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卫生站重组
与农村卫生室相比,潍坊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设立的要求更高。以卫生站为例,不仅需要至少100平方米的面积,还要求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最好还能提供中医诊疗、推拿等服务。
按照潍坊市卫生局提出的城市社区卫生体系规划,计划每6000居民能够享有一个卫生服务站,全市要形成200个这样标准化的社区终端。这些卫生站都是非营利机构。
2008年,潍坊卫生局向社会进行招标,最终确定了80个机构入围,包括原民间诊所、街道医院、街道防疫站、工厂卫生室等。范新芳的诊所就是其中之一。
范新芳今年50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名片上印着“留日博士”的头衔。她在日本大阪大学博士毕业,1998年为潍坊市人才计划引进,担任潍坊口腔医院的院长。2003年,范新芳离职创业,建立了奎文口腔门诊部,这是潍坊市一家高档的私营牙医诊所。
事实上,范新芳是在听说卫生局向社会招标卫生服务站后,才在高新区开了自己的私营诊所。她在富华公寓以200万元买下了两层共250平方米的商铺,装修又投入了10万元。“起先我还想把墙都刷成彩色的,看起来更温馨。”范新芳告诉我,“但又担心无法通过卫生局的招标。”
范新芳的卫生站一共有5名员工,两名医生、两名护士,其中有一名中医,还有一名公共卫生服务员。范新芳一直有从事卫生公益的理想,对此充满热情。“父母去世都比较早,我希望能够向社会传递健康的理念,如果单为了赚钱我不可能来。”范新芳说,“在日本社区卫生服务很发达,连牙医都进入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范新芳所负责的鸢飞社区涵盖19个小区有近8000户籍人口。卫生站的工作主要有两块,收入也相应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医疗服务,包括为患者门诊、检查、输液、注射、销售药物。社区居民只需要拿着身份证就可以来就诊,卫生站不收挂号费,其费用由物价局制定,不能自行改动。打一次点滴收3元,肌肉注射一次收1元。卫生站销售70种“基本药物”,可以从中收取限定的15%利润,2009年潍坊市卫生局将基本药物的种类扩大到了360种。范新芳的第二部分工作为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建立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糖尿病人每年进行至少4次的回访,每月举办至少一次的社区健康宣传活动等。公共卫生服务的费用由政府支付,按实际工作量购买。潍坊市卫生局下发了一份服务内容手册,将其分为10大类共51项,每一项都做了详细说明。政府支付的价格从每份宣传材料的0.3元,到参与突发事件救援的200元/次,各不相同。卫生站必须按质按量完成政府要求的公共卫生条目,政府对此进行考核,并依据实际工作量支付费用。
政府通过购买卫生站的社区服务,落实大量的公共卫生工作。范新芳的卫生站有2/3的精力都花在了这方面,他们用了大半年时间进行入户调查,为每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在每年的“高血压日”、“糖尿病日”在小区摆摊做宣传,为居民做免费体检,发放宣传品。在居委会的会议室,卫生站的中医还专门举办了一次中医养生的讲座。
由于卫生站的公共服务以户口界定,而事实上很多人的居住地与户口并不一致,尤其是在高新区这样的城市新区,范新芳希望卫生局能够以属地原则规划服务边界。
另一方面,目前卫生站的运行还无法做到收支平衡。“社区卫生站的宣传不够,来看病的还不多。平均每天20余人次门诊,过去半年做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政府3.1万元的补贴,而每月门诊量只够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的收入。”范新芳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运行成本比农村卫生院要高很多,“年底要交9000元的暖气费,想起来让人头疼”。
现在,范新芳每天都要在自己的牙医诊所出诊半日,她还需要用牙医的收益来补贴卫生站。不过她相信,认识到方便后病人慢慢也会多起来的。
并不是每个社区服务站都操心运营经费。东苑社区卫生站并不发愁生存问题,它位于老城区,房租成本不高,老年人看病也较多,每天能有五六十人的门诊量。另外这里可以替防疫站做疫苗接种,多的时候每天忙活100多名孩子。目前国家提供15种免费疫苗,每接种一次政府支付约7元钱成本。东苑卫生站有6名接种师,接种服务费可以占到每月收入的50%,每个月都能够做到收支平衡且略有盈余。
