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微软黑屏,到底谁黑了谁

  本刊记者/沈雁冰

  提要:10月,微软启动“黑屏计划”,迅疾在中国掀起一场是非难定的争论。

  10月21日零时,微软开始了对WindowsXP和Office的正版增值计划,如果用户没有通过验证,用 户的桌面背景将变成黑色,每一小时将黑屏一次。这次“黑屏计划”被舆论称之为“史上最严厉的反盗版行动”。

  从10月15日公布“黑屏计划”开始,微软就受到了公众史无前例的关注,网络上随即弥漫“恐慌情绪”,网民几 乎一边倒地指责微软的行为是侵入个人电脑系统,是“史上最大的黑客行为”,是互联网的“恐怖主义”,有律师还建议对微 软罚款10亿美元。

  出人意料,这一场针对微软黑屏的“讨伐”声息渐小,网络上“恶搞”盛行,后来似乎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娱乐战 ,其影响也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但微软的“黑屏计划”到底违法与否,在IT界和学界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微软维护自己的著作权反击盗版“无可 厚非”,也有人认为微软此举是为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且违反了中国诸多法律条款。

  微软“黑屏计划”就像一道尚无法解答的难题,面对层出不穷的观点,各方也一时陷入是非难定的“口舌之辩”。

  著作权VS隐私权

  这是一场维护著作权和隐私权的“战争”。

  10月16日,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微软大中华区代理CEO张亚勤表示,“我们这么做,不是为了釜底抽薪打盗 版,只是为了帮助用户识别自己电脑中的软件是不是正版,以选择购买正版软件,或者采取其他措施。”

  尽管微软公司声称“黑屏计划”是“打击盗版”行为,维护其知识产权,并强调此举“与市场份额目标无关”。但舆 论普遍认为,这是微软维护正版操作系统利益的又一举措。

  北京律师董正伟向公安部举报微软“黑屏计划”侵犯用户隐私、危害信息安全,是中国最大的黑客行为,要求公安部 展开侦查并追究微软公司的刑事责任。

  “微软的WGA和OGA程序就是一种木马程序”,北京邮电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认 为,“它通过强制用户电脑屏幕出现黑屏和强制在用户的Office程序上打上盗版记号,以示对盗版用户的惩罚”。他认 为,微软采取欺诈性手段让用户安装程序,这种行为有进攻性质,它有信息收集功能,也可以说是一种远程控制程序,如果微 软真的没有收集用户的其他信息,就应当举证证明,如果不能举证,就必须开通源代码,否则,可以认为它侵犯了用户的隐私 权。

  10月26日,中国计算机学会发表声明称,微软的黑屏行为采用了类似黑客的手段,依靠收集终端客户系统中的信 息来对客户进行攻击,这不符合道德行为规范,也涉嫌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中国计算机学会明确表示反对微软的这种行为。

  私力救济VS公力救济

  在采访中,多数专家和学者对微软打击盗版软件的初衷表示理解,“即使有证据表明某用户使用了微软的盗版软件, 微软也必须按照中国的法律规定和程序,通过合法的司法途径解决”。

  有专家也指出,微软的“黑屏计划”在知识产权保护中是一种技术保护措施,属于私力救济手段。私力救济一般是指 公民在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情形紧迫,如不及时制止会使权利遭受损害的情形下,通过自助措施来制止侵害,保护自己的权利 。

  对此,刘德良有不同见解。他认为,从著作权法上来说,微软的“黑屏计划”不属于技术保护措施,微软实施该“黑 屏计划”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微软的行为不属于民法上的私力救济,而是在行使司法权”,刘德良说,“微软并不是国家权力机构,没有权力行 使司法权”。

  “微软的黑屏计划并不是在依法维护自己的著作权”,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说,“就像有人买了一本盗 版书,著作人看到后把一瓶墨汁倒在书上,这属于过度私立救济”。

  陶鑫良认为,微软的做法类似于“私设公堂”。

  10月27日,国家版权局官员首次就微软黑屏事件作出表态。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在2008国际版权论坛上 接受记者问询时表示,“国家版权局对包括微软在内的各种权利人组织与机构正当维护权利表示理解与支持,但是我们认为在 维权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

  知识产权VS信息安全

  微软的“黑屏计划”也显示了中国网络安全的脆弱性。

  专家们意见比较一致的说法为,此次事件表面上看为“黑屏”,但背后隐藏的信息安全才是根本问题。

  黑屏事件,放大了人们对信息安全的担忧。

  原国务院信息安全办安全组组长陈拂晓认为,“微软的黑屏计划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更加暴露了信息化 时代信息安全存在的隐患”。

  著名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人已经被微软“劫持”,如果软件不是自主可控 的,用户并不是电脑真正的主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机器中的信息会被提取。

