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农民进城得有尊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09:41  新京报
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农民进城得有尊严
杜润生 原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牵头起草1982年“一号文件”为包产到户正名。

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农民进城得有尊严
高尚全 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新京报纪念改革开放30年高峰论坛主题报告

  引言

  12月20日,新京报举办“日志中国”纪念改革开放30年高峰论坛。论坛由主题报告和经济、文化两场高峰对话组成。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曾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牵头起草的1982年“一号文件”为包产到户正名,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原计划出席此次高峰论坛的95岁的老人日前因肺炎住院,在病房撰写了报告,委派自己的外孙到论坛现场宣读。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呼喊发出于1978年,那篇不朽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文章的作者之一胡福明作了主题报告《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是民主运动》。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最大变化是引入市场经济、除旧布新。曾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的高尚全先后参加了中央三个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本次论坛作了《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的主题报告。改革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原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著名政论家马立诚作了题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大争论》的主题报告,对四次争论和当时的社会思潮进行了总结。

  杜润生

  农民进城务工 尊严要有保证

  改革开放30年中,我国最大的变化是引入市场经济。农民投身市场,创办工业,进城打工,对国家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引入市场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提高了综合国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但也引来一些问题。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败,两极分化和城乡差别不断扩大难以避免。目前,农民大多数属于弱势群体。中央将“三农”工作列为重中之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个战略性举措。

  未来几十年,还需做些什么?已不是我这个95岁的老人能预测准确的了。一般看来,未来的问题不会更少,只会更多、更复杂。

  我想,要考虑的问题至少包括:

  一是,缩小城乡、地区收入差距,保持社会稳定;

  二是,继续减少农业人口,又要保证进入城市的农民的就业和有尊严的生活,劳务输出要有出路;

  三是,发扬政治民主,村、乡一级直接选举、罢免政权负责人,保障农民的公民权利,包括组织农会等;

  四是,公平与效率兼顾,力求在农村教育、卫生、福利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方面农民享有宪法赋予的和社会公民同等的权利,缓解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

  五是,人口与土地、水资源、能源的矛盾,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在今后50年中可能恶化,也可能总体恶化、局部好转,争取矛盾不要激化;

  六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性别失衡、少数村庄空壳化等矛盾将更为突出,只能缓解,不能消除;

  七是,人的现代化(包括干部),这是大难题。

  总之,50年后,中国“三农”问题不会全部解决,但是农村与农民肯定比现在更富裕、更进步。

  高尚全

  政府干预救市 并非否定市场 

  这次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冲击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生活,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我们注意到,在这次美国政府采取的有关救市政策中,采取了一些国有化的措施。于是就有人说了,美国现在搞社会主义了,是“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认为国有化就是社会主义。在国内,有人说我们过去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是错的,应该发挥计划的基础性作用。也有人认为,市场化过了头,所以出现了那么多问题。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情况,我认为,仍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出手对金融市场干预,这是自凯恩斯主义诞生以来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公共政策与宏观调控应对严重经济衰退的通常做法,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否定。

  指出这一点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穿透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阶段,我们不能由于紧急或危机状态下必须采取一些特殊政策,而否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另一方面,现实情况表明,作为最终需求的基础,我国的消费需求在短期内还难以成为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外需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把扩大内需的着眼点放在投资扩张方面,而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投资扩张更主要的表现为政府投资扩张。

  政府的政策如何撬动市场力量应该成为考虑的重点,而短期不得不直接介入市场的行为应避免过度、甚至取代市场。同时,也要考虑经济运行恢复常态时的“淡出”安排。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不是政府要不要干预的问题,而是如何干预、干预的广度和深度问题,是宏观与微观协调机制问题。

    相关报道:

    经济改革 总结反思再上路

    文化的路,如何越走越宽

    新京报社长戴自更致辞

    杜润生:农村改革拉开中国改革序幕   

    胡福明: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是民主运动

    马立诚: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大争论

    高尚全: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

    新京报日志中国高峰论坛:交锋改革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