在潍坊的城市社区卫生网络中,每个街道都要设立一家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目前奎文区9个街道办中,已有南郊、梨园、市政府机关医院3个医院可以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潍城区4个街道办中,已有康复、六院2个医院可以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坊子区4个街道办中,区中医院可以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寒亭区的2个街道办中,寒亭街道卫生院可以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新区的清池医院可以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正在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与乡村医疗机构的重组与再造是潍坊医疗改革的重要一步。“它解决了医疗服务‘可及性’的问题。”马安宁说。
在基本实现基层再造后,今年潍坊医改提出了“就医10分钟,社区全覆盖”的目标:看小病,患者10分钟达到医疗机构;看大病,患者候诊时间小于10分钟;急救,10分钟以内达到急救现场。
补偿机制的转换
基层卫生网络的重建,提供了廉价、可靠的就医通道,但另一个问题是,即使再便宜的服务也需要钱,那么钱从哪里来?
换成马安宁的说法是,“尽管我们在每个角落都建好了餐厅,但居民没有钱同样不去”。尤其是对“大病”来说,钱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元素。在这个意义上,补偿机制的重建关系着医疗改革的最终效果。“这是医疗服务‘可得性’的问题。”马安宁告诉我。
事实上,目前政府对于医疗机构本身的直接补助在逐渐减少。在潍坊,公立大医院每年获得的卫生经费仅约占工资总额的5%~10%,医院购买设备、扩建院址的费用都由自己筹措,并要通过卫生局的审批。政府卫生经费多用于公共卫生方向,如疾控中心、血库、120急救系统等。
另一方面,各级财政对于公民看病就医的直接补偿则明显提高。尤其是在新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体系中,从2003年每人补助10元钱,大幅提高到2009年的每人80元(在这个体系中,参合农民每年将资金汇总,形成一个风险共担体,按照大数法则确定报销和补偿比例,每个年度将所有参合资金消耗完毕)。
依循新农合的发展脉络,观察补偿机制与比例的调整,则可能昭显其全局性的价值。
2001年,潍坊青州市开始在全国率先探索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濒于崩溃,其原因在于经费全部由农民支付,农民没有交纳积极性。在实际执行中,也经常被当作“农民负担”而被砍掉。
“我们首先在青州的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区选择一个镇共9000多人,做入户基线调查。”青州新农办主任杨春花对我回忆说,“了解农民参合的积极性,详细记录每户人每年的医疗支出,以便计算报销比例。”按照2001年青州的实验方案,每名农民出资10元,乡镇财政补贴2元——这笔钱原是财政补贴乡镇医院的资金,再由3家医院各补贴1元,形成每人15元的份额。这一年青州在3个乡镇14万农民中启动了这项影响深远的实验,设定门诊报销比例最多10%,住院最多可报40%。由于第一年参合人数少,计算不够精确,到年底新农合资金超支了8万元。2002年青州继续试点区扩大到了5个乡镇。
2003年卫生部开始在全国推广新农合的试点。青州将试点区增加到了9个乡镇,资金配给的比例也进行了调整,乡镇财政投入的资金增加到2元/人,同时县财政每人给付3元,省财政每人给付5元,形成了“10+10”的资金构成。“这一年的整体参合率只有61%,还有一个乡镇因为参合率仅超过10%,最后不得不取消试点。”杨春花说。
2004年补贴资金的结构再次发生变化,乡一级的财政不再支付新农合补贴。到2006年,各级财政补贴增加到了20元/人,省、市财政的补贴比例不断增加。2007年为40元/人,2008年为69元/人(省级财政36元,市级12元,县级21元),2009年增长到了80元/人。农民参合率达到97.63%,农民出资额也上升到了20元,青州农民则达到了25元。2008年的筹资总额达到了5.56亿元。
补偿机制的拨转改变了农民的就医范围和就医频率。
