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 书
与央视《讲述》联动报道(10月9日)
特别视点:她们是7位女子,平均年龄29岁。台风来临前,她们冲向一线播报新闻,直到全部群众转移完毕,台风 来临,她们却留在空无一人的山村进行直播,死亡随时会降临……
“7姐妹”都是浙江卫视新闻中心的记者,平均年龄只有29岁,虽然她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可在浙江,观众总喜 欢称她们为“七姐妹”。而这个名字的叫响竟然与一场至今让人们记忆犹新的台风联系在一起。
一、家有老小,她却冲向海啸现场
2006年8月,超强台风“桑美”袭击浙江,据专家预测这将是五十年来登陆祖国大陆的最强台风,中心最大风力 将达到17级。台风登陆前72小时,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严阵以待,预计将处于此次台风登陆点的浙江省更是史无前例地 组织100多万名灾区群众转移,立即撤离台风一线。
浙江卫视派出了包括“七姐妹”在内的最强的报道团队,由新闻中心主任带队分成7路向台风可能登陆的地点进发, 可就在他们越来越接近海边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爆炸性的消息。气象部门把当年预报1956年12号台风的气象专家再次 请到防汛指挥部,专家也觉得引发海啸的可能性非常大。
这时,团队所有人的手机都响了,领导给他们发短信,要他们千万不要去危险的地方,如果觉得危险就撤回来。
海啸,一听到这个词,每个人都不禁一震,此时马上掉转车头跟群众一起撤离无疑将是最保险的选择,可作为新闻记 者,他们都知道自己有责任在第一时间把台风一线的信息传递出去。海啸瞬间毁灭一切的力量让这群匆匆赶路的人心里突然变 得复杂和矛盾起来,到底该继续前进,还是撤回安全地带?
虽然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一旦发生海啸可能自己就回不去了,可作为新闻记者的责任感和内心澎湃的激情让“七姐 妹”和她们的团队不约而同地选择继续向台风可能登陆的地点和受灾最严重的地方进发。一路风雨飘摇,虽然已经做好了应付 一切危险的心理准备,可眼前看到的情景,还是让身经百战的她们大吃一惊。
眼前的大海像炸开了锅一样,大大的铁皮广告牌在空中就像纸一样地飞舞,马路两边的房子一排排地倒下,整个人的 头部就像要被削掉的感觉,仿佛是到了世界末日。
50年来最强的台风逐渐逼近,群众都希望自己能以最快的速度撤离灾区,可为了把台风一线的消息最真实地传递出 去,“七姐妹”和她们的浙江卫视新闻团队,却渴望与台风中心、与最大的风浪无限接近,他们搭乘冲锋舟、蹚着齐腰深的大 水,追随着台风移动的路径一路报道一路前行。
台风登陆前48小时,“七姐妹”分别赶到了受灾最严重的舟山、三门、台州、温岭、乐清和温州,7个女孩都知道 接下来的两天,等待她们的将是最严峻的考验。
在舟山,大风掀起三四层楼高的巨浪,为了最真实地拍摄到海浪的画面,36岁的“大姐”张宏和摄像冒着随时可能 被大风吹走的危险,爬到了一段延伸到大海中100多米的堤坝上。站在堤坝上,她觉得天地是那么大,那么苍茫,自己好小 ,这时候,要是风给她吹跑了,可能没人会发现。
为了支持女儿的工作,张宏的妈妈几年前从兰州老家来到杭州,不顾年老多病、水土不服帮着张宏带孩子做家务,对 此张宏一直心怀愧疚,希望能找个假期陪妈妈回兰州老家,请妈妈吃她念叨了很久的地道的兰州拉面,可因为工作忙这个心愿 一直没能实现;张宏的丈夫在宁波工作,夫妇俩常年两地分居,即使是不久前丈夫感染肺炎生病住院,张宏也没空去照顾一下 ,她本希望这次报道完请假去陪陪丈夫;而刚满9岁的儿子更是她心里永远放不下的牵挂。
二、脚发炎,她仍在大水中奔走
作为一个36岁的女人,张宏的心里有太多需要挂念的事情,可眼前的情景却不容她多想。张宏说,真正危险来的时 候你就会往前冲,为什么,因为冲的不是你一个人,所有的人都往前冲。七姐妹中的顾晓燕说,如果往后退的话还要我们来做 什么,我们是更多人的眼睛,如果我们不往前方去的话,怎么把这里的消息让更多的人看到呢。
就在张宏完成这段报道的两个小时,她所站防浪堤被大浪拍断。张宏再一次回到这个防浪堤,报道抢修大堤的情况。
因为台风直播没有后期配音、剪辑的时间,记者必须在现场口述完成整篇报道,这对于任何记者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 ,更何况狂风暴雨还随时危及生命,可年轻的“七姐妹”始终咬牙坚持。在温岭,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当地十几米高的 风浪,体重不到90斤的窦蓓蓓拿着话筒站到了海边,因为风浪太大,为了防止她出镜时被卷进海里,群众只能把一根粗绳子 拴在了她的腰间,他们在另一端紧紧地拉住绳子。
窦蓓蓓说,那根绳子绷得太紧,几乎都快断了,让她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她必须一次一次地把头别过去吸一口气才能 说一句话,然后再别过去吸一口气,就这样,那场直播完成得非常艰难。
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引发洪水。在三门,不会游泳的胡群芳和摄像跟随解放军战士一起登上冲锋舟,解救被洪水围困 的群众。在几米深的洪水中,悬浮物卷进了冲锋舟的螺旋桨,船翻了。
