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观察
武汉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历史,缩影了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个体商业经济发展的艰辛历程。
基于历史发展条件的必然,小商品市场的经营主角就是个体工商户。而最初个体工商户的构成有很大比例都是被“逼 ”而来,也就是交易者多是因为无法进入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因为无法拿到国有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铁饭碗”,才不得不 走上个体经营之路来维持生计。
因此,小商品市场诞生最初几乎都是毁誉参半。一方面,小商品市场的出现打破了公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让消费 者能够体验更加多样化的市场供给,而无需再因商品供给短缺不得不仰人鼻息;但另一方面,个体工商户的组成人员良莠不齐 ,市场最初的监管又无法一步到位,这就让小商品市场几乎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其时,就有诸如“礼拜鞋”、“牛皮纸鞋 ”的说法,前者是说一周左右新鞋就会开裂,而后者则是描述了皮鞋内在材质的虚假程度。
经济社会是一个整体,小商品市场最初发展的乱象同样会蔓延到产业实体。
尽管产品质量不乏瑕疵,但是因价格低廉而让小商品市场仍然高速发展,其结果就是让国内的低端制造业随之而大行 其道。中国最初的制造业基地雏形地区,如浙江温州,在成为各地小商品市场产品的供给产地的同时,也成为了假冒伪劣的生 产源头。由此形成从制造源头,直至终端消费市场的恶性循环。这样的局面最终遏制了国内制造产业层级的提升和消费市场需 求的提振。
好在市场自发调节功能并不会因最初的乱象而消失。在市场竞争全面开放的背景下,随着居民整体经济收入水平提升 ,那些主动选择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开始率先享受更加优越的利润回报。
各地小商品市场也是如此,粗制滥造和假冒伪劣逐步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在继续坚持低价格优势的同时,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在小商品市场逐步大行其道。市场自身的调节机能,带来了整体 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武汉三镇的汉正街,最终能够摆脱“水货一条街”的阴霾,继续其在华中地区小商品市场的神话,皆应 拜市场机制发展规范所赐。
而在小商品市场嬗变的背后,中国制造固然早已摆脱了“低质”的坏名,但是却仍然面临着巨大的产业转型考验。物 美价廉固然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但也意味着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尴尬困局:其一,大量的产业利润被品牌采购企业所攫取;其二 对外需市场的严重依赖,让企业失去了自我生存发展的空间。近期海外金融危机的爆发更让这一困局暴露无遗。
小商品市场是制造企业的前端。在市场交易得到规范后,下一步的发展要义就是要实现交易体系和制造体系的共赢, 也就是如何以商品的品牌和附加价值提升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同时增进企业的利润。
新的市场考验才刚刚开始。
□马红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