越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新农合报销比例就越大,在乡镇医院以下门诊可报销20%,在一级医院住院补偿比为55%~70%;在二级医院住院实行三段式段补偿,起付线至5000元段,补偿比25%~35%;5001元至10000元段,补偿比35%~45%;10001元以上段补偿45%~70%。农民开始大量进入基层医院就诊,住院最高可获2万元补偿。
根据潍坊卫生局新农合办公室的统计,自2003年试点启动以来,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筹集资金11.97亿元,补偿1531.09万人次,支付补偿金10.06亿元,其中获得万元以上补偿的3293人。“农民现在参合的积极性很高,我们不需要再敲锣打鼓地去送钱了。”青州市卫生局局长付光春告诉我。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农合的资金也救活了大量乡镇医院。”潍坊市新农合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补偿机制的阀门从医疗机构转向基层民众,资金流入不仅减轻了“看病贵”的困境,同时也使基层医疗机构的再造成为可能。“小病拖成大病,大病熬成晚期”的制度根源在逐渐消解。
但目前从新农合的筹资总量上来说规模仍旧不足。2008年,潍坊市农民人均医疗费用为380余元,新农合年人均筹资88元,不足农民人均医药消费的1/4,与城市职工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城镇职工的缴付数额也几十倍于农民)。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医疗负担,还有待于财政加大投入以及农民个人缴付数额的提高。
普惠的层级
事实上,医疗费用和医疗技术都不可能无限提高,人的期望寿命不可能无限延长,就医的权利不可能无限自由。而潍坊医改本质上是在这种种不可能的限定中,寻找普惠的可能性。
在基层网络基本成型和新农合补贴资金进一步增加的情况下,2009年潍坊开始试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潍坊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分为五个层级:第一级为政府承担下群体公共卫生服务和教育的经费;第二级为政府承担下疾病预防的工作和经费;第三级,通过政府补贴达到小病在社区就诊低收费,同时政府承担全部防保经费;第四级,达到必要检查低收费;第五级,为基本药物低收费。
“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基本医疗制度内容框架,不同地区的政府可以根据财力状况选择实施。”马安宁说。但另一方面,基本医疗制度的推行又必须依靠基层医疗网络和补偿机制。
目前,潍坊卫生经费大约占财政支出的8%。按照这样的财力水平,潍坊定下了今年的目标:在大部分市县乡村达到第三级水平——社区卫生机构100%覆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00%覆盖、公共卫生服务零收费、社区基本药物零加成。市、区两级政府为每人拨付10元用于公共卫生服务,再拨付15元用于360种基本药物零加成,总共费用达到25元/人,以后再逐年增加。
也就是说,潍坊居民在社区医疗机构中享有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慢性病干预等),同时可以以成本价购买360种基本药物,差价由政府支付。基层医疗机构不再靠“以药养医、以医养防”。在滨海区等财政状况更好的区域,增加基本辅助检查零收费,即免去一般物理检查、心电图、三大常规、小生化、X线和B超等费用。
按照潍坊卫生局的测算,完成今年目标达到三级“服务包”,需投入资金6.76亿元;达到“四级包”需再增加1.91亿元的基本辅助检查的资金。根据《潍坊市基本卫生服务包实施方案》的分析,即使中央政府不对潍坊提供最基本卫生服务包资金,实施第三、四级基本卫生服务包所需资金也只占潍坊市财政支出的4.77%、6.12%,“政府财力完全可以承受,这尚不包括政府已有的投入”。
分布于潍坊乡村与社区的5000多处基层医疗终端将承担“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将6亿多元的资金注入,购买它们的公共服务,按照绩效实施考核。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强大的组织动员力,这也是对此前基层网络建设和补偿机制调整的一次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