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记者戴小华
熟练掌握罗、英、法、中4种语言,对国际政治和罗中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如数家珍……现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维 奥雷尔·伊斯蒂奇瓦亚(ViorelIsticioaia-Budura),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外交官。在中罗两国建交 即将跨入第60个年头前夕,本报记者专访了这位与中国有着渊源的资深外交官。
大使曾在南开留学
伊斯蒂奇瓦亚大使与中国的渊源,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1973年,21岁的伊斯蒂奇瓦亚作为罗马尼亚留学 生,在天津南开大学攻读汉语和中国文学专业。1978年,他学成归国并进入外交部,开始涉足对华事务。上世纪80年代 初,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李先念、杨尚昆等访罗时,伊斯蒂奇瓦亚作为罗方陪同参与接待;前外交部长黄华、著名科学家钱三强 等访罗时,也是伊斯蒂奇瓦亚作为专职翻译全程陪同。
1985年,伊斯蒂奇瓦亚首次被派往罗马尼亚驻华使馆,开始了他的职业外交官生涯。5年任满后,他先后奉派罗 马尼亚驻日本、英国、韩国使馆。所到之处,他十分注意与中国驻该国的外交官员沟通往来,因此结识了许多中国外交官并引 为挚友。
2002年,伊斯蒂奇瓦亚再次被派到中国并升任大使。上任后,自认为对北京十分熟悉的他独自出门想逛逛。没想 到刚出使馆不久就迷路了。“变化太大了,我这个在此生活过7年的老北京也找不到路了。”大使幽默地自嘲。
但此次迷路却让大使满心欢喜。他认为,作为首都,北京的变化集中反映出中国的发展变化,反映出国家经济建设的 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思想观念的升华。自青年时期起,伊斯蒂奇瓦亚便对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充满了感情,这里的红 墙碧瓦、峰峦塔影、胡同民居,他去过多次却总也去不够。特别是北京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所展现出 的现代都市风貌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更让大使钦佩、赞叹不已。“我每次去奥运村一带,置身在构思巧妙的建筑和舒适宜人 的绿化带中,仿佛来到22世纪的现代城市。”“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官们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但不管何种文化背景 的爱好,都能在北京得到满足。”大使用这样两段话,点评了北京城市面貌变化和多元文化共存的特色。
在北京“萌发爱情”
伊斯蒂奇瓦亚大使与中国的渊源还不止于此。大使的岳父母是上世纪50年代初到中国的第一代罗马尼亚留学生,他 们在北京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在1973年也成为罗马尼亚在北京大学的留学生。1976年,两个有着类似经历和教 育背景的罗马尼亚年轻人,又在北京萌发爱情,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并投身外交界,被一起派到罗马尼亚驻华使馆,成为现 在的伊斯蒂奇瓦亚大使夫妇。
伊斯蒂奇瓦亚喜欢中国山水画,夫人喜欢京剧,闲来两人经常赏画唱戏,其乐融融。由于有扎实的中国文学根底,伊 斯蒂奇瓦亚曾将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名著《子夜》译成罗马尼亚文出版。本来还“野心勃勃”地想将近代中国文学名著一一翻 译出版,后因公务繁忙未能如愿。
外语娴熟的伊斯蒂奇瓦亚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阅读英、法文版的《北京周报》,30多年未曾中断。
盛赞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
10月24日至25日,北京召开了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伊斯蒂奇瓦亚大使告诉记者,自2007年1月1日加入 欧盟后,罗马尼亚是第一次作为正式成员参加这一亚欧大陆最重要的高峰会议。罗方对峰会高度重视,派出了以外交部长为首 的高级代表团,大使本人也是正式代表之一。
伊斯蒂奇瓦亚大使对东道主中国为此次会议所做的精心准备十分满意,对会议期间中方充分尊重与会各国的意见和建 议、尽力满足各方关切的务实作风更是赞不绝口。他认为,正是由于中国政府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才使这次有45个国家领导 人参加的盛大国际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有两件事情给大使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根据与会各国代表的意见,中方及时调整会议的议题和日程,将当前国际金 融危机问题作为重要议题予以讨论,满足了各方的期待;二是会议最终形成的文件充分尊重和汲取了各方意见,在正式文本中 尽量采用各方共识予以表述,充分发挥了亚欧峰会作为两大洲共同对话平台的作用。
大使还兴奋地介绍说,亚欧会议结束的当天下午,中国外长杨洁篪在人民大会堂与罗马尼亚外长举行了双边会谈。这 是两位外长首次会晤,气氛非常融洽。
2009年是罗中两国建交60周年,罗马尼亚政府对此十分重视。“我们希望从明年年初开始,就在两国陆续举办 庆祝活动,一直延续到建交纪念日。”伊斯蒂奇瓦亚大使充满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