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环保成为最大民生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9日10:50  《小康》杂志

  环保是最大民生

  人们常常以非洲与欧洲的差异来形容中国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姑且不论这样的类比有多少参考的价值,但从中国西部跑到东部,还是被这种强烈的反差所震撼。

  长江边上的这座江南水乡,竟真的就是一座城市公园。中山公园、鹅鼻嘴公园、江阴长江大桥……不用对焦,美景随手拈来,50多个“文化造绿”景点,150多个开放性绿地公园和农业生态园,绿色成了江阴的主色调。贯通城乡400多公里长的生态廊道在江阴建成,城区400米就能步入绿地或公园。

  公园构成了一座城市。江阴因此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国家首批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的美誉。江阴人就生活在公园里,人们笑嫣如花。你若想问其中的一个,其他的人也迫不及待地要告诉你,他们很幸福。

  幸福跟智慧不一样,说自己幸福的人通常是幸福的,说自己智慧的人则往往愚蠢。

  然而,在早期,他们也曾经历过烦恼,那是城市成长中的烦恼。

  如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一样,环境污染曾经是江阴面临的不能承受之重。上世纪八十年代,江阴的发展以乡镇经济起家。乡镇企业为今日江阴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但是,处处冒烟、处处点火的乡镇企业消耗资源多,污染严重。为了扭转这种边污染边建设的局面,江阴市下定决心治理污染,关停并转了大批污染企业,倡导全社会力量开展了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在此基础上,江阴市探索出了一条新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尤其在2007年,当太湖蓝藻事件爆发之后,环保就是苏南城市最大的民生,江阴也不例外。

  为了修复生态,他们全面启动“清洁家河”工程,实行“河长制”,各级党政领导对全市域30条省、市主要河道65个断面挂牌“控污”,经过努力,12632条河流碧波荡漾,再现江南水乡风貌。各镇还建设了30多个污水处理厂,工业、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市容村貌整治、生活垃圾袋装化、建绿增绿、山体修复……一系列措施彻底刷新江阴城乡面貌。

  另一方面,循环经济也得到了重视。华西废酸处理中心在这里上演着废酸变废为宝的过程:一车车从带钢企业拉来的废酸,通过“真空无压蒸馏”的方式,提取出了稀盐酸,再经过调制,又变成了上等的盐酸,返回到带钢企业。这家由华西村农民贷款创办的企业为自己带来效益的同时,化废为宝,节约了排污企业的排污费。目前,江阴在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创建了10多家废水循环利用及粉煤灰、煤渣、钢渣回收利用企业,综合利用率达100%,水资源循环利用率90%以上。

  环境保护事关群众的身体健康,因而也就事关江阴的可持续发展和幸福江阴建设,在整个幸福评价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江阴市市长王锡南认为,即使在当前的金融危机形势下,也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经济复苏振兴,一手抓环境保护,使经济复苏的同时,把环保提高到新的水平,绝不能以影响环境保护来保证经济振兴。在这位市长的2009年工作计划表上,“五小”企业必须关停,“三高两低”企业必须整治完成,污水提标、管网建设完成并确保断面全面达标。

  当然,效果是令人满意的:江阴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工业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2008年江阴市投入园林绿化资金16亿元,新增绿地488.1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15.5平方米。

  这一切均以殷实的经济基础为前提。在苏南这个人多地少的地方,环境绿化到这样的程度,他们确实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当然,起决定作用的是当地决策者的执政理念——领导重视了,事情往往就好办。

  2009年3月上旬,江阴市委市政府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迅速编制出台,对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活行为、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相关制度等进行具体规划,提出相关保障措施。朱民阳告诉记者:幸福江阴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生态文明是基础,因此,必须完善生态制度建设,在制度的推动下,发展循环经济、高新技术,达到产业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强悍的江阴板块

  当中国东部沿海那些外向型经济地区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时候,江阴的经济发展却未受很大的影响:

  这里是一种内生性的经济模式。江阴现在的企业集团,大多脱胎于上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江阴人主要依靠自己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通过资本运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区域经济的进步。他们的外部依存度相对较低,也就更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江阴工业经济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纺织、机械、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占到近80%。传统产业比重过大,这是江阴经济结构的显著特点。

  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成为江阴市委市政府的重要任务。为此,江阴提出“两个不能丢,两个提升”,即:传统产业不能丢,逐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服务业不能丢,逐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即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路子。

  记者采访中发现,江阴的企业已经走出了乡镇企业的粗放阶段,无论是规模、技术含量还是管理,都在努力向国际化水平的现代企业迈进。“江阴制造”在不少领域已经代表了“中国制造”的先进水平。

  金融危机之下,中国毛纺行业生产规模最大的阳光集团通过调整市场比例、产品结构、经营模式,2009年第一季度依然实现了销售收入15个百分点的增长,利税增长14%,外贸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阳光集团的办公室主任苏坚预计,2009年阳光集团的经济总额和收入不会低于去年。