  作为信息领域的专家,倪光南认为,微软对用户实施黑屏警告,说明用户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对自己计算机的控制权。

  此前一年,2007年9月,北京大学法律硕士陆峰认为微软的“正版增值计划”侵犯个人信息安全,将微软公司诉 至法院,要求微软公司公布获得的信息,并公开道歉。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网络行为研究所副所长李旭曾参与了陆峰案件取证环节的设计,他透露,“我们主要是通过 国家信息中心截获了微软收集并回传的所有数据包,并进行了公证。但是,这些数据包都是经过加密的,只有微软才能解密, 所以庭审时很难认定是否侵犯了隐私权。”

  身处IT法律领域13年的中国电子商务法律网总裁阿拉木斯认为,我们所应有的反应绝对不应是为盗版辩护,版权 问题只是这个问题的表象,其问题的实质是信息安全和反垄断问题。

  事实上,黑屏事件已远远不单是版权问题。一个业界普遍的共识是,目前我国的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完全依赖国外进 口,其安全性存在极大的潜在威胁,特别是在国防、金融等关键领域大量应用国外软件,将会直接威胁国家安全。

  为此,倪光南曾多次呼吁,我们必须发展国产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和办公文档,免费提供给广大网民,才能打破微软 的垄断,保护国家利益不受威胁。

  垄断VS反垄断

  “版权问题是战术问题,而真正的战略问题是信息安全和反垄断问题。”阿拉木斯说。

  早在今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正式生效之际,北京律师董正伟就向有关部门申请对微软公司进行 反垄断调查。他认为,除了微软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对用户侵权外,微软还涉嫌价格垄断。

  微软从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后的历程似乎并不顺利。微软在美国和欧洲成功的运营法则似乎在中国市场行不通。 微软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在中国市场是否构成垄断,争论颇多。

  我国《反垄断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适用本 法;但是,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有业界人士据此条款认为,微软的行为涉及滥用知识 产权排除、限制竞争,应由《反垄断法》予以规制。

  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微软大中华区代理CEO张亚勤在正面回应微软在中国的垄断问题时说:“由于微软大部分以 非正版方式存在,正版产品市场份额很小,因此微软在中国构成垄断的前提不存在。”

  有专家反驳,黑屏事件正表明微软对盗版软件亦有“支配能力”。

  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7 0%的用户正在使用微软视窗操作和办公软件系统。

  陶鑫良认为,微软十多年来,对盗版长期纵容、放任,是“放水养鱼”,目的是打垮对手,间接实现市场垄断,目前 看来是“张网以待”的行为。

  11月3日下午,中国消费者协会邀请反垄断执法机构、软件行业协会以及法律专家等多方人士,召开“家用电脑软 件消费热点问题研讨会”。会上特别针对微软黑屏计划抛出5大疑问进行探讨,包括微软公司黑屏行为是否侵犯了用户的隐私 权、安全权、物权等基本权利,甚至危害到国家信息安全,涉嫌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微软在各国打击盗版的做法不同,对 中国消费者采用这种区别待遇是否妥当等。

  “在其他国家微软也有类似的反盗版措施,但一般都是由政府最先反应,而我们最先跳起来的是网民”,北京大学法 学院教授、互联网法律中心主任张平认为,相关部门不应该漠视这种行为。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知识产权制度才能 发挥作用。

  事实上,微软在欧洲和美国遭遇反垄断调查早有先例,并有败诉案例,遭巨额罚款处罚。

  中国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表示,微软过去采取全球统一定价,没有考虑发达国家收入水平与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 的差距,需善意去提醒他们,要考虑中国用户的价格承受能力。

  微软客户端产品商业市场总监林聪悟则回应称,在中国未来会采取一个更有价格弹性的框架,让更多的用户买到正版 软件,从而享受到正版软件的益处。

  事实上,微软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误买盗版者可免费换正版,在价格上也展开促销手段等。

  根据某知名网站的调查显示,截至目前,大约有不到5%的电脑用户被黑屏。目前,微软的“黑屏计划”仍在进行当 中,但网络上各种破解“招数”已经铺天盖地,微软的计划或将不了了之。社会各界尤其是网民一开始的广泛争议也逐渐淡去 。

  眼下,大量盗版用户又陷入一个更大的危险之中。就在微软“黑屏计划”被热议的时候,微软操作系统再次暴出特大 安全漏洞,通过该漏洞可能会引发大面积远程攻击甚至用户电脑被黑客完全控制。

  但是,盗版用户为了躲避微软近期的正版验证,关闭了系统自动更新功能,电脑处于“裸奔”状态,由此可能造成相 当严重的“黑屏”后遗症。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8年12月上半月刊)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专题 法律与生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