一篇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总结,事前没人正式提出。编辑部觉得文章有些新意。”李禹兴是签发本文的编委, 他说,“当时就是作为一般的理论性文章发表。”1985年11月2日,《工人日报》第3版用三分之二版面刊发了全文。

  文章刊出之后一个多月内,风平浪静。《北京周报》将此文稍加修改后,在其英文版和日文版上刊登。

  于是风波渐起。

  风波起始于日本一家通讯社。1985年,12月11日,日本时事通讯社转载《北京周报》。电讯说:“马丁明确 指出《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已失去有效性,并大胆采用凯恩斯等西方近代经济学的成果”。这篇电讯被同日的《朝 日新闻》与次日的《读卖新闻》采用。

  随后,舆论风潮开始在美国形成。那年12月19日,纽约出版的中文报纸《中报》根据《读卖新闻》的报道发表题 为《扬弃学术功利主义———论中国对经济学研究应有的态度》的社论,指责马丁文章认为《资本论》已失去“有效性”和主 张“大胆引进”凯恩斯理论。

  而在宋龙祥的文章中以及《北京周报》转发的马丁的文章中,并没有这样的论断。

  宋的文章说“科学地批判、分析、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上述研究成果,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被日媒歪曲为:马丁的文章“高度评价了”西方近代经济学的“ 实用性、合理性、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中报》的文章随后“出口转内销”。12月18日,新华社驻联合 国的记者发回了《中报》这篇批判文章。

  稍后,《红旗》杂志内刊《理论交流》,新华社的《参考资料》也予以转发。

  《中报》的文章开始在国内媒体迅速传播开来。

  次年2月21日,供中央领导参阅的《国内动态清样》(第380期),以《纽约〈中报〉批评我国某些经济学家“ 食洋不化”,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有强大的生命力》为题,刊发了《中报》的社论。

  至此,马丁文章漂洋过海,被曲解包装,最终递到了中央领导人的案头。

  报社编委准备再进“牛棚”

  马丁仍蒙在鼓里。

  但针对他的调查已经开始。马丁事后获知,1986年初,上级派人到学校查他的出身。查出来他1957年出生于 江苏盐城一个贫下中农家庭,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当过会计、民兵大队长。因无其他背景,审查遂结束。

  李禹兴说,当时卷入这场“风波”的国内新闻媒体分两类:一类是首先发表马文文章的《工人日报》,和忠实转载原 文的《北京周报》和《新华文摘》;一类是没有核对原文,而是据纽约《中报》歪曲报道的。

  当时因担心被扣上“精神污染”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帽子,而使得前三家报刊感到很大的压力。

  李禹兴回忆,当时有领导对《工人日报》发表马丁文章提出了批评。还有领导针对《国内动态清样》批示,“此件意 义之重大远超出一两篇文章之上。”经济学家冯兰瑞说,由这位领导的批示可以看出,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已然悬起,可能会 降临到“某些经济学家”的头上。

  更多内容请见新京报……

  -马丁文章提及的“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的10大转变”

  1

  从批判经济学转向建设经济学

  2

  从对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转向科学分析

  3从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排斥、否定转向分析借鉴

  4

  从生产关系的研究转向生产力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

  5

  从经济关系的一般研究转向经济运行机制的具体研究

  6

  从经济的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

  7

  从理论经济学转向应用经济学

  8

  从微观经济转向宏观经济、从短期规划转向长期战略的研究

  9

  从孤立的单向度的经济学研究转向综合的多学科的社会经济研究

  10

  从线型知识结构转向复合型知识结构

  □本报记者涂重航实习生周亦楣北京报道

  -新观察

  实现解放思想的现实期待

  在回顾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进程中,多数人常常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经济发展所称道,但是很少有人注 意到或者表达说,在这30年中,历史点滴所形成的连续镜头,已经成为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进步。1985年发生在中国经 济理论界的“马丁文章事件”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从事件本身来看,“马丁文章事件”只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界一个不大不小的浪花。

  超越事件本身而言,围绕今天对市场经济的看法,中国经济理论界已经逐渐脱离了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而转向了一 个更加实际的命题,就是哪些是最能够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领域供需矛盾、价格争议和市场关系的操作方式。经济理论界所形成 的“公共领域”,正在产生新的成果。

