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铁矿石的恩怨情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4日15:28  中国周刊

  铁矿石的恩怨情仇

  铁矿石不仅是钢企的粮食,也是新闻的富矿,这场历时最长的铁矿石谈判,从中国钢铁企业的联合到分化,以及任一 新闻的出炉都引发广泛的讨论,并揉入普通百姓的喜怒。

  中国周刊记者 余芳倩综合报道

  一家日报跑口记者的眼中,今年的铁矿石谈判简直是悲喜交加。喜的是铁矿石谈判成了新闻的富矿,虽然迟迟没有结 果,这中间却有源源不断的新鲜新闻。悲的是简直每天都有新闻,累的他不得不在msn上挂上“能不能让人消停点”的签名 。

  7月9日,这一天超过传统铁矿石谈判的最后期限已经9天。仍有关于铁矿石谈判协议是否达成的消息出笼。有关铁 矿石谈判的最新消息是这样被描述的:“接近谈判人士透露,中方可能接受新日铁首发价即降价33%的结果,但在定价模式 上要求改变,可能实行半年度定价。”

  那位资深跑口记者人在内蒙古,不仅在忙着写稿,也在网上第一时间发布了他的发现,“目前网上、电视上胡士泰的 照片全是错的。”此时,各图片社也在疯狂地寻找胡士泰的照片,以供媒体使用。

  胡士泰的确成了铁矿石行业压倒性的焦点。这位力拓铁矿石部门中国业务负责人,连同他的另外3名同事,因涉嫌窃 取中国国家机密在上海被拘捕。

  “这可能是力拓公司自晚清末年把第一船硼砂运到上海,在中国市场上耕耘一百多年以来之最大丑闻。”中国行业内 观察家如是说。

  大企业联合

  胡参与了谈判。

  胡士泰被拘之际,中方与包括力拓在内的国际三大矿山的铁矿石谈判仍未完成。这个谈判创造了一个新的纪录——史 上最长。同时也制造了另一个纪录,谈判过程中,参与人员被国家安全局带走调查。

  时光回到5月26日,力拓集团与日本新日铁公司在2009年度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中接近达成降价35%的协议 。

  这出乎中方的意外,中日韩三方之前曾有不成文的君子协议。即,如果没有达到要求的降幅,中日韩三方不能单独与 三巨头签约,共同进退。中日和力拓达成的首发价显然和中钢协领导的中国钢企的心理期待还有相当距离。

  在获悉日方与力拓谈定首发价后,当天下午,16家钢企主要负责人匆匆汇集到马钢集团。静悄悄的马钢集团内,中 钢协会会长单尚华主持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如何应对新日铁与力拓达成的“首发价”。同时,还不断地拨出电话联系外界, “征求了谈判队伍外各家企业的意见”。

  联合金属网高级分析师胡凯表示,日本钢铁企业急于谈成价格,可能是担心主流矿商把大量资源拿到中国现货矿市场 出售,会相应减少对其供应。此外,日本方面接受这一价格很有可能是某种妥协的结果:力拓给了日本钢铁企业一个非常低的 焦煤价格,日本钢铁企业也给力拓公司一个“合适”的降幅。

  而中国企业显然不同。

  此前有媒体形容这场中外铁矿石之战中,中方代表中钢协是孤独的勇士,“一个人的战斗”。

  殊不知,中钢协一直在私下征询一些大企业的意见。南京钢铁联合公司的董事长杨思明就接到了来自马鞍山的电话。 “我们肯定不接受这个结果。”6月1日,他对一家媒体表示:“即使是降价40%,不少钢企还是会出现亏损。如果钢价不 涨,矿价依旧偏高,那不是更亏吗?现在是市场不接受。”

  马鞍山会议,通过统一思想,调整步伐,中钢协有了肯定的答案。5月31日,在得到所有大企业支持后,钢协宣布 绝不跟随力拓与日本新日铁公司的首发价。

  实际上,力拓似乎对今年的谈判形势也有准备。

  在中钢协发出声明前,力拓铁矿石业务主管SamWalsh于5月29日抢先表示:“今年的铁矿石谈判已经持续 了大约7个月,力拓并不奢望接下来与中国钢厂的谈判能够很快有结果”。紧接着,6月1日,力拓公司又发表声明,包括韩 国浦项制铁和中国台湾企业中国钢铁、中龙钢铁目前均已接受“首发价”降幅。

