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开放式决策”的杭州样本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9日15:04  《决策》杂志

  -蒋成杰 傅白水

  市长蔡奇直言:“要面对面地倾听老百姓的心声,而我们现在听到的多是层层过滤掉的声音。”

  市政府常务会议从小会议室,搬到大会议室,邀请市民代表旁听,甚至搬到网上,邀请网民参与;市政府工作报告等 3大报告首次公开征求意见,网民点击浏览量超过7万人次,通过发帖或发邮件发表意见,政府表示对于这些意见既要用于三 个报告修改完善,又要用于改进政府及部门工作……

  杭州市府不断推出的这些“阳光新政”,于2009年新春获得了制度性保障。1月23日,杭州市出台文件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开放式决策程序规定》,“以制度化形式来提高行政决策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扩大公民有序参与 民主政治建设。”

  阳光新政

  2008年4月2日,杭州市人民政府举行的第二十六次常务会议首次打破常规,邀请中央和省级媒体参加,通过政 府门户网站进行实况直播。会前,杭州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布了相关议题材料供市民查阅,同时开通论坛专题讨论区,邀请市民 参与讨论,相关意见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给予回应。据统计,共有1066人次通过网站观看了会议视频,2346人次参与了 网络讨论,发帖提出意见建议145条。

  过去只有政府精英参加的闭门会议变成了互联网上进行的实时视频直播互动,市民不但可以通过网络收看政府的常务 会议,还能直接和市长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对话,杭州市政府积极探索和推行的“开放式决策”开始引起媒体关注。

  那么,何谓“开放式决策”?

  “开放式决策”的模式主要是:政府在行政决策前,通过网络公开决策讨论稿,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在决策时,邀请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代表列席市政府常务会议,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并实行网络视频直播,列席人员与网民可以在现场 或网上表达意见;会后,相关部门要及时对市民通过网络提出的意见给予答复,决策事项的公文在政府网站公布,会议视频在 市政府网站上公开。由此可见,“开放式决策”将政府行政决策由事后公开变为从事前到事后的全过程公开,改变了以往单纯 的精英决策模式,让民本理念贯穿其中。

  杭州市长蔡奇认为,凡是涉及到老百姓的事都应该公开,应该“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百姓有权知道政府 在干什么。

  一般来讲,政府决策很难做到让方方面面的人都满意,但要避免决策偏失,不仅要接受公众监督,还要让公众参与政 府决策。以往的“精英决策”模式,难以完全吸纳民意,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行政决策中难免偏颇。“开放式决策”让政府 替民作主转变为人民当家作主,把民意表达变成政府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仅让市民 为政府提供了大量建设性的意见,有利于决策的合理制定和实施,又调动了市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 普通群众参政议政的需要。

  杭州为何先行一步

  杭州实行开放式决策,公开的深度和参与的广度是前所未有的,它将政务公开与决策参与结合在一起,把普通市民纳 入其中,并融合了网络技术,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特色鲜明,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什么杭州能进行这样大胆而全新的尝试 ,是什么赋予了杭州这样的先机?

  其实,杭州的“开放式决策”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在1999年杭州市政府就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19 99年,杭州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事项行政决策程序的通知》,提出坚持决策民主化、科 学化的原则,市政府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同时要认真征求市人大 常委会、市政协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

  从此,从国内首个市长公开电话“12345”到邀请专家论证参与市领导重点调研课题,杭州市在“开放式决策” 路上不断探索。如今,普通市民也走进了政府决策层会议。

  实行“开放式决策”,杭州既有政府的需要,也有市民基础。市长蔡奇直言:“我要面对面地倾听老百姓的心声,而 我们现在听到的太多是层层过滤掉的声音。”2008年,杭州市提出了“民主促民生”的口号,致力于建设党政、媒体、市 民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开放式决策”不仅让市民享有知情权,还拥有了参与决策的权利。

  此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市民素质不断上升,网络逐渐普及,杭州的网民数量大约占总人口的33%,处于全国 领先的水平,这也为“开放式决策”的实施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可见,杭州能够成功地实行和发展“开放式决策”,靠的是多年的民主建设积累的过程,为杭州夯实了民生基础,也 给了政府将开放式决策付诸实践的信心。

  制度化是加速剂

  以往各地政府推行的“新政”模式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运动化和随意性的态势,缺乏长效的制度规则是其中最大的硬伤 。杭州市政府在建设民主政治和法治政府方面,一直通过规范决策程序不断探索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

  实际上,“开放式决策”的内容和形式是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2008年杭州两会之前,市政府将《政府工作报告 》草案在网上公示,征求市民意见。2009年1月,杭州市政府通过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了《杭州市政府开放式决策 程序规定(草案)》,提出市政府今后对七类事项进行开放式决策,扩大公民有序参与。

  尽管杭州的“开放式决策”模式在行政民主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它依然处于完善的过程中。“开放式决策 ”的目的是科学决策,这需要用各种制度作为保证。提高开放式决策的制度化水平,必须不断完善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以制度 的方式将决策的范围、效率、形式等各方面确定下来,防止政府决策的随意性。

  一是在议题的选择上,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选择市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 方案,以及和群众日常办事服务有关的重大调整等,除了依法不得公开的,都应该向市民公开。重大的或较为复杂、存在争议 的决策议程,做到一个议程多种方案。

  二是在决策信息的整理上,决策单位要事前专门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要强化咨询研究机构的作用, 注意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适量性。网络可以解决部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有些网民在评价政策时,容易出现强烈的主观 意识。面对通过网络参与的议程时,政府既要尊重网民的意见,又要避免过多倚重网络民意,导致决策的局限性。还要综合其 他因素,强化专家论证程序,充分吸收专家学者,智囊机构参与的意见,实现精英决策和大众决策的平衡,减少利益化倾向, 促进决策科学化。

  三是要注重参与形式的多样化,建构公众参与的多种形式,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利益。互联网便利了公众参政议政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大一部分非网民的群体,如外来务工者、老年人等,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文化程度不高,不具备 上网条件,他们的利益诉求也是客观真实的,因此在选择参与人员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利益。

  四是要进一步丰富开放式决策的内涵。除现场参与外,公布行政决策的议题和讨论稿后,市民的各种参与环节都应该 作为一种常态固定下来。要强化监督和意见反馈机制,作为“开放式决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开放式决策”一定要有 成本观念,进行必要的成本效益分析,要提高实际效益,杜绝形式主义。-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决策》杂志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