  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没有邓公所说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马丁文章事件中的当事人自 己也知道,很难说是否能从文字上全身而退,更毋庸在思想上展开的理论探索。而在马丁文章事件20多年后,我们再回首这 个问题的时候,最深刻的体会,实际上是在解放思想的旗帜下,人们对于独立学术思想和多元社会观念的兼容并包正在逐渐成 为现实。

  所谓解放思想,并不仅仅是个人在思想观念中更加解放,而是意味着在思想界的讨论和行动更加解放,整个社会会从 两种意义上实现思想的解放,一是更愿意倾听有不同观点和不同态度的声音,而非在倾听之前为这种声音确定其政治范畴;二 是更重视当前中国的具体现实问题,并且寻求一条最有效的发展道路。由于对这二者的期待,我们需要一个更加稳定和多元的 学术生态环境和学术研究语境。同时我们会更重视新兴思想在这其中的形成,再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检验其有效性,这其中甚 至包括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

  经济领域是中国发展最快的领域,也是理论争论较为集中的一个领域。其实就在当下,围绕价格体系制定、对资本市 场和金融制度的态度等讨论,在各个媒体上风起云涌,这延伸了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的基本方针。在为中国未来负责的立场 上,能够宽容不同经济思想之间的讨论,本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为中国所奠定的思想基础。而由经济领域,惠及民生、科技 、文化教育等多个与民众息息相关的领域,能否实事求是地反映真问题,倡导一种宽松的理论研究氛围,我们更愿意认为这是 未来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基石。

  改革开放30年后,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内,不再简单地以所谓阶级斗争划分意识形态的立场,而是能够直面中国改 革的真问题,以不同的视野来审视今天中国改革开放所面对的国内外环境、市场竞争和社会需要,这既是一种书斋里的幸运, 又是一种现实中的期待。

  □石嘉(北京学者)

  一日三十年11月2日

  ●“四类分子”摘帽

  1984年《人民日报》报道:据从公安部获悉,全国给最后一批“地、富、反、坏分子”摘帽子工作已结束。

  ●博鳌开讲

  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在中国海南博鳌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温家宝总 理会上作演讲。

  温故知新

  不要随便扣“自由化”的帽子

  对于“马丁文章风波”,有人形象地概括为三个阶段,即“一个蛮好的土产被生产出来,为第一阶段;出口后被人加 了添加剂,为第二阶段;出口转内销,被人视为应当清除的不洁之物,为第三阶段。”目前,人们对马丁文章的看法正逐步趋 向一致。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朱厚泽四月二十二日在一次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鼓励、提倡理论工作者开 展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他鼓励理论工作者大胆探索和开拓创新,扭转目前理论研究落后于改革实践的状况。

  朱厚泽部长强调指出,在理论研究和理论探讨中,有不同观点,有意见分歧,不仅是正常的现象,而且可以说,只有 透过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切磋、争鸣,人们才能逐步达到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理论界不仅要提倡独立思考, 提倡不同古典的争鸣和讨论,而且更要提倡批评和反批评都心平气和、实事求是,充分说理,以理服人。

  一些学术界人士认为,朱厚泽部长的讲话,已澄清了马丁文章引起的风波。他们认为,改革要以理论突破为先导,对 不同意见不要随便扣“保守”或“自由化”的帽子,而应鼓励大胆自由的探索,轻率地以走样的转摘言论去下判断,学术空气 将被窒息。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1986年6月2日原题为《马丁文章引起的风波》

  那时流行

  故事会

  流行时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流行指数:★★★★☆

  《故事会》创刊于1963年7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性杂志,被称为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 每期销量都在400万册左右。

  《故事会》介于雅俗之间。严肃文学刊物将之视为通俗读物,纯粹的通俗刊物又将其排斥在外。因为在这本刊物上读 不到一般通俗刊物上常见的红男绿女的风流韵事、黑帮火并的刀光剑影。

  1985年,《故事会》的销量突破700万册。同年年底,故事会的售价由2角4分增加到3角。

  它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并连续数年创造了月发行量达四百多万册的纪录,其发行量不 仅在全国9000多种期刊中一直保持在前五位的位置。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