  6月,整个亚洲只剩下中国大陆企业还不“服软”。

  中钢协表示出了强硬的姿态,正如力拓的坚持。之前,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表示,中国坚持要求铁矿石价格回到20 07年水平上,这意味着巴西铁矿石应至少降价40%,澳大利亚铁矿石则至少应降价45%。

  中钢协的坚持来自冰冷的数字,如果接受日澳已达成的降幅,下半年我国钢铁业很可能再次陷入全行业亏损。而充足 的铁矿石库存能让中国钢企自食其力一段时间。

  在现货价格远低于长协价的背景下,有评论认为,中钢协或将在2009年铁矿石谈判中有更多的底气。

  6月30日,一般意义上的铁矿石谈判最后期限到来。中外铁矿石谈判仍未有实质性的进展。

  有心安内

  有资料显示,从1988年至今,20次的国际铁矿石谈判中只有6次是价格下跌了,其余年度均是不同程度的上涨 。

  这是两头增长的市场,需求和供应量同时增加。2000-2007年我国粗钢产量平均增速达到了19%,连续6 年成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对铁矿石的需求量也不断大幅增加,铁矿石进口量从2002年的1.12亿吨提高到2007 年的3.83亿吨,大幅提高了2.4倍,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与此同时,世界2005-2007年铁矿石产量 分别增15%、15.56%、5.57%。

  与此相对应,价格也在上涨。

  此前数年,由于铁矿石供需两旺,中国一直缺乏谈判筹码,处于弱势地位。2008年,这样的弱势达到顶峰。由于 “两拓”寻求“海运加价”,中国接受了力拓最高涨幅达96.5%的价格协议,而此前日本新日铁及其合作伙伴韩国浦项制 铁与巴西淡水河谷达成的协议是涨价65%,这不仅打破了多年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的“首发价格跟随”原则,也招致国内诸多 非议。

  和以往由宝钢代表中国企业出面有了显着不同,今年,中钢协亲自挂帅出征。全球经济危机导致铁矿石需求和价格暴 跌,中钢协有理由相信进口铁矿石量和钢产量全球第一的中国钢铁企业有更大的发言权。

  过去,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钢铁产业的红火稀释了铁矿石上涨的代价,但现在不同了,整个行业的亏损逼得中国钢厂必 须把原料价格降下来。2009年1月至4月,国内72家大中型钢铁生产企业利润整体亏损51.79亿元,与去年同期实 现利润634亿元形成强烈反差。

  中钢协决心抓住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首先是肃清内部“叛乱”,攘外先安内。一是立军规,如果哪个钢企胆敢 私下接触外方进行谈判,一律取消铁矿石进口资格;二是不点名批评了山东日照钢铁交易中心扰乱市场,警告不得有逾越权责 的交易行为;另外,对传言中三十多家中小钢铁集体倒戈签订协议的事情,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严肃表示,“没有资格也没有 权力……即使达成了协议,也是废纸一张。”

  “做好谈判破裂准备”、“宁可减产也不接受33%降价幅度的价格”,从5月到6月中钢协强硬的态度占据各大报 纸的显着位置,为历年来所罕见。

  不过这样的强硬等不来三大矿山的致敬。近日,三大矿山之一的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的CEO阿格内利表示,已看到矿 业部门复苏的迹象,其在米纳斯吉拉斯州的铁矿将在年底重启生产,而在圣灵州的球团工厂也重启生产。

  对于尚未与中方完成的谈判,他对媒体淡定地表示,“基准已经确定,很清楚。客户选择他们想要的,中国也需择其 所望。”淡水河谷多年来都坚持不在现货市场操作,不过曾表示愿意以客户希望的方式交付产品。

