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第246期【1982年10月底中国第一家婚姻介绍所———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正在筹备】
交上五毛钱大龄青年婚介所里搞对象
大厅里,坐满了男男女女。就像医院叫号一样,叫到名字的男女青年,害羞地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进会面室,进行 第一次接触。
黄子模说,20多年前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以下简称“广青婚介”)里就是那样的情形。
1982年10月底筹备、11月中旬成立的广青婚介,被称作是新中国第一家婚介所。黄子模现在是婚介所办公室 主任。
“大龄青年”问题影响安定团结
1982年11月18日,广州《羊城晚报》的头版刊出报道,“未婚青年盼望已久的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今天 上午在青年文化宫举行开业典礼,当即有一批男女青年报名。”
说它被“盼望已久”,是有原因的。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出现知青返城的高潮,在农村插队的知青回到城里已成了“老青年”。他们在农 村插队时无法解决婚姻问题,回城后年龄大了,找对象自然有困难。
那时候,“大龄青年”、“搞对象”是使用频率特别高的词汇,而解决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几乎是全社会的共识,会 影响到全国的安定团结。
广青婚介执行所长吴沛玲还记得,当时有这么一个说法,对于返城知青,上海注重安置,北京注重工作,广州就是找 对象。
在给大龄青年找对象方面,广州市有关部门确实下了工夫。
在广州市团委的牵头下,广州市十大工业局团委商定,每个局轮班组织,发起了大大小小的交谊舞、唱歌或郊游活动 ,给城里的未婚青年提供一个交友平台。
“那个时候,人们热衷参加集体活动,又是组织给安排的,安全有保障”,吴沛玲说,对于大龄青年来讲,参加类似 的集体活动是非常时髦的事情。
但十大工业局的团委还有自己的工作,没办法专心来解决“找对象”问题。于是,1982年11月,经广州市编委 办财政局人事局联合下文,广州也是国内第一家婚介所———广青婚介成立,由青年文化宫主任兼任所长,隶属广州市团委, 由市委、市政府拨专款、配备工作人员。
因为这一点,早期在婚介所登记的未婚青年,大多数是“有事业心、好学上进的‘三好’、‘五好’青年”。
择偶要求太世俗被红娘批评教育
当然,婚介所也有自己的门槛。
广青婚介成立后设立的18条章程,现在仍保管在所里。
就像单位的名称一样,它只给38周岁以下的广州本地男女青年办理登记手续,“前来登记者,需持本人工作证”, 然后再交上5毛钱。接待服务时间为每周一、三、五,会面则统一安排在周一。
每位登记的青年都要填一张“小人书”大小的资料登记卡,用一句话概括对选择对象的要求,如果写不好的话,是要 被教育的。
吴沛玲还记得,有位男青年在“选择对象要求”一栏里说明“要最漂亮的”,结果被所里的“红娘”找去谈心,劝导 他不能着眼外貌,关键要考虑对方人品如何、性格爱好是否默契。
还有一位市领导干部的儿子来所里准备登记时,要求给他找一个处级干部的女儿。所里没让他登记,而是对他进行思 想教育,批评他“门当户对”是世俗观念,说得这位干部子弟后来都不好意思公开他父亲的名字。
每逢周末的联谊晚会,是最受未婚青年欢迎的。
女孩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所里的红娘们就在现场随时准备拉红线。女青年若是有看中的,便会悄悄拉拉红娘的衣袖, 指一指,红娘就会为他们做介绍。
除了联谊交友之外,婚介所主要通过查卡配对。黄子模说,所里办公条件简陋,“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就是全部”,卡 片摊在桌面上,未婚青年按自己的要求物色对象,再由所里组织会面。
更多内容请看新京报……
□本报记者 林阿珍 实习生 林媛媛 广州报道
-新观察
当婚姻也可以“经营”时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最先颁布的法律是《婚姻法》。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文化传统里,这似乎也是正常的事 情。不过,由于城乡二元化的结构,以及严格的户口制度与国有制、集体所有制的关系,人员流动相对较少,婚恋交友的范围 总是不出生活的圈子。
第一家婚介所的成立,表面上看是政府某个机关出面下文,其实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知青的 返城是一个契机,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人口开始流动。人际交往圈子扩大的同时,谈婚论嫁的对象却在减少。人口流动的原因 是因为经济开始繁荣、而大家不论时间不够还是精力不足,身边多了很多陌生人,少了很多婚恋的对象。
重要的不是大家能够打破面子的约束来婚介所相亲,这个是不用打破的,媒婆这种传统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历史了。 而是终于在一个正规的机构里,开始了最传统的活动。机构化应该是一个关键词,至于这是政府机关所主导,还是民间自发成 立的,并无关系。