胡群芳整个人是侧翻着直接掉在水里,四五个村民同时跳下来救她。因为被脏水浸泡,胡群芳的身上起满了红疹,又 疼又痒,可为了及时地把灾区的消息传递出去,刚被救上岸不久,胡群芳再一次登上冲锋舟,继续她的报道。而此时在乐清, 大水淹没城市,车辆无法通行,为了把拍摄到的新闻及时传送回去,邵一平只能蹚着齐腰的大水,到当地电视台传送节目。
当时邵一平和另一个摄像人员都是穿着到膝盖的长筒靴,一走水都灌进去了,鞋子就特别重,走不动,没走几步他们 就把鞋给扔了,两个人赤着脚走过去的。因为水底时常有碎玻璃和铁钉,邵一平的脚被扎破了,可她却一声不吭,继续奋力蹚 水前进。邵一平的父母一直希望从小体弱多病的女儿,能像自己一样做公务员,有一份稳定、安全的工作,可邵一平却单单喜 欢上了记者这个职业,并且因为这份工作平生第一次违逆了父母的意思,所以每次报道台风,怕父母心疼,她从来不告诉父母 自己的遭遇,所有的一切都默默承受。拖着已经发炎的伤脚在水中走了一个多小时,邵一平终于赶到乐清电视台,把新闻及时 传送了出去。
在台州,“七姐妹”中年纪最小的李霞遇到了一些麻烦。因为舍不得自己的家当,山上最后一户村民怎么也不肯转移 。可就在这时,李霞他们接到消息,超强台风“桑美”已经到达福建海域,中心瞬间最大风力上升19级,并且很快将在浙江 省登陆,沿海的台州地区将遭受严重损害。为了村民的安全,李霞和村干部一起冒雨上山第6次到这户村民家做工作。
三、在高烧中直播,她让人落泪
这时,山上的风雨越来越大,这户村民根本不可能自己走着下山,为了把这户群众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李霞和摄像 临时决定把新闻采访车让给这一家人先做转移车,因为座位不够,年仅23岁的李霞和摄像两个人自愿留在了已经空无一人的 山村,等候采访车把群众送到安置点后再回来接他们,可车刚走不久,台风就登陆了。
李霞他们只能用手死死地拽住旁边的灌木,虽然很疼,但是没有办法,如果一放松的话,可能就会滚落山谷,后果是 不堪设想的。李霞为了克服恐惧,就在心里不停地默数123456,她想也许数过100,再过200,车子就会来,他们 就会获救了。
当采访车回来的时候,李霞和摄像身上已经被严重划伤,可让他们俩觉得安慰的是,在此次台风中,重灾区台州因转 移及时,无一人伤亡。
其他姐妹也在台风中奔波,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里,卜晔临已经连续两天不眠不休,每个小时,她要向观众直播一 次台风的最新消息。
新闻滚动播出,电视上却突然失去了顾晓燕的影子。早在“桑美”登陆前,她就跟随卫星车追着台风中心一路赶到台 风登陆点浙江苍南县的马站镇。可在那里,顾晓燕她们突然发现,因为云层过厚,卫星车的信号根本无法传送出去。
技术人员把卫星车移了很多地方,一遍遍地尝试,可信号始终无法正常传输。
卫星信号时断时续,没有人知道卫星信号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连通,为了能在信号出现的短暂瞬间把新闻直播出去,所 有的工作人员都站在大雨里,顾晓燕更是一遍一遍地对着镜头喊出自己收集到的最新消息。
从上午10点开始,顾晓燕她们整整在大雨中淋了近十个小时。很多人开始发烧、体力严重透支,就在这时,顾晓燕 突然发现了一个更加恐怖的情形。她看见摄像周福增身后有一个金属卷闸门,卷闸门和旁边的门框之间有特别大的电火花,声 音也很响,而下面全是水。当时她下意识冲过去,拉着周福增就往一个花坛上跳,因为她觉得花坛可能会干一点,但是跳上去 的时候却发现花坛整个都被淹掉了,而电火花还在不停地下落。他们已经无路可退了。
面对随时可能沿着水面击中自己的电流,顾晓燕和摄像周福增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万幸的是,电火花快接近水 面的时候全城停电了。刚刚死里逃生,顾晓燕他们却顾不得休息,继续收集最新消息,守候在摄像机前等待卫星信号。一直到 晚上20:00,信号终于联通了。
而此时,顾晓燕正发着39度的高烧,但她没有丝毫顾忌,镇定地完成了直播。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部制片人刘东华 对她的表现印象深刻,他说,有一个编导是含着眼泪把直播切完的,晓燕的表现打动了很多人,一个女同志能在狂风暴雨中如 此冷静,表现地如此出色,不得不让人钦佩。
经过气象部门最终确定,台风“桑美”近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7级,最大风速达到68米/秒,是1956至今登陆 祖国大陆的最强台风。此次台风造成福建、浙江两省逾百亿的经济损失,但由于“七姐妹”等记者们的报道,台风一线的消息 在第一时间传遍祖国各地,各地的救援物资迅速运往灾区,受灾群众在政府的组织下,积极生产自救,把台风的损失降到了最 低。从此以后,抗台“七姐妹”的名字也随着她们的报道传遍了千家万户。
有关详情请看今日央视10套21:00和1套次日凌晨1:40《讲述》
通讯:100859
北京复兴路11号中央电视台社会专题部《讲述》栏目 翁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