  而必和必拓一位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了某种相同的轻松。“没有达成协议并不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情,公司更 希望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定价办法能更多地考虑现货价格指数”。

  分析师指出,长期协议没签订,现货交易不止,后者价格又比前者高,还遇到了钢铁产业回暖,中国钢企面临着左右 为难的境地。而三大矿山并没有实际损失。

  走向分化

  正当我们揣度国外三大巨头能否承受中国企业减产带来的伤害时,离北京不远的曹妃甸港口用事实讲述着铁矿石谈判 的另一面。一箱箱来自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被装进卡车运往全国各处,卡车司机面对媒体的镜头猜测,这样装载铁矿石的大卡车 “不得有几千辆啊”。

  业务的繁忙造成这条运送铁矿石的道路很拥堵,司机曾在此拥堵超过十多个小时。

  铁矿石是钢铁企业的粮食,签订了长期协议的钢厂等于手中拿到了粮票,可长期按票面价格购粮。那些没有进入长协 矿体系又嗷嗷待哺的钢厂只能在市场上购买溢价粮食。这也正是每年铁矿石谈判的意义,为买卖双方交易提供保障。

  显然,小企业正在不间断购买溢价“粮食”。这让中钢协宁可减产也暂时不买铁矿石的号令有些尴尬。

  一家钢厂负责人对于现在进口铁矿石的行为并不觉得羞耻。他道出了某些中小钢厂的秘密:“铁矿石谈判与我无关。 ”

  这个结论有数据支撑:2008年7月,当时的进口长协矿价格约为每吨700-800元,但他们最终从铁矿石贸 易商手中买进的价格竟然高达每吨1400元,加价幅度接近100%。

  “中国看似只有112家有进口铁矿石资质的企业,实际上下面又发展出300~500家,大量中间商在里面倒买 倒卖,中小钢铁企业的利益都让他们拿走了。”我的钢铁网副总经理贾良群告诉媒体。

  专家指出,虽然中国有“代理费3%至5%”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关于代理费的规定却成了一纸空文。“ 进口代理本是为没有进口资质的中小钢企服务的,但实际上却成为少数大企业或贸易商牟利的特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 钢企负责人表示。

  甚至有人把这个转手的过程描绘得绘声绘色,代理商加价30%~50%转卖给中间商,中间商再加价50%甚至更 多倒卖给钢企,有的还经过多手倒卖。一具有进口资质的贸易商估算,去年全年中间商倒卖铁矿石的利润不少于80亿元。中 小钢铁企业的利润被中间商做采摘。 “倒戈”在铁矿石谈判中成为一个关键词。

  这些不能从铁矿石谈判获益的钢铁企业自然和中钢协没有共同的敌人。中国钢铁企业阵营的分化成为不争的事实。

  雪中送炭的铁矿?

  中小钢厂之外,大钢厂能坚持多久不进口铁矿石呢?5月,中国生铁、粗钢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这可不是利于中方谈 判的消息。尽管中国有近亿吨的铁矿石库存,但长此以往,现货交易将成为主要的交易手段。

  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6月下旬,一则新闻热起来,“辽宁省本溪市桥头镇大台沟发现的亚洲最大铁矿,探明储量再 次翻番,超过了30亿吨,未来可提供的铁矿量将可以满足辽宁的鞍钢、本钢等大型企业的生产量,开采时间大概在50年以 上。”

  《中国周刊》记者探访本钢集团时曾了解到这个储量巨大的铁矿“埋在地下1200米的深处,要扒开一公里左右厚 度的山体。有储量价值,没有开采价值。”

  但这并不妨碍这则新闻立刻沸腾起来,本溪市政府透露,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日前专程到勘探现场“探班”,要求 当地让这个亚洲最大铁矿尽早为国家和地方做出贡献。