  2009年前后,在世界经济萧条急速蔓延的情况下,中国领导人开启了中国经济的信心之行,国家总理温家宝来到阳光集团车间视察。苏坚仍记忆犹新,这里忙忙碌碌加班的工人将经济复苏的信心传递给了总理。阳光集团的自信源于他们的科技创新:一根羊毛能纺出300米长的毛线,这是领先世界的毛纺技术。阳光集团也因此得以翘楚国际市场。

  在江阴,这样的例子很多。远景能源当家人“70后”海归张雷的创富故事被媒体津津乐道。凭着拥有风电核心技术的团队,毫无经验的张雷仅用一年时间,迅速完成了从图纸设计到样机并网发电的所有技术攻关,创建国内首家独立完成1.5兆瓦风机动态载荷和传动链系统设计认证的风电企业。

  并在世界风电基地丹麦的奥胡斯设立了全球研发中心,中国最大风电开发商国电龙源集团评价其技术“解开了制约中国风电自主发展的黑匣子”。

  远景能源的车间里,业界首条风机装配流水线正在紧张安装调试,该生产线竣工后将形成1000台风力发电机组的年生产能力。2008年5月,生产线样机提前获得的一份美国订单就超过了30亿元。张雷对企业信心十足:到2015年生产规模达到1000亿元。

  目前,江阴拥有的风能企业和光伏企业都是16家。其中光伏产业比风能产业崛起更早、更快一些,如已在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浚鑫科技有限公司,已拥有4条25兆瓦的太阳能生产线。而海润科技则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硅材料加工工艺,太阳能产业今年销售收入可达20亿元,三年内有望超过300亿元。

  江阴企业强悍的爆发力令人惊叹。除归功于企业自身的努力外,另一种力量也在同时加力。苏坚说:“江阴有22个上市公司,那么多资金汇集到江阴,又发展这么快并不是偶然的。江阴市政府的服务功能非常强大,领导带着我们出去跑项目跑合作,象鞭打快牛,推着企业往前走。”

  江阴市副市长袁秋中对未来踌躇满志,他认为,江阴真正的实力在三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我们现在是A股第一县,上市公司数量全国第一,我们的计划是帮助100家企业上市,那样抗击风险的能力自然就增强了。”

  农民变市民

  江阴人很为自己的城市自豪。“只有江阴想不到的事情,没有江阴做不到的事情。”他们已经不屑于拿经济总量来说事儿。

  “江阴的汽车拥有量大约是十多万辆,平均十人一辆,而江阴农村人口占60%。”一位官员向记者介绍。正是这些乡村的精英创造了中国财富的奇迹。

  被称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是江阴的骄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华西村独领风骚三十多年。2008年全村销售收入超500亿元人民币,村民收入超8万元,最穷的家庭资产也超过百万元。

  袁秋中告诉《小康》记者:“我非常赞同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提出的观点:经济发展要以民生为重,藏富于民。民富国强才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幸福江阴的核心也是富民惠民。”

  江阴市户籍人囗120万,登记外来人囗60万,耕地面积53万亩, 属典型的苏南人多地少经济发达的县级市。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自营地太少无规模化种植效益基础,再加上江阴经济发达,农民就近务工、自由择业的机会多,资产型收入(自住房出租给外地打工者租金收入)也不斐,种粮收入已不再是江阴农民家庭奔“小康”的主要来源。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让农民共享改革成果成为江阴城乡统筹发展的头等大事。

  目前江阴市正在实施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加快了农业集约发展。他们选定徐霞客镇大道两侧、总面积18331亩的3个片区,建成后分别以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优质粮油种子培育基地和经济林果业生产为主。从启动至今4个月内,江阴市已完成各项投入1.52亿元,年底前将全面建成万顷良田示范工程。

  正在探索中的农村三置换试点工作将使更多的农民变成城镇居民。

  周庄镇周西村和宗言村是“三置换”试点村,周西村农民住房由村里统一评估收购,新建高层住房安置农民。同时通过土地承包权流转互换,宅基地互换城镇住房的途径,实现农民向城镇居民身份的转换,并给予农民城镇社会保障。该村还将建设总面积为20万平方米的小高层住宅,总投资达4亿元,5年内完成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进入主体建设阶段。据统计,周西村完成“三置换”工作后将节约土地700余亩。

  袁秋中解释,农民安置时按人口计算,每人大概30个平方,一个三口之家可以置换105个平方,多一个人加20平方。农民本人可以坐收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分红,还可以到农业企业、工厂去上班拿工资。

  江阴农民增收是不争的事实。据江苏省统计局统计,2008年江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975元,比上年增长12.54%,连续第9年位居江苏全省县(市)之首。江阴希望在华西村的带动下,每年置换50个村庄,用三年时间,将150个村建设成富裕的幸福村。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江阴 幸福指数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