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愿酒后驾车成为永不开封的社会禁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0日16:43  观察与思考

  -浙江台州 宣华华

  面对有几千年传统的“酒文化”,必须长期坚持才能彻底根除其影响。

  9月3日,武汉市民张先生打了1个多小时的电话,给数百个亲友“道歉”,原因是当天中午在他女儿出嫁的酒宴上 ,很多开车来的亲友由于还要赶着开车回去忙工作,大家都不能沾酒,酒席上准备的100多瓶酒都未开封,他感觉“对不起 ”大家。(9月4日《武汉晚报》)

  自从公安部8月15日集中整治酒后驾车以来,在这个“无酒不欢”的传统人情社会,我们骤然发现喝酒已变为一个 敏感话题。武汉市婚宴上未被开封的100多瓶白酒,更是让我们发现酒后驾车已向社会禁忌演化,乃至抵挡住了最浓烈的婚 宴人情。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昭示了“酒文化”的一次巨大嬗变,值得我们弹冠相庆。

  不必讳言,在所有关于酒后驾车的肇因之中,传统文化中的为了人情而喝酒,发挥着最为深刻悠远的“潜作用”。喝 酒的形势比人强,为了“应酬”人情往来,可喝可不喝的一杯酒,都成了不得不吞下的苦水。讲人情攀比成风,“酒文化”就 越演越烈,逼迫人们必须端起酒杯,迷迷糊糊地行走于社会,以至于埋下了酒驾祸端。

  据悉,截至8月28日,全国共查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28800起,其中醉酒驾驶违法行为4376起。有分析表 明,酒驾最多的群体是男性,超98%;个体私营企业的老板居多,事业小有成就,年龄35-45岁,平时的饭局应酬比较 多。这些数据揭示出,浸润了人情关系的“酒文化”,确实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时代”已呼啸而来,让“酒文化”日益尴尬。端起一杯酒,喝还是不喝,越来越成为一个艰 难的选择。遗憾的是,此前不具备外部硬约束,“酒文化”反而成了“紧箍咒”,驾车人在无奈中干杯。如今,轰轰烈烈的酒 驾专项整治,一下子架起了“高压线”,让“触电”者付出惨痛代价,外部硬约束由此正式形成。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惩戒性的制度会形成某种社会禁忌,让人们不敢再越雷池一步。现在,随着酒驾专项整治的强 力推行,一条社会禁忌已若隐若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某种程度上,发生在武汉市这场婚宴上的一幕,就显示出 这条社会禁忌的作用:在婚宴这个最讲人情的场合,开车的人却纷纷拒绝开封酒瓶。

  现在的问题是,真正形成并确立一条社会禁忌,不能仅仅依靠一阵风的整治。尤其是,面对有几千年传统的“酒文化 ”,必须长期坚持才能彻底根除其影响,极有可能要经历整整一代人的努力,才能将这条社会禁忌牢牢固化。

  世易时移,就要移风易俗。酒后驾车,已让我们付出最高昂的生命代价,必须将其锁入社会禁忌的深牢大狱。面向未 来,我们唯有希望—酒后驾车成为一条永不开封的社会禁忌。-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观察与思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