  有人称为这是给铁矿石谈判“雪中送炭”,让中方的腰杆挺得更直。这大概是这个铁矿能够最早做出的贡献。

  业内人士认为,辽宁特大铁矿的发现,结合中钢协近期联合多种力量大刀阔斧地整顿进口铁矿石投机,“很可能将对 正在进行的铁矿石谈判起到重要作用,对三大矿企形成压力”。

  有分析人士指出,“不愁买不到矿”是中钢协在今年铁矿石谈判中一再提及的观点,因为铁矿石的供应在今年预计会 出现2亿—3亿吨的过剩,而此次本溪大台沟铁矿的发现,无疑削弱了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在供应端的强势地位,使得中方更有 信心来“慢慢谈”,坚持40%的降价要求。

  不安的气氛

  6月,当铁矿石谈判僵持不下时,除了辽宁特大铁矿的利好消息出炉,对中方来说也有特别沮丧的消息。

  一条来自大洋彼岸的新闻让铁矿石谈判有了不安的气氛。6月5日,力拓单方面宣布,撤销对2月12日宣布的中铝 注资力拓的战略合作交易的推荐。这让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掌控上游铁矿石资源的梦想又一次触壁。

  “没想到。这是一个再糟糕不过的结果。”中铝内部人士说。

  早在今年2月,金融危机深不见底之时,中铝和力拓还恰似甜蜜的恋人,勾勒着共同的未来。计划中,中铝注资力拓 购得72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使得中铝在力拓的持股比例由9%上升到18%。

  然而几个月过去,力拓财务状况变好,再加上澳大利亚国内对于中铝这宗交易的特别关注,力拓毅然决然转向了必和 必拓的怀抱,它将与世界最大的矿业公司合作,在西澳大利亚成立合资公司。分析人士指出,这实际上是将占据全球铁矿石供 给量70%的三家铁矿石商中的两家合并,合计超过全球铁矿石供应量的50%以上,产量超过4亿吨。而中国去年总进口量 也只有4.4亿吨。

  “过河拆桥、背信弃义”。中方媒体的评论中都不吝啬将这样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送给力拓。可以想见,中国将遇到 更加联合、统一、强势的上游矿石巨头。

  路透社以“力拓毁约令中国大型海外收购止步”为题发表评论称,力拓案可能会让中国认为,西方企业和政府不相信 中国的收购出于纯商业因素,中国的海外收购可能因此止步。今后将有更多的海外收购资源的中资企业被挡在大门之外吗?

  海外继续找矿

  当隶属国资委的中铝195亿美元注资力拓的交易还处在争论中时,地方的国有企业湖南华菱钢铁集团又与澳大利亚 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MG牵手,华凌耗资12亿澳元成为FMG的第二大股东。

  而在华菱钢铁之前,同属国资委的五矿集团已经行动,以更雄厚的资金投资了澳大利亚的OZ资源公司。OZ是全世 界第二大锌矿生产商,铜矿资源也很丰富,“而锌铜都是中国相对稀缺的资源,因此交易对中国有着重要意义”。

  矿石,矿石,不仅作为定价权的一部分,作为长久的资源储备,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寻找的瑰宝。

  五矿集团公司6月11日宣布,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的交易取得成功。“这是继中铝入主力拓失败后,中国企 业首次成功收购一家澳大利亚主要矿业公司。”

  澳大利亚当地媒体6月11日评论说:“五矿集团显然很快就从中铝的失败中接受了教训,提高报价让五矿集团笑到 了最后。”

  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原副会长周世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总结,中国五矿之所以成功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 有两大因素。首先,交易的规模相对较小,受到的关注和反弹力度也较小。其次,五矿在收购中进行了多次妥协,审时度势体 现了极强的灵活性。

  到了为五矿成功欢呼的时候了吗?

  眼光回到仍然悬而未决的铁矿石谈判。任何细节和事件,诸如海外收购、发现新矿、力拓谍案,都足以引起广泛的关 注和讨论,都能引发一个普通中国百姓的喜怒。

  专家这样分析,“钢材是重要的原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主要原料,占钢材成本的三成,价格的涨跌直接影响钢材 生产成本,最终传导到下游用钢行业,如建筑业、汽车、家电,经过这些行业消化部分成本后,仍然有一部分转移到消费者身 上。因此说,铁矿石价格谈判与每个百姓生活切身相关。”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中国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