而更重要的是,终于有人从这里意识到,即使是这种最私人、原来意识中最难上得台面的事情,其实一样是可以用来 形成一个产业的。要知道,当时“文革”结束不过6年,改革开放不过4年,这种意识能够出现的话,就说明不是一种启蒙后 的大彻大悟,而是那种在任何地方都希望创造财富的渴望,已经在心中积存了很久,只是刚刚被释放出来而已。
有人说过,美国人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把什么都做成生意。其实这话不对,是任何事本身就是生意,只是你去不去做 的问题。当我们看到一个社会的改变其实是从一桩生意开始的时候,恐怕更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有了如此深刻的变化。
这个行业所带来的,是一系列的发展与观念的进步,这些与经济、眼界的开阔是分不开的。从官方主导的婚介机构发 端的民间机构,很快成为取代传统社会关系联系网络的方式。
在大约第一个官方婚介机构开张的15年后,网络开始有了交友的网站,更多的社会关系被重新进行了整合。从那时 候开始,一次更深刻的社会关系的鼎革又走了15年,相信任何人都会说,这些年我们的社会更加宽容、更加能接受新的生活 方式了。这方面的进步,都是从一个官办的婚介机构开始的。
推动社会进行变革的,永远都是利益。即使当初下文件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不妨碍利益的因素在其中起了作 用。就像小岗村那十八个分土地的血手印一样,他们也没有想到自己到底是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以至于其影响到前两天 刚刚出台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的决定。历史就是如此的魅人,如同那些曾经走进婚介所的花样少女一样。
□五岳散人
温故知新
农村也应建婚姻介绍所
近几年来,不少城市建立了婚姻介绍所,为未婚男女青年牵线搭桥做“红娘”,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但在农村,由于劳动和生活环境的局限,男女青年之间交往很少,再加上有些地方还存在着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的现 象,这给未婚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造成了困难。
有的青年由于父母逼婚,走了轻生的道路;有的因为双方互不了解,婚后感情不和,以致离婚;有些坏人则利用一些 年龄较大的男青年渴求配偶的心理,以介绍对象为名,大量诈骗钱财。
因此,在农村建立婚姻介绍所,不仅是未婚男女青年的迫切要求,而且对于抵制包办和买卖婚姻的封建残余恶习,防 止坏人钻空子骗人骗钱,也有很大作用。建议各县、社逐步建立起婚姻介绍所,以满足农村未婚青年的要求。
浙江陶继康编者按:这封来信反映的是当前较有普遍性的一个问题,是关系农村青年男女婚姻幸福的一件大事。读者 的这个建议是否可行?
希望各地基层有关部门,特别是青年、妇女组织,认真加以研究。
———摘编自1983年7月27日第8版
一日三十年——10月21日
●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
1995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和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了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揭幕仪式 。为了纪念联合国成立50周年,中国政府决定向联合国赠送一件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礼物—————“世纪宝鼎”。
●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沪举行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科技馆举行。此次APEC会议是“9.11 ”事件之后,举行的首次最高级别领导人会议。与会领导人高度评价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那时流行
电报
流行时间:上世纪80年代 流行指数:★★★☆☆
“家有急事,速归。”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数电报的标准内容。那时候,绝大多数家庭都没有电话,外地亲友 遇有急事要事,电话打不了,写信邮寄时间又不允许,只有通过电报传递信息。再加上发电报的价格对于百姓来说并不便宜, 所以电报一般就意味着事情的紧急重要。
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话、传真、手机的逐渐普及,电报的作用越来越小。2001年8月1日,中国电信集团 公司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此举预示着